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民營企業的利與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02:33 第一財經日報
宋蕾 陳達 在微觀層面,民營企業則是海外采礦趨勢最早的捕捉和實踐者。 在蒙古已擁有34個探礦和采礦權的寶貝國際投資集團是一家動手較早、經營已具規模的民營企業,董事長卞洪登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他們在海外投資方面醒悟較早,在90年代末就開始預測到這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市場。 但在談及民營企業在海外生存條件時,卞洪登顯得激動。他認為,與普通行業不同,海外尋礦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一樁生意,也關乎國家的利益。但是一直以來,民營企業單打獨斗,在國外遭遇了貸款難、信息服務環境差等情況。加之海外政治、法律環境的陌生,他呼吁使館對于涌入的挖礦企業,提供主動和細致的服務工作。 卞洪登認為,為國家尋找礦藏理應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早在世紀之初,以蒙古開發為例,那里富含稀土等戰略性礦山。他一度寄希望直接與政府或國有企業合作,迅速以充裕資金占領市場,但國有企業相對決策較慢,公文層層審批,溝通成本太大。 卞洪登說,早在2001年,中央政府就提出了礦業“走出去”戰略,但國有企業的啟動較為緩慢,事隔幾年之后,投資成本已被市場抬高,“他們(指國有企業)不缺開發的資金,現在也可以用高價買,但這都是國家的錢啊!”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的老板們眼看著機遇的流失。 前文所述有色建股份的一位高層領導也坦言,民營企業靈活、敏感,比國有企業先看到了機會,在近兩年的漲價潮中賺得豐厚的利潤。相比之下,國有企業因為體制的限制流失了多個項目。1996年,應當時的外交需求,有色建股份在贊比亞投資1.6億美元進行銅礦開發。該礦近年來為有色建股份帶來厚利。 但是當時中國在贊比亞的投資與大國相比仍是小頭。“其實還有更大的礦,我們當時沒有拿,沒有人預計到現在的狀況。”這位高層言語中透出惋惜。當時作為外交手段的項目,無人遠見到7~8年后的巨大經濟價值。 “如果我們再慢的話,礦源就會被老外搶走!”卞洪登說。他手中34個礦權正尋找采礦投資合作。“從內心講,我十分希望與中國企業合作,但是如果他們決策慢的話,澳大利亞、美國的投資者我也談。”卞洪登認為民族利益是第一位的,但是生意場上他也要找合拍的合作企業