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2005至2030年電力需求預測及發展戰略研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 17:29 中國電力新聞網
吳敬儒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主要工農業產品消費量水平較低,不少還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比差距更大,實現全面小康并進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任重道遠,前景光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快速發展,拉動重工業和電力工業以超過前20年平均發展速度的高速不斷增長,趨勢還在繼續。2000~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由99215億元增至183686億元,年均增長9.6%,發電量由13685億千瓦時增至2497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2.8%,電力彈性系數1.32,顯著超過了前20年的均值0.8。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10871億元,增長11.1%,發電量28344億千瓦時,增長13.5%,2007年上半年發電量1485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這一趨勢能持續多久,今后將如何發展,這是全國上下十分關心的問題。 一、2005~2030年發電量及發電裝機容量預測 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并不斷進行完善。2000年以來的經濟快速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的成果,黨和政府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加強宏觀調控,經濟發展基本上是正常的、健康的。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縮小了和發達國家在人均經濟水平上的差距,為今后發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鑒于我國人均經濟水平仍較低,發展的必要性和潛力很大,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我國經濟在今后一、二十年仍將處于快速增長期,我們同意這一基本分析判斷,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本世紀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都需要經濟繼續快速發展,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主要工農產品消費量的水平。在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正確方針引導下,我國已具備經濟社會繼續快速發展的條件,但增長速度將逐步減慢。因此我們按國內生產總值“十一五”后三年年均增長9%,2011~2015年增速8%,2016~2020年增速7%,2021~2030年增速5%為基礎,進行發電量和發電裝機容量預測,同時測算2010年后增長率低一個百分點左右的低方案供參考。 測算采用電力彈性系數法。1981~2000年我國電力彈性系數為0.8,“十五”期間因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前20年及城鎮化快速發展,電力彈性系數升高至1.33,這兩年繼續保持這一趨勢,2006年為1.22,今年預計為1.30左右。但這難以持久,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降耗力度的加大,人均重工業產品達到一定水平后增速下降,電力彈性系數將逐步降低到1以下。在預測中“十一五”后三年電力彈性系數下降不會太多,采用0.95,2011~2015年采用前20年平均值0.8,2016~2020年降到0.75,2021~2030年進一步降到0.7,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低方案中“十一五”后三年電力彈性系數采用0.9,其余與基準方案相同。按此預測2005~2030年發電量、發電裝容量水平如下。 基準方案:2010年發電量417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9.2億千瓦;2015年發電量569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12.6億千瓦;2020年發電量74300億千瓦時,發電量機容量16.5億千瓦;2030年發電量1045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23億千瓦。 低方案:2010年發電量41200億千瓦時,發電量裝機容量9.1億千瓦,2015年發電量541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12億千瓦,2020年發電量674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14.8億千瓦,2030年發電量925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20億千瓦。 上述預測水平是否可能實現,制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能源資源是否可以滿足需要,二是環境保護條件是否許可。我們研究后認為應該堅定不移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人均用電水平2010年3098千瓦時/年,達到世界人均水平,2030年7206千瓦時/年,接近中等發達國家人均水平,能源供應有可能,污染氣體排放總量低于目前水平的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二、電力工業發展戰略研究 根據以上預測發電量、發電裝機容量水平,發電需要一次能源數量巨大,發電占一次能源比重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發電用一次能源8.56億噸標準煤,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量22.25億噸標準煤的38.5%,在節能降耗的基礎上初步預測:2010年約需13.47億噸標準煤,2015年17.81億噸標準煤,2020年23.03億噸標準煤,2030年達到31.35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50%以上。 