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大光明重組尋找線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15:17  《財經》雜志

  上海行之有年的“規模化整合”式國企重組路徑,遭遇了最為蕪雜的重組對象

  【《財經》記者 王真 付濤本刊實習記者 趙何娟/文】從今年7月開始,沉寂了近一年的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光明集團)突然連續簽下了七個全國合作項目、一個跨國合作項目,旗下企業光明乳業、農工商集團、海博股份等開始一系列的資產置換。這被業界普遍視為大光明集團內外大重組的開始。

  大光明集團2006年8月成立,由上海益民食品一廠(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農工商(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糖業煙酒(集團)有限公司、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集中組建而成,2006年銷售收入合計450億元。旗下資產及業態龐雜,從便利超市、購物中心,到大型倉儲物流基地;從出租車運營、不銹鋼制品,到房地產;從生豬育種養殖、大米、蔬菜,到黃酒、汽水、酸奶;從醫藥、配送,到金融投資等,幾乎無所不包。

  8月8日,在集團成立一周年之際,大光明集團宣布,計劃投資90億元用于食品業的收購兼并以及擴產、研發。翌日,大光明集團即與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資本)簽約,雙方共出資20億元投資食品領域,邁出了三年90億元投資計劃的第一步。

  領導這場重組的,正是大光明集團董事長王宗南。王當年是上海一百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華聯集團有限公司合并的積極推動者,也是合并后成立的百聯集團第一任總裁。然而,其后三年間,公司凈資產收益率一直在下降,合并的效果并不理想。

  現在,受命于政府再行“重組作業”的王宗南,究竟將通過什么方式把大光明集團捆綁而來的450余億元資產打造成一個強有力的食品集團?這一典型“上海模式”的產物,將另辟蹊徑還是重蹈百聯舊轍?

  爭奪資源

  打通集團內部的產業鏈,是目前大光明集團著手的急務。王宗南對此有言,“有資源才有話語權”。大光明集團內部一位參與重組計劃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上海市政府在成立大光明集團時,就是想打造一個像雙匯集團一樣的食品航母企業,帶動上海食品企業的發展;而集團成立后,對內外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是必然之舉。

  目前,大光明集團已有五個網絡,一是以品牌代理為主的批發分銷網;二是生產商、供應商網,以糖業和乳業為主;三是擁有4000家包括大賣場、便利店等組成的終端網;此外,還有一個包括學校、醫院、航空在內的特殊通路網以及“96858”的電子商務平臺。

  一位接近大光明集團的咨詢人士稱,重組就是大光明集團對資源重新布局的過程。由于普遍受到成本壓力的困擾,食品行業內各企業對上游資源的爭奪已日漸白熱化。

  8月7日,大光明集團與印度尼西亞三林集團設于中國的獨資公司三林萬業簽約,決定在食糖生產基地、奶牛場與乳業、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和品牌食品雙向采購銷售等領域進行合作,其著眼點便是糖源和奶源。大光明集團還將增加在奶牛養殖方面的投資,并整合奶廠資源。近期,光明集團在海豐農場新建奶牛養殖場,規模為3萬頭奶牛。與中信資本的合作則進一步為這場已經打響的資源爭奪戰準備了更充裕的資金。

  根據大光明集團官方網站信息,集團已在國內110個市縣投資合作178個項目,總投資額57.87億元。

  翻版“事業部”

  根據大光明集團的自我設計,到2015年,要發展成為“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產業集團”,銷售額突破1100億元。

  為達此目標,據副總裁葛俊杰的公開表示,于2007年-2009年間,大光明集團將投入90億元用于收購、兼并和整合,用于六個核心主業,即乳業、酒業、糖業、休閑健康食品、批發分銷、終端零售。

  大光明集團內部一位參與重組計劃的人士解釋說,在集團的三大類業務中,食品業將作為核心產業,下屬第一食品、梅林、光明乳業三大上市公司;海博股份屬于支撐業務板塊,主要為集團提供資源和資金。所謂第三板塊的培育板塊,指現在的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不強,但可寄望將來的產業,主要是物流。

  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王宗南很可能把當初在百聯重組中實施的“事業部”架構,在大光明集團進行翻版,即以六個主要產業形成六大事業部,同時關停并轉一些沒有發展潛力的業務。

  王在百聯集團的重組絕不能以成功來形容,但這并不妨礙他進一步在大光明集團中實驗。王宗南于今年初推出的《光明食品集團發展戰略規劃》,得到上海市政府部門的認可后,被當做“動員”教材,在集團上下開設專欄、學習園地、懸掛橫幅、張貼標語、開通廣播,大張旗鼓地展開了一個多月的宣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確保宣講工作全覆蓋”。

