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胡瀟瀅
眼下,高盛高華公司董事長方風雷將與合作伙伴高盛集團洽談分手,從而告別高盛高華。
9月20日,《證券日報》記者與高盛亞洲新聞發言人取得聯系,對于方風雷的即將離職,對方不置一詞,只是表示資本市場人才流動本身就很頻繁。
但高盛集團亞洲主席邁克爾·埃文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高盛將繼續“與方先生進行合作,這個合作可以永遠進行下去”。 邁克爾·埃文斯的話究竟是一種客套,還是一種真實情感流露,無人得知。
但稍后兩天,另有消息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方風雷很可能于年底就離開高盛高華,并計劃創立一個規模可達20億美元的私人資本運營基金。
多次在投行界掀起風暴的方風雷,這次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征戰前半生
在眾人的視線里,方風雷始終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先鋒軍,從事投行業務十多年來,一直站在資本市場的最前沿。從中金到中銀,到工商東亞,再到如今的高盛高華,在這些投行業務里,方風雷多次立下赫赫戰功。
方風雷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參軍,后來進入廣東省一所大學就讀,畢業后曾在廣東省貿易部門任職,此后他憑借在多家中國金融機構工作過的經歷不斷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到時任建行行長的王岐山的賞識,方風雷北上參與中金公司的組建。1995年6月25日,方風雷出任中金公司副總裁。
在中金的七年時間里,先是中國電信在紐約和香港成功上市,方風雷一戰成名。而后,方又成功主持了中國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等一系列大型國企海外上市的運作,一時,在投行界方風雷的名字無人不曉。
最為投行界津津樂道的是方風雷敢和老板摩根士丹利頂牛,1997年中國電信(后更名為中國移動)海外上市時,方風雷幫助中金和摩根士丹利成為這家中國最大電信公司IPO主承銷商,但在摩根士丹利的銀行家對此交易表現出冷淡興趣后,受人屋檐之下,方風雷毅然幫助摩根士丹利老對頭高盛成為了主承銷商,給了摩根士丹利尷尬一擊。
但中金公司中,合資雙方——建行和摩根士丹利之間一直暗潮涌動。根據雙方最初簽訂的相關協議,中金的總裁一直由大摩委派,因而方風雷始終只能屈居副總裁之職。
2000年,方風雷終與中金“分手”。中金前副總經理、投資銀行部副總裁、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沈輝、陳凡、章星等與方風雷一道,轉投中金的競爭對手中銀國際。
當時,中銀國際的國營氣氛濃重,方風雷在中銀力圖創新改革,欲與國際接軌。然而進展并不順利。雖然,在執掌中銀國際期間,方風雷也曾作過收購香港電訊這樣亞洲最大宗的收購合并交易,然而,他最終選擇離任中銀國際CEO,轉交雷曼的李山執掌中銀大印。
此時,離任中銀國際的方風雷已屆天命之年,2002年年初,他遠渡重洋,求學于哈佛商學院。然而,業內人士無人相信方風雷就此解甲歸田。果然,到3月底,方風雷不出所料地飛抵香港,出任工商東亞的總裁一職。
2003年方風雷再次離開工商東亞,臨危受命,協助高盛設立合資投行。
高盛為了進入中國,進行了三步走。一是幫助海南證券解決債務危機,拿到進入中國的“入場券”。這張入場券的取得也著實不易,高盛為此向海南證券捐贈5.1億。
而后,高盛為風雷帶領下的團隊提供了8億元的商業貸款;同時,與高盛一直關系密切的聯想為此投入2.72億元,2004年10月,注冊成立了綜合類證券公司高華證券。
高盛進入中國的最后一步,高盛與高華證券合資組建高盛高華。
根據《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的規定:境外股東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不得超過1/3。于是,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的股份,而高華證券則擁有其余67%的股份。高盛高華可以承銷本地上市的A股項目、人民幣企業債券和可轉換債券,也可提供國內金融顧問及其他服務。
這種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既使高盛繞過了中國監管層不允許設立外資獨資券商的規定,又使得合資公司在實際上處于高盛的掌控之下。這使得這家合資券商從一開始就避免了困擾其他許多合資公司的難題。
離任之謎
