|
|
投資歐洲:“準備準備再準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05:46 第一財經日報
王立偉 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企業正將上述歐洲國家作為自己的投資目的地。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顯示,去年中國的對外投資增加了25%,而近6年來中國在歐洲項目投資額增長了4倍。 面對巨大的歐洲市場,中國企業的機會來了,挑戰也如影隨形。 較之于歐盟成員國對中國的60億歐元的直接投資而言,中國到歐盟成員國的投資額雖然增長迅速,但仍顯得差距頗大。 一向以開放形象出現的歐洲市場,被認為是一個統一的市場。一般而言,投資者可以多方比較,考察德國市場、考察法國市場、考察英國市場……然后再作出投資決策。 對于中國公司而言,到歐洲投資,并不存在任何行政上的限制。公司只要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作出設立公司或者設立辦事處的決定,然后辦理相關的手續即可。 但到底去哪個國家進行投資,對中國公司則是一個必須作出的選擇。事實上,歐洲國家對外來投資的態度十分微妙,各有不同。“英國處于開放的前沿,德國和法國在某種程度上對外來投資有戒心,俄羅斯則可能從政治角度來分析外來投資。”安理國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麥立偉分析。 上述的情況并非多余的擔心。一個案例是,2005年,法國人曾經將美國人對達能的收購上升為一場對民族文化財產的爭奪。 這場波及法國上下的有關并購的爭論最終以法國政府作出的一項政策調整收尾,這項政策指出,政府有權禁止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被外國公司控制。 “盡管從理論上講歐洲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但上述的案例表明,法國對其龍頭企業的保護意識要濃一些。”麥立偉指出。 實際上,對敏感性的標志性的收購進行阻撓,各國的立場幾乎都是一致的。那么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麥立偉介紹說,當企業決定投資歐洲、收購歐洲企業時,首先面臨的是審批的第一道關,即是否會出現壟斷。“對中國公司而言,這反而是個利好。”麥立偉稱,原因在于,歐洲的反壟斷一般是針對當地公司的,對于中國公司的限制反倒沒有那么嚴格。 但從中國和歐洲的法律制度的對比上來看,中國公司仍要關注的是,歐洲是一個多元化的、差異化的共同體,歐盟本身由25個國家組成,歐洲市場除歐盟外,還包括那些尚未加入歐盟的國家。 “這有點像美國的聯邦制,法律制度上常常是在州、地區一級上進行規范。”麥立偉指出,這使得中國公司在歐洲的投資變得復雜起來。 中國投資者不能忽視的是,歐洲各國對雇員比例、員工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非常嚴格,經營法、稅收法等很復雜,特別是當地的環境標準、勞動法等問題,其最低標準是怎樣的,是不是可以在統一市場下進行操作,這些問題,都必須予以充分的考慮。 一些中國公司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麥立偉提醒說,中國企業在收購之前,最好認真地進行盡職調查,了解被收購公司的歷史和現狀,然后再作出收購的決策。一旦了解到企業存在環境污染或是勞工問題,要提前獲得企業前所有者的保證。實際上,的確存在類似的案例,比如歷史上有嚴重污染的企業,在被收購后,其責任轉嫁到了收購者身上。 盡管存在種種風險,但這并不能阻擋中國企業投資歐洲的熱情。早前不少企業已經低調在歐洲獲得投資的成功。“制造業、銀行業、保險業、信息技術、能源、醫藥等都是中國企業關注的投資領域。”麥立偉說。 新的趨勢是,不少歐洲企業雖然采取的是招投標的方式出售企業,但他們往往主動上門找中國企業,“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大,人們的普遍印象是中國企業有財力。” 面對“送上門”的企業,中國企業往往反應滯后。要知道,這些招投標的過程都極為短暫,不允許有延時,而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的決策速度則顯得慢了很多。“中國企業要早作充分準備,在法律、財務等方面有備而來。”麥立偉建議。 對于一些企業采取的先少量投資、熟悉游戲規則后再進行大規模投資的方式,麥立偉認為這是一種極為明智的審慎態度。 對比中國法律制度與歐洲法律制度后,麥立偉愈加認為對規則更加熟悉將對中國企業產生積極的影響,“我的忠告是,準備準備再準備。”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