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亞視重組進行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15:21 《財經》雜志
困擾這家香港第二大電視臺的問題仍將存在:定位在哪里?有沒有一支穩定的專業管理團隊? 本刊特派記者 蘇丹丹 徐可 發自香港 假若5月29日的香港行政會議通過相關審批,香港第二大電視公司——亞洲電視有限公司將迎來其成立30年以來的第六次易主。 5月29日,協助香港特首決策的機構——行政會議將舉行一周一次的例會。頗為巧合的是,這一天也正是亞視成立50周年。亞視營運總裁余統浩向《財經》記者透露,久懸未決的亞視股權收購案將在這次行政會議上進行審批。收購者是來自內地的中信國安集團公司(下稱中信國安),以及由香港查氏家族旗下名力集團為首的一個收購財團。 “如果行政會議不批,這件事情就算完結了。”余統浩說。 早在去年5月,亞視即宣布中信國安有意入股公司22.22%股權,當年10月向香港當局提交申請。中信國安曾表示,入股亞視后將遵守有關監管規定,不會參與節目方針制定,也不干預新聞節目運作。 然而申請遲遲未能獲批,亞視再于今年4月向當局申報,由本地家族企業名力集團加入收購交易,并由名力控股。特區政府最終決定合并審批上述兩項交易申請。 亞視與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511,下稱無線)長期占據香港電視市場近100%的受眾份額,并借內地有線網絡落戶廣東市場。二者競爭激烈,無線長期占據上風,亞視則因經營不善而頻頻易主。 對于此番亞視股權交易,部分香港業內人士并不樂觀,指亞視即便易主后也積重難返,無力與無線競爭。無論如何,作為香港本地第一家廣播電視企業,亞視股權交易是繼去年老牌財經報紙《信報》被“小超人”李澤楷收購后,當地最受關注的媒體并購事件。 交易懸而未決 亞視股權交易最引人注目之處,在于兩家收購方的背景。 根據香港《廣播條例》,香港本地免費電視持牌機構的控股權變動,尤其是“非居港人士”持有香港廣電類資產,須經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下稱廣管局)批準。若公司或個人涉及跨媒體壟斷,更須經過特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準。 中信國安是內地央企巨頭中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業務涉及有線電視網絡、電信增值服務、旅游、房地產乃至足球俱樂部等多個領域。中信國安還控股中信國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碼:000839),后者自1992年以來投資了內地21個有線電視網,是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有線電視網絡商。 由此可見,中信國安兼具內地國企、跨媒體企業的雙重身份,無疑令其入股亞視面臨繁復的雙重審批。 自去年5月中信國安意向入股亞視以來,香港當局遲遲未作表態。香港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多次要求政府通報審批進展,但后者始終未能透露細節。曾有議員在立法會相關咨詢會議上直言,不希望中資機構入主香港本地的傳媒機構。更有議員指出,政府不愿中信國安單家入股亞視,因而亞視轉覓本港商界望族查氏。 根據亞視與名力集團于今年4月簽訂的收購協議,以名力為首的財團將耗資2億-3億美元,總計收購亞視58%的股份,部分股份來自定向增發,部分來自收購老股。其中,名力將單獨持股亞視10%,另外48%股份由一家合營公司持有,合營公司發起股東為名力、荷蘭銀行與新視線集團三家。 與此同時,中信國安收購亞視方案并未輟止,在名力為首的財團入股58%之后,中信國安入股比例將由原定的22.22%縮減至近15%。 查氏家族為本港企業,且從未在當地涉足媒體業務,因而在各方看來,即將于29日召集的行政會議是否通過亞視收購方案,其懸念更多來自中信國安。 “是否獲批很難說,最終的決定權在行政會議和特首那里。”一位接近買方的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言辭保守,“中信國安能夠加入是好事,證明亞視的價值已得到內地投資者的認可,而且中信國安在國內也有投資媒體的經驗,擁有有線網絡等資源。” 30年股權動蕩 香港業界對于亞視收購的另一關注要點,在于新股東入主后這家本地第二大電視臺的前景。 亞視前身為麗的電視(RTV),成立于1957年5月29日。作為香港第一家電視臺,英資持有的麗的電視為有線電視臺,收費不菲,當年只有上流社會人士方有能力收視。 然而短短十年后,免費電視臺無線的崛起令麗的風光不再,即使麗的在數年后改為免費,先機亦已盡失。麗的落后的幾年中,無線積極引進外國配音劇集,并開始自制綜藝節目和電視劇,更開辦藝員訓練班包裝明星,周潤發等一批演藝巨星正是當年的無線一手炮制。 1975年,香港政府曾發放第三家電視臺牌照“佳視”,但僅維系三年即告倒閉,香港從此開始了兩家免費電視臺獨霸天下的時代。時至1981年,麗的的英國母公司收縮在東亞地區的業務,一家澳洲財團通過收購獲得亞視控股權。此后,經營乏力的麗的漸漸難以與無線抗衡,其東家也頻頻易主。 1983年,麗的易主港商邱德根的遠東集團,并正式更名亞視,次年邱德良通過增資,全權擁有亞視。