  上海市國資委主任楊國雄在大光明集團調研時稱之為“企業文化的整合”,一些分析人士則認為,大光明集團重組一年來,可謂“雷聲大雨點小”,因為政府強行拉合,業務龐雜,實質性整合舉步維艱,變成了“持久戰”,無法通過“動員式”的政治學習來完成。

  然而,已經啟動的擴張步伐不會減速。根據上海市國資委的要求,百聯集團還將繼續優化集團長三角行動計劃,推進各業態在長三角地區和重點區域的布局,增加密度,并逐步向其他華東省份延伸。

  大光明集團則將在江蘇、山東等十多個省市建立肉類、蜂蜜、蔬菜、茶葉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在江浙等省市建立百萬噸優質奶源基地,在廣西、廣東等省建立百萬噸食糖生產加工基地。

  在此基礎之上,部分上市公司已圍繞產業布局展開重組。7月14日,光明乳業(上海交易所代碼:600597)將旗下可的便利81%的股權轉讓給農工商超市(集團)。大光明集團為農工商超市的控股股東,直接及間接持有該公司合計80%的股權。五天后,海博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碼:600708)剝離了旗下“一只鼎”、“博士蛙”及部分非主營業務的股權,從集團置入海博出租汽車、東亞集裝箱倉儲運輸及申宏冷藏儲運等物流及出租汽車業務。

  “光明系”股票價格一時飛漲。7月18日,上海梅林(上海交易所代碼:600073)股票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漲幅累計達到20%。

  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加上第一食品(上海交易所代碼:600616),成為大光明集團重組的主要載體。

  東方證券農業/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任美江認為,大光明集團將繼續推進重組,一種可能的重組方案是光明乳業注入集團擁有的光明冷飲業務;海博注入集團擁有的大量食品流通資產,同時剝離非主營業務;上海梅林注入集團擁有的大量其它食品加工資產;第一食品注入冠生園下屬的食品和酒類資產,并剝離非黃酒資產。

  由此,光明乳業將作為專業的乳制品生產企業,海博將成為大光明集團流通資產的整體平臺,上海梅林至少將成為除乳制品和黃酒的食品加工資產整合平臺,而第一食品將作為大光明集團黃酒資產的整合平臺。

  這些整合正在逐漸進行之中,但變數仍然存在,“也有一種可能是上海梅林成為大光明集團整體上市的平臺。”任江美對《財經》記者說。一位接近海博股份的業內人士指出,在重整資產、集中做大幾個上市公司的同時,不排除大光明集團有整體上市的構想。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研究員趙金厚則認為,大光明集團目前所做的是對旗下資產進行“摸底”,看哪些可以培育做大,然后分門別類地進行整合,整體上市現在仍不可能,“它下面的業務實在太多太雜了,如果現在上市,很難確定一個強勢的主營業務。”趙金厚說。

  達能進退之間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重組行動中,最引人關注的,還是法國乳業巨頭達能集團在光明乳業的進退。

  從2001年以來,達能就一直在尋求控股光明乳業的可能,甚至一度接近了這個目標。2006年6月,大光明集團重組前夕,達能從上海牛奶(集團)有限公司手中收購了光明乳業4409.94萬股國有法人股,將其持股比例從5%增至目前的20.01%,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前兩大股東上海牛奶集團和上實食品則各持股26.55%。

  在此次增持行動之前的2006年3月,光明乳業股改之時,包括達能、蒙牛、伊利在內的競爭者都想收購光明乳業的多數股份,不過最終沒有一家得手。

  轉至2006年8月,大光明集團成立。盡管光明乳業的部分管理層仍傾向于與達能進一步合作,但隨著大光明集團戰略規劃出臺,達能增持希望越來越渺茫,去意漸生。

  今年5月,達能同意向光明乳業支付酸奶產品“碧悠”前期投入的營銷費用8000萬元,提前三年收回“碧悠”品牌。在此之前一個月,光明乳業閃電般推出了自己的酸奶品牌“暢優”,以相似規格的包裝和產品設計推向市場。雙方疏離之態盡顯。

  不過,達能亞太區總裁范易謀(Emmanuel Faber)8月6日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仍堅稱,達能會“繼續保持”目前在光明乳業的20.01%股份,不增持也不減持。范還解釋曾與光明集團董事長王宗南就“碧悠”退出和“暢優”推出進行過探討,最終決定“讓光明乳業擁有自主的品牌,因為光明乳業也具備了相應的技術能力。”

  據接近光明集團高層的人士透露,達能已提出要逐步撤出所持光明乳業股份,雙方已開始就價格等問題進行過多次商談。

  行業分析師認為,達能的退出只是時間問題。達能在中國向來都收購第一名的公司。光明乳業在2002年、2003年處于行業全國第一的地位,但最近三四年來一直走下坡路。達能與蒙牛今年4月建立合資公司,就是達能退出光明乳業的先兆。范易謀已經表示,達能決定轉向與蒙牛合作專攻乳酸制品。