如何解決數量巨大的發電能源供應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是研究今后電力工業發展戰略的重點關鍵。初步研究有以下幾方面。 1.發電能源應多能并舉,以煤為主,積極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以本國資源為主,逐步擴大進口。 我國煤炭、水電資源豐富,油氣較少。資源條件決定我國歷來發電能源構成以煤為主、水電次之,其他較少。今后還將基本保持這一格局,但結構有所調整,煤電比重下降,核電、可再生能源發電、燃氣發電比重增加。一方面要加快開發利用國內煤炭資源,重點開發內蒙古、陜北、寧東、山西、貴州等省煤炭資源,同時加快開發利用新疆豐富的煤炭資源。此外還要根據環保、用電、調峰等需要,增大天然氣進口量用于發電。 今年上半年廣東進口液化天然氣已部分用于發電,我國進口煤炭2800萬噸(減去出口,凈進口400萬噸)大部分用于發電。逐步擴大利用進口能源用于發電,將是電力工業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增大利用進口能源,我國電力工業就難以持續快速發展。 世界上用電水平高的發達國家,除地廣人少資源豐富的俄羅斯、加拿大外,一次能源都不能自給,發電能源部分也靠進口。美國國土面積和我國差不多,人口只有3億,2004年能源自給率為0.706,同年日本為0.182,法國0.5,德國0.39,意大利0.163,西班牙0.229,韓國0.15。 我國國土面積僅占世界陸地面積6.4%,人口占世界20%,人均擁有的能源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均用電水平較低時,發電能源可以自給,在發展到人均用電超過世界人均水平后,發電能源不能自給,需增加進口,這是十分正常和必要的。 2.改善電源結構,大力加快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核電發展。 改善電源結構,大力加快水電、核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節約資源,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電力工業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水電是清潔可再生能源,我國水電資源豐富,已查明技術可開發儲量5.416億千瓦,發電量2.47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儲量4.108億千瓦,發電量1.75萬億千瓦時。2005年我國水電裝機11739萬千瓦,發電量3964億千瓦時,開發潛力很大。 我國水電資源有兩大特點:一是地區上分布不均勻,東、中部較少,80%左右集中在西部,西部又集中在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區)。東、中部地區的水電資源大部分得到較好開發利用,今后開發的重點將集中在西部。 二是時間上分配不均衡,豐水期電量多,枯水期電量少,且相差很大。加快開發西部水電必須和西電東送、強化電網相結合。 我國水電建設布局已鋪開,目前在建規模約有1億多千瓦,重點在長江三峽、金沙江中下游、瀾滄江、雅礱江、大渡河、烏江、紅水河、黃河上游等干支流梯級水電站,規劃開發怒江梯級水電,加強西藏水電的前期工作。根據工程建設安排和前期工作情況,預計“十一五”期間可新增水電7000多萬先千瓦,裝機達到1.9億千瓦,“十二五”及“十三五”各投產約7000萬千瓦左右,2015年達2.6億千瓦,2020年達3.3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約4000萬千瓦)。發電量10000億千瓦時。2021~2030投產約1億千瓦,2030年水電裝機將達4.3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約6000萬千瓦)。發電量13000億千瓦時。全國大中型水電經濟可開發容量90%左右將得到開發利用。西藏東部怒江上游松塔(420萬千瓦)、瀾滄江上游及川藏交界處金沙江上游巴塘(212萬千瓦)等梯級水電站開發已拉開了藏電東送的序幕。開發雅魯藏布江干支流梯級水電站(7296.5萬千瓦)的前期工作啟動。中小水電除西藏外將基本得到開發利用,此外將根據電網調峰需要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 隨著化石燃料供需日趨緊張,資源越來越少,應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上世紀80年代起,世界各國十分重視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作為解決今后能源供應改善環境的重要戰略措施。歐盟提出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2010年達到12%,2020年20%,2050年達到50%。我國也非常重視,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制定了《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及政策措施。國內外實踐證明,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必須著重做好三項政策措施:1.電網積極支持全額收購電量;2.按保本有利的原則補貼電價,稅收優惠;3.設備立足國內,促進國內制造業的發展,形成批量的生產能力,降低設備價格,加強科研攻關工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研制開發新設備新產品,以滿足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需要。并可擴大就業,增強經濟實力。 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重點是發展風電,因太陽能光伏發電造價高(每千瓦3萬元以上),發電成本貴(1.5元/千瓦時以上),目前尚不具備大發展條件,要抓緊科技攻關大幅降低造價與發電成本,提高競爭力,為今后大發展創造條件。 我國地少人多,農業基礎薄弱,可用于發電的生物質能源不多,只能建設一些小型秸稈及農林產品廢料發電廠,數量有限。