高盛高華的成立雖然一度在業內傳為佳話,但也決定了它不可知的未來。方風雷的離開究竟是個人愿意還是公司原因,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高盛內部員工及一些業內人士各持一詞。但知情人士透露,方風雷在與高盛的合作中,確實存在一些矛盾,在矛盾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方風雷只有選擇離開。
按照現有的監管規定和開放政策,合資是外資投行在中國生存的惟一途徑。但合資后中資和外資在文化、理念、經營方式等方面沖突不少。
據了解,高盛決定同方風雷合作在開始就引起了高盛內部一些人士不滿,認為該公司含蓄內斂的企業文化以及對個人意識歸于集體利益的重視與鋒芒畢露的方風雷結合在一起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潛在的風格差異,注定了方風雷和高盛的合作不會太長久.從現在的情況看,高盛和方風雷似乎準備友好分手。外界認為,平靜分手符合雙方的利益,因為就此鬧翻會帶來相當多的問題。尚不清楚方風雷的證券公司是否會繼續持有合資企業的股份,如果這樣的話,他又是否會違背高盛的意愿試圖行使控制權。《亞洲華爾街日報》披露,方風雷的證券公司當初從高盛的借款還沒有全部償還。
知情人士講道,高盛高華的內部矛盾在半年前就有表現。
去年年底,高盛高華遷址,正式入駐位于北京金融街的新辦公室,但是身為總裁及首席運營官的高盛高華“二把手”周思文卻沒有出現在這一被高盛稱為“拓展中國業務里程碑”的重要現場。隨后,周思文從高盛高華離職,轉任渣打銀行設在新加坡的私人股權投資部門的要職。
有了高盛高華高管離職的先例,方風雷的此次離任也就顯得沒有那么突然。
由于高華證券75%的資金來源于高盛對方風雷等人的貸款,使得合資公司高盛高華更像是高盛的全資子公司。并且,在高盛高華成立之初,雙方協議規定,高盛集團具有“選擇權”。即在政策允許之時,高盛有權收購方風雷團隊的股權,從而為高盛真正成為在中國設立的全資券商奠下了基礎。
雖然高盛集團亞洲主席邁克爾·埃文斯表示將與方風雷繼續合作下去,但是依舊不能掩飾高盛獨闖中國資本市場的雄心。
由于高盛的背景雄厚,方風雷在開拓業務方面,似乎沒有他當年在中金和中銀國際時的作用突出,這一點從他甚少出席高盛高華舉辦的活動上就能看出,有人甚至用超脫來形容在高盛高華任上的方風雷。
如今,高盛與方風雷合作已滿三年之際,方風雷終于決定再次轉身,欲投身私募。
9月18日《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指高盛與方風雷之間正在談判友好分手。高盛內部人士稱,方風雷將在年底前辭去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董事長一職,擔任非執行董事職務。
面對“離職門”事件,方風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現在要我公開談論自己未來的計劃還為時過早,但我肯定打算與高華和高盛維持密切聯系。”他拒絕進一步置評。
但據知情人士稱,方風雷正尋求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支持,打算建立一只規模為20多億美元的私募基金。這凸顯出投資者對中國內地剛起步的私人股本業的興趣正迅速上升。
方風雷雖然于10多年前建立中國第一家投資銀行,但在創立私募基金方面,已不可能成為第一人了。
今年基金業有多名投資總監級的人物已經自己創立私募基金或者加盟別的私募基金公司,如肖華、江暉、閔昱、呂俊、李學文等,這個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遠遠高于證券市場。
深圳金融顧問業協會秘書長李春喻對于方風雷欲投身私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能理解”。目前中國私募基金蘊藏的機會很多,監管部門對股權私募管理也越來越規范。尤其在私募股權方面,監管部門已經明確了鼓勵的態度,在私募的環境里,也更容易施展個人拳腳和才華,對于方風雷而言未嘗不是好事。
高盛集團與方風雷面臨分手危機,雖然高盛公關部門對記者表示,“高盛與高華證券的合作一直很順利”,但是,這并不能消除人們對于高盛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的疑慮。
高盛高華證券有限公司與高華證券同在一家辦公樓辦公,一些部門之間也沒有嚴格的區分,無論是從前周思文的離開還是未來方風雷的離開,都很難立刻將這兩家已融為一體的證券公司剝離開來。
高盛在中國業務的下一任掌門人是誰,高盛高華是否繼續保持其合資身份,固然是各界關注的焦點,風云人物方風雷在私募市場中將有如何驕人的業績,也很令人期待。
方風雷未來的日子,是在精彩中還是徘徊中渡過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