1988年,邱德根將約30%的股份轉手港商林百欣家族及地產商鄭裕彤家族。一年后,邱德根再將大部份股權及管理權出讓給麗新和新世界,剩余少量股權也被“賭王”何鴻悉數購入。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亞視主席鄭裕彤宣布減持股份,主席一職改由林百欣擔任。此時,林百欣已是持股亞視83.75%的第一大股東,其余16.25%的股份為鄭裕彤、何鴻持有。 每一任新東家必對亞視運營大動干戈,不敵30年專心經營無線電視的邵逸夫、邵仁枚兄弟。即便偶有起色,卻也無力扭轉香港觀眾對無線的收視慣性,亞視在頻繁易主、朝令夕改中逐步迷失方向,公司長期虧損,令先后進入的股東無一不被拖累。僅在1988年至1998年十年間,林百欣、鄭裕彤與何鴻等三名股東就已為亞視投入28億港元,但所獲甚微。 1998年7月,林百欣因牽涉賄賂罪受困臺灣,其子林建岳以7億港元出售亞視51%股權,其中46%售予龍維公司——一家由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和內地商人封小平合股的公司;另外5%的股份則售予香港商人黃保欣。售股后,林百欣家族尚余32.75%的股份。 自2000年起,現任亞視第一大股東陳永棋開始進入亞視。當年5月,陳受讓鄭裕彤、何鴻所持16.25%的亞視股份,鄭、何二人徹底退出。2002年6月,陳又與劉長樂在英屬維爾京設立VMH公司,全面收購龍維公司,從而獲得亞視46%股權。陳本身也是鳳凰衛視股東之一。不到半年后,陳永棋再將林百欣家族所持32.75%的股份全部收歸己有。 至此,以直接和間接持股計,陳永棋總計持股亞視52.08%,劉長樂持股42.92%,黃保欣持股5%。這便是此次中信國安、名力入股前的亞視股權結構。 收購者 《財經》記者獲悉,無論是中信國安還是以名力為首的財團,其收購亞視均采取部分增發新股、部分收購老股的方式。亞視第二大股東劉長樂已明確表示不會售股,有意出售股份者僅陳永棋一人。 知情人透露,從未涉足電視的名力集團原本對媒體收購并不熱衷,最終在新視線集團老板費道宜的說合下,兼之荷蘭銀行愿意部分出資,三家方始攜手收購亞視。“新視線是這項收購的顧問和發起人,正是因為新視線的牽頭,三方才走到了一起。” 費道宜的來頭非同凡響,他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尾隨邵氏兄弟,為無線電視的創辦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位至無線電視董事總經理。當邵逸夫因身體原因退居二線后,其妻方逸華執掌無線。據傳費道宜與方逸華不合,因而離開無線另起爐灶。費道宜前后在無線浸淫30年之久,富有業界資質,這也是名力、荷銀愿意與之共同收購亞視的重要緣由。據聞此次收購后,費將出任亞視行政總裁,這正是陳永棋如今的職務。 當今年4月亞視宣布名力財團意向收購的消息后,外界對于這家電視臺的前景多有議論。“亞視連年虧損,為什么還要投資亞視?”一位熟悉交易的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內地人劉長樂的管理方式可能不適合香港,陳永棋又有其他的生意,大家都不能集中精力經營亞視,現在亞視已經差到了不能再差的境地。” “亞視三十幾年換了五個老板,總裁更是換了一大堆,這么多年來頂多只有五六年是賺錢的,而賺的錢只夠買一套房子,這是什么原因?”中銀國際執行董事吳維克對《財經》記者直言:“一是他們總是模仿無線,定位不清晰;二是沒有一個懂電視的老板天天上班。” 然而,跌至低谷或許也是復興的開端,新投資人顯然已有規劃。 未來之爭 在宣告名力入股的消息之前,亞視營運總裁余統浩曾公開表示,公司計劃引進有實力的本地投資者,爭取今年底前上市,集資40億元。相形之下,無線電視早在13年前即已在聯交所上市。 香港業界人士撰寫專欄文章稱,亞視連續多年虧損仍不斷有人愿意入股,一個重要的商業考慮,就是盼望獲得在內地尤其是廣東省的“落地權”,分享內地電視臺轉播香港節目所得廣告收益,營造大好前景,繼而上市套現。 2002年,亞視旗下的“本港臺”、“國際臺”兩大頻道正式獲國家廣電總局批準,得以通過廣東有線電視網絡落地珠江三角洲地區。兩年后,無線電視也正式獲批落地珠三角市場。但兩家電視臺在內地的業務發展也不容易,既有與內地有線網絡的“分賬”糾紛,也頻頻受到內地電視臺插播廣告的困擾。 與此同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香港本地電視市場的增長已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信息技術的發展,新興的收費電視、寬頻網絡電視也開始對傳統的免費電視造成沖擊。據悉,香港政府去年在審批亞視、無線的續牌申請時,曾明確要求兩家電視臺添置先進器材、發展數碼廣播和制作高清節目。 內行人士預測,未來兩年香港電視市場將面臨進一步調整,數碼廣播將是大勢所趨,猶如上世紀60年代末電視廣播由有線發展至無線,再由收費演變為免費。“新一輪競爭對于無線和亞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吳維克稱。 知情人士透露,此番亞視完成重組及引資后,將會大力推進數碼電視業務,最終達成上市目標。 然而困擾了亞視數十年的兩個老問題也依然存在:定位在哪里?有沒有一支懂得電視的穩定的管理團隊?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