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初步查明10米高度處風能資源約10億千瓦,其中陸上2.5億千瓦,海上7.5億千瓦。風能資源隨高度增高而增大,今后查明的風能資源將會更多。我國風能發電設備制造發展很快,已具有一定生產能力,近期可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已具備大發展的起步條件。風電建設布局已全面展開,規劃重點建設達坂城、玉門、蘇滬沿海、輝騰錫勒、張北、白城六大風電基地。因此,水電以外的可再生資源發電發展重點是風電。 世界上風電發展很快,遠遠超過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的發展。2000年世界風電裝機1845萬千瓦,2005年已達5932萬千瓦,5年增加4087萬千瓦,年均增長26.4%。 2005年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迅猛,200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58萬千瓦,其中風電106萬千瓦,發電量43億千瓦時,2006年達243萬千瓦,其中風電187萬千瓦,增長76.4%,發電量61億千瓦時。預測2010年達1000萬千瓦(其中風電800萬千瓦),占發電裝機容量1.09%;2020年將達6600萬千瓦(其中風電5600萬千瓦),占發電裝機4%,發電量1600億千瓦時,占2.2%,2030年發電裝機18400萬千瓦(其中風電15400萬千瓦),比重提高到8%,發電量4900萬千瓦時,占4.7%。 核電不排放污染氣體和二氧化碳,是清潔發電方式之一。發展核電一要有明確長期發展規劃;二要有科學的技術路線;三是設備立足國內,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并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2003年我國制定了2020年核電裝機4000萬千瓦、占發電裝機4%的目標,技術路線上主要發展第三代核電技術,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與自主研發創新相結合,形成批量生產能力。預計2020年核電裝機將達到4000萬千瓦,但占發電裝機比重將降到2.5%左右。需要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快核電發展,提高核電比重,在掌握第三代核電制造技術并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后,核電將進入快速增長期,力爭2020~2030年期間核電新增裝機1億千瓦,2030年核電裝機達到14000萬千瓦,占發電裝機比重提高到6.1%,發電量9100億千瓦時,占8.7%。核電主要建設在東部沿海和中部缺能地區。江蘇浙江已出現選廠困難的情況,應從戰略高度支持核電發展。 3.節能減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我國發電構成中以燒煤電廠為主,占71.5%~82%,節能減排任務重、難度大,潛力也大。首先,新增燒煤火電機組除供熱外一律裝設容量30萬千瓦以上的高效機組,推廣容量60萬千瓦以上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一律裝設高效除塵裝置、脫硫裝置、低氧化氮燃燒器、并大部分裝設脫氧化氮裝置,降低煤耗、達標排放。二是對現有電廠進行技術改造,關停小機組,加裝脫硫裝置,減少發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三是發展熱電聯產、熱電冷聯產提高熱效率。四是增加天然氣發電在火電中的比重,降低能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強調峰性能。五是抓緊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試點工程建設,掌握煤電節能減排新技術,成熟后推廣。 采取上述措施后,發電煤耗由2005年的343克/千瓦時降到2010年323克/千瓦時,2020年310克/千瓦時,2030年300克/千瓦時。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低于2005年水平,全部火電廠達到環保水平。 4.做好電力規劃,加強電網建設。 電力系統中電源、電網是一個整體,必須統一規劃,協調建設。廠網分開后,加強電力規劃工作更顯重要。正確預測電力市場需求,科學安排電源建設,協調發展電網,是做好電力規劃的主要任務。 2005年,我國已建成了規模較大、結構比較堅強的華北、華東、華中、南方、東北、西北等六大區域電網,初步實現了除新疆、西藏、海南、臺灣外的全國聯網。形成了北、中、南三大西電東送通道。建成了西北李家峽至官亭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始建設特高壓云南至廣東±800千伏500萬千瓦直流輸電工程和1000千伏晉東南至荊門交流輸變電工程。技術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電網將進一步擴大和加強,海南、新疆將分別聯入南方、西北電網。繼續加強各級電壓電網和城鄉電網建設,實現戶戶通電。華北、華東、華中、南方、東北五大電網500千伏主網架將進一步加強。隨著電廠容量的增大,一批水電、核電、煤電將通過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接入電網,逐步形成各區域電網1000千伏網架。西北電網形成750千伏網架。西電東送規模進一步擴大,北、中、南三大通道輸電容量2010年將超過2000萬千瓦,2020年達到4000萬千瓦左右。2030年約6000萬千瓦左右。為把金沙江、瀾滄江、雅礱江、怒江梯級水電遠距離送到華東、南方電網、華中電網,東部將建設宜賓至上海、宜賓至浙北、錦屏至蘇南、宜賓至湘中、滇西至廣東、糯扎渡至廣東等一批±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隨著藏電東送的實現,將出現更高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工程。 全國各大區域電網間的送電能力將進一步增大,全國聯網網架增強,將更好地發揮送電、調峰、水火互濟、調劑余缺、互為備用等作用。 電網調度自動化、繼電保護通訊等設施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經營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 競價上網、輸配分開、用戶自由選擇供電商的改革將穩步推進,取得新成就。 5.