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國出臺多項利于船舶工業健康發展的政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12:33 北京聯合信息網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
2007年9月4日,國防科工委印發了《船舶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科技發展綱要)和《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行動綱要(2006-2010年)》(行動模式綱要),分別在我國船舶科技發展和先進造船模式方面提出了指導方針、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生產許可管理條例(草案)》正在征求意見中。根據該生產許可管理條例規定,我國實行船舶生產許可制度,未取得船舶生產許可的企業,不得從事船舶生產。同時,政府將支持發展先進船舶生產能力,逐步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銀聯信分析: 我國船舶工業將得到政策指導性發展 一、政策出臺有利于結構升級和效率提高 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舶訂單4251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6872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9%、30%和24%。我國造船產量已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三,新承接船舶訂單占世界市場份額突破30%,位居世界第二。 但船舶工業在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船舶生產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受旺盛的水運市場需求推動,中小型船舶制造企業數量劇增。據國防科工委船舶行業管理辦公室統計,全國共有各類船舶制造企業約3000家,其中規模以上的造船企業431家,總體呈企業數量偏多、水平較低、小而散的局面。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型造船企業普遍存在生產硬件條件差、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質量意識淡薄等問題,“灘涂造船”等不規范生產現象也還存在,造成一些低質量船舶進入運輸和生產領域。 由此可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不僅要面對世界造船業快速發展的大勢,還要面對國內多種力量的角逐。因此,我們認為,以上方針政策的出臺和即將出臺,將推動我國造船業產品結構的升級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限制行業的過熱競爭,提升造船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競爭力,對行業的長期發展有正面作用,實現船舶工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銀行信貸機會投資提示 1、擁有科技實力的企業有優勢 《科技發展綱要》旨在提高我國造船業的高端船型、海洋工程設備和船用設備的生產能力。“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船舶工業向更高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雖然在新接訂單、手持訂單等量化指標方面有了長足進展,但是同先進造船國家相比,技術、效率上的劣勢仍然明顯。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周期性波動、人民幣匯率升值等潛在風險對產業發展的不利影響日趨增加。 因此,為使我國船舶工業加快科技發展步伐、提升科技整體實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科技發展綱要》中列下4個目標:一是船型開發取得重大突破,主流船型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LNG船、豪華滾裝客船等高新技術船型立足國內設計,船舶設計技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二是掌握主要海洋工程裝備關鍵技術,深海半潛式平臺研制取得突破,FPSO設計建造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三是船用設備國產化水平顯著提高,自主產品研制取得突破,船舶主、輔機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四是信息集成、精度管理、敏捷造船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為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提供科技支持。 根據《科技發展綱要》的規劃,高新技術船型、海洋工程設備和船用設備是未來我國船舶業發展的重點,并且這些船舶或設備的制造屬于高端產品,在國內同類產品中有競爭力,這些船舶制造企業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2、生產效率高的企業有優勢 《造船模式綱要》提出了目標:到2010年,骨干造船企業基本建成以中間產品組織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總裝造船模式,中間產品實現成品化、專業化生產。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明顯提高,形成連續、均衡、有節拍的流水式生產;生產效率達到25工時/修正總噸,三大主流船型造船周期縮短到10個月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60點以上,人均年銷售收入達到100萬元;中小型造船企業初步實現由傳統造船模式向現代造船模式的轉換,基本形成按中間產品組織設計、生產的管理模式,全行業生產效率與日、韓的差距縮小到1/4。 根據《造船模式綱要》的規劃,我國將推動船企改進造船模式、提高生產效率。由于分體結構造船等先進技術的應用,生產效率成了行業優勝劣汰的標準,即使是中小型船廠,如果效率足夠,一樣可以獲得船舶的部分分體機構外包。所以說銀行選擇船舶制造企業作為信貸對象,同樣要衡量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 3、大型船舶企業有優勢 另外,正在討論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生產許可管理條例(草案)》,則將通過許可證管理的辦法,規范行業生產秩序,促進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我們預計后續還將出臺船舶行業投資有關的管理條例,其中將規定投資建造10萬噸以上船舶項目必須經行業機構(國防科工委船舶行業辦公室)出具意見后報發改委批準,投資建造10萬噸以下船舶項目由地方政府批準。 這將遏制國內造船業出現的投資過熱苗頭,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的相對壟斷地位將進一步穩固,生產大型船舶的中國船舶受益最多。 [本文由北京聯合信息網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提供,未經北京銀聯信信息咨詢中心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