  目前,達能持有該合資公司49%的股份,除光明乳業與蒙牛,達能在中國內地還擁有娃哈哈合資公司51%的股份、正廣和50%、匯源24.32%、樂百氏92%的股份。

  不過,在達能漸行漸遠后,大光明集團并未放棄引資的努力。在與中信資本建立合資公司前,集團有關人士曾向《財經》記者透露,下一步融資將主要考慮與海外資本,或者國內特別有實力的大集團合作。

  此前,高盛與大光明集團于1月間簽訂了一份戰略合作備忘錄,之后與光明頻頻接觸,引發了外界對于雙方合作的諸多猜測。

  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奕在接受《財經》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大光明集團的行業整合“為高盛和大光明集團的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他說,高盛提供給大光明集團的服務目前“還沒有限定的框架”,可以是做戰略投資,也可以是做財務顧問。

  大未必強

  大光明集團從落地伊始,便充滿了濃郁的行政色彩。有些行業分析認為,這次制度性(非經營性)的機遇帶來了市場對集團上市公司較好的預期,但等待著光明的并非坦途。

  光明乳業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利潤3496.5萬元,同比減少68.10%。業內認為食品業的估值普遍偏高。很多投資機構近來的報告都稱,“(食品業)下跌的風險日漸增大”。光明乳業在中報公告后,中金公司下調光明乳業的評級至“減持”。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大企業對價格的抗壓能力更強,但大光明集團在重組中能否解決核心企業光明乳業在定價權和行業領導力方面的問題,則是重組是否產生效率的關鍵。

  曾為光明集團擔任品牌戰略咨詢的李光斗對《財經》記者表示,大光明集團當務之急是把品牌做強,而不是簡單地合并同類項式地把盤子做大。強勢品牌主要是看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占有率;二是忠誠度。光明乳業現在仍是市場老四,要恢復往日地位,品牌建設很重要。百聯重組的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沒有做強,僅僅只是一個終端聯合體,很長時間內,連標識都還不統一。

  李光斗坦言,“這種行政性大重組的方案,我并不很看好,上海仍在用計劃經濟的方式來做品牌,幾十年來上海的品牌越來越少,目前已經很難找到真正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品牌”。

  “不管是什么重組方式,上海市政府不會放手大光明集團,資產一定還是國有主控。”熟悉上海國資改革背景的一位研究人員告訴《財經》記者,“這也不排除有其他考慮。比如,副食品價格上漲,政府要是有主控權就可以調控貨源。”

  上海市國資委改革重組處副處長王亞元接受《財經》記者電話采訪時則表示,“市政府肯定要推動國企改革和重組。至于是整體上市還是分開上市,要根據企業的歷史背景和資產狀況等條件而定,有條件的就整體上市,沒有條件的也不會硬做。決不會把歷史包袱拋向市場”。

  王亞元不愿言及大光明集團重組具體方案,只稱“做優做大做強,大方向不會變”。

  然而,過往的例子已經反復證明,政府捆綁式的改革重組,其結果常適得其反。特別是在類似食品和零售這樣的市場競爭已經相當充分的行業,保持省內的壟斷地位或許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但他們面對的對手卻不局限于上海。

  從2003年開始,上海就在大力推進“規模化整合”的國企改革思路。百聯集團正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與之類似,2003年6月9日,由錦江和新亞兩大集團整合而成的錦江國際集團正式成立,總資產規模15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旅游企業集團。上海長期奉行政府強勢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十一五”期間,上海國資調整和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就是,讓80%的經營性國有資產分布在產權多元化的大型、特大型企業集團。

  這一思路在上海市國資委成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上海市國資委成立之后,原來經委、商委、旅委、農委等條線的諸多企業都由國資委歸口管理,為更大范圍的整合創造了便利條件。

  在市國資委看來,“規模化整合”并非終點,而是為股權多元化、資本證券化創造條件,最終是做強企業。

  百聯集團規模穩居全國第一,總資產達到700億元。但成立三年來,每年凈資產收益率都在下降。分析人士指出,光明集團原來的四家公司資產結構龐雜,跨越多個行業,其整合難度更甚于百聯。

  與上海國企“做大”相關的另一個現象是,上海私營經濟生存空間狹窄,實力強勁的民營企業在全國屈指可數,這與上海的地位并不相稱。

  不過,對于所謂“強勢政府”,上海市政府也在反思。

  在今年初上海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韓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政府部門直接或間接干預企業具體經濟活動的情況仍然存在,有些方面還在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有的政府部門職能轉變相對滯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力度需要加強。 ”-

  本刊記者胡潤峰對此文亦有貢獻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查看該分類所有股票行情行業個股行情一覽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