設備主要立足國內,加強科學研究,擴大國際合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電力工業發展,設備必須主要立足國內,并有知識產權。目前我國一年投產的發輸變電設備容量已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但有不少設備國內尚不能成套制造,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如核電、抽水蓄能機組、大容量風電設備、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高壓組合斷路等。不少設備雖能制造但沒有掌握核心知識產權,主要部件依賴進口。這一狀況嚴重影響了核電、風電、天然氣發電的快速發展,應盡快改變,形成擁有知識產權的設備成套批量生產能力,為電力工業發展提供質優價廉的裝備。電力部門要優先采用國產裝備,支持制造業的發展,及早提出符合發展需要的新產品,為制造企業研發創造條件。 不久的將來,我國電力工業規模、水平將躍居世界前列,節能、減排和電力建設任務十分繁重,將遇到許多世界上首次出現的新問題、新技術,主要靠自己研究解決。發展中需要許多更先進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如節能減排性能更好的火電設備、環保設備、新一代核電設備、大容量水電設備、大型風力發電、新型太陽能發電設備、更高電壓直流輸電設備、大中型城市先進小型配電設備、高海拔地區水電施工技術及裝備等,加強科學研究、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使電力技術、電力裝備科學技術躍居世界先進水平,節能減排走在世界前列。這也是電力工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6.加強領導,做好電力、能源、交通等綜合發展規劃,引導組織實施,促進電力工業又好又快協調發展。 電力工業發展耗能量大、涉及面廣,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型電力、能源、交通項目建設周期長、技術水平高,有的還需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因此,必需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高瞻遠矚做好電力、能源、交通、裝備制造等行業的綜合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重大項目,及早做好資源勘探和項目前期工作、科研工作。進口煤炭、天然氣也需明確數量、地點,列入有關規劃。規劃確定后要制定政策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用市場經濟辦法落實任務,引導組織實施。并根據經濟發展和工程建設情況及時進行指導調整。促進電力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目前工程建設安排及前期工作情況,按照上述電力工業發展戰略思路,以優先發展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加快發展核電,合理發展煤電及天然氣發電,以滿足用電增長需要的原則進行安排。初步預計2005~2030年全國發電量、發電裝機容量的構成,和2005~2030年發電用一次能源、發電供熱用煤量、發電用天然氣量預測,如表1、表2所示。 由此可見,我國發電構成仍以煤電為主,發電量占81.7%~71.5%,發電裝機容量占74.6%~63.7%,但比重是下降趨勢;水電發電量占15.9%~12.4%,發電裝機容量占22.7%~18.7%,比重也呈下降趨勢;可再生能源剛起步,發展很快,發電量比重,從0.2%增至4.7%,發電裝機容量比重從0.3%增至8%。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005年為4007億千瓦時,占16.1%,2010年為8140億千瓦時,占14.7%,2020年11600億千瓦時,占15.7%;2030年17900億千瓦時,占17.1%。發電裝機容量2005年為11897萬千瓦,占23%,2010年2000千瓦,占21.8%,2020年39600萬千瓦,占24%,2030年61400萬千瓦,占26.7%,比重有提高。核電目前比重不大,增長很快,2005年核電裝機685萬千瓦,占1.3%,2020年4000萬千瓦占2.5%,2030年14000萬 千瓦占6.1%,核電發電量2005年531億千瓦時,占2.1%,2020年2600億千瓦時,占3.5%,2030年9100億千瓦時,占8.7%。 幾點建議: 1.前幾年編的2005~2020年電力、能源、交通發展規劃中相關數據已明顯偏小,需根據新情況滾動編制2005~2020(或2030年)發展規劃。 2.加快建設蒙西、陜北、寧東煤田,建設銀川至曹妃甸第三條運煤大通道;研究開發利用新疆煤炭資源,建設哈密至西安運煤大通道,以解決中西部地區增長用煤問題。 3.加強開發利用西藏水電和藏電東送的前期工作及科研工作。 4.因引進消化吸收第三代核電技術到形成批量生產能力至少需8~10年時間,第二代和第三代核電技術大部分相近,為加快核電建設步伐,建議近期批準建設一批(約20臺左右)采用國產第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的核電站,并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為加速形成第三代核電機組批量生產能力打好基礎。確保2020年核電投產4000萬千瓦,并力爭超過。自主研發第四代核電技術。 5.在掌握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核心技術,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研究開發新一代節能減排效率更高的煤電機組,研發性能更好的脫硫脫氧化氮裝置和減排二氧化碳技術。 6.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建設投入,盡快形成風電年產數百萬千瓦能力和自主研發各種風電設備能力,抓緊進行開發海上風電場的前期工作和研究工作。加強科研,增大光伏電池綜合成套生產能力,降低成本,研發新型太陽能發電設備。積極開展生物質能發電的科研工作和試點工作。 7.做好規劃協調,增大進口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品,并和“走出去”投資計劃相配合,簽訂長期合同,進口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品來源應多元化,力爭確保能源供應可靠安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