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跨國采購大會上海開幕 中國制造魅力不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08:35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鄭盎 上海報道 “我們考慮的是在競爭中如何改善自己?我們不能等客戶找上門來,要主動出擊。”這句讓中國供應商頗為耳熟的話出自馬來西亞商人吳鎮州之口。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07年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下簡稱跨采)盛況空前,來自海內外260家采購商參與展會,規模創下歷屆之最。 外商“借光”中國市場 國際跨國采購大會采用一種在國人看來頗為新穎的展會模式,即讓“采購商坐臺展覽,供應商入場參觀,采購商把所需要的產品詳列出來,供應商覺得‘對口’便可坐下商談”。9月25日,吳鎮州也來碰碰運氣,吳來自馬來西亞,是比安達精機(馬)股份有限公司經理。9月27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現得頗為興奮,“3天下來,效果非常不錯,雖然一單也沒有談下來,但有意向的客戶不少”。 隨著人民幣逐漸升值,就有了“中國制造逐漸不敵東南亞的說法”。但吳鎮州認為,說此話為時尚早,他向記者舉例,“你們這里普通操作員平均工資900元人民幣,我們那里(馬來西亞)要翻你們一倍,達到1800元一個月,這還是在人民幣升值之后的數字。在勞動力成本上,我們至今沒有辦法和中國比。” 除此之外,中國的產業鏈條也比較完整,“就譬如一些原材料你們都可以自己生產,可以做到量大價格低,在這一點上,我也很羨慕你們”。 “跨采”支持方之一、MFG.COM大中華區總經理金曉兵對記者談道,有相當一部分東南亞供應商出席本次展會,對于沖著“中國制造”來的老外來說,實在有些意外。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制造商在“借光”中國市場;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雖然人民幣不斷升值,外部環境逐漸惡劣,中國制造仍“魅力”不減。 事實上,雖然本次“跨采”采購商逐漸增加,來參展的國內供應商卻不斷減少,參會的一家采購商向記者抱怨:我們展臺去年“每天有50個人愿意坐下聊聊,今年只有30個人了”。 分析人氣下降原因,富士通集團至亞網絡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營業部客戶經理賀慶對記者表示:“從微觀上來講,是由于上海世博會之前,類似的展覽會不少,自然分流了‘跨采’的人氣。” 中國制造人氣不減 “如果你覺得中國制造正在式微——請你到‘跨采’來看看。”德國聯邦采購物流協會中國項目聯系人沈燕對記者說。他們去年帶了13家德國采購商來參展,今年變成30家了,德國人對中國貨越來越有興趣。 “我們去年賣給墨西哥600萬人民幣的中國貨,今年變成了1000萬。”墨中商貿有限公司進出口貿易經理吳志堅向記者介紹。 雖然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以及外部環境不斷惡劣,外國采購商對“中國制造”為何仍興趣不減? 加拿大采購商、TRIAC ENGINEERING LTD總經理Andy對記者表示,在中國采購,人民幣匯率其實并不是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中國貨相對加拿大要便宜很多,他舉例,如果一次購買100萬到200萬件中國產品,買得多所省下的錢和匯率變化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其次,人民幣是平穩上升的,而銅價上漲是筆直向上走的,所以如果要進行成本核算的話,匯率變動其實是很小的一塊。 至于同是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為何會青睞中國貨,吳志堅向記者解釋,相當多的產品,只有在中國最齊全,就譬如家居用品、衛浴用品,“有很多東西,我只能在中國買到”。 唐納森(無錫)過濾器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供應商質量工程師賈紅飛向記者表示出擔憂,其實人民幣匯率對于采購商來說,影響還是有的,譬如類似于該公司的特設機構,匯率上升之后,同樣的美金在中國采購的量變少,自然會影響公司的業績。 “但是,如果國外機構親自到中國看看,哪怕帶入匯率因素,中國還是最佳的采購地。”金曉兵說,“MFG.COM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其實對于一些高端的境外買家來說,質量、價格以及交貨時間是同等重要的,老外現在也學精了,知道了便宜沒好貨的道理。” 雙向模式緩解順差 當然,如此就陷入一個悖論,一方面中國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貨仍走俏世界,客觀上,又加大了順差的壓力。 據悉,本次“跨采”今年還新設了由寶鋼集團等22家中國采購商組成的中國采購商專區,將原來由國外采購、國內供應的單向模式轉變為國內外互相采購的雙向模式。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解震向記者解釋:“通過雙向模式來緩解貿易順差的壓力還不能說,但是對于一個采購平臺來說,只有單向模式是不完善的。” 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本次“跨采”開幕式上表示,跨國采購作為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興起的一種國際貿易新形式,日益受到重視,希望跨國采購大會為全球跨國采購商和供應商搭建密切合作的橋梁。他說,中國致力于對外貿易的平衡發展,作為開放的大市場,中國將進口來自世界各地的更多產品,去年中國進口了近8000億美元的商品。到2010年,中國的年進口額將達1萬億美元左右。 據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松璞在會議期間披露,近年來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吸引了全球經濟的濃厚興趣,目前,世界500強中已有420家在中國建立了投資企業,跨國公司每年在中國的采購數量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約占他們全球采購總數的三分之一。“中國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顯示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后勁。”孫松璞說。據悉,這次大會采購商需要的工業零部件和成品比較多,要談布料生意的好像沒有。 業內評價,很顯然,國外買家的采購結構也正逐漸升級,“可能有的困難是,如何解決通過高附加值產品所獲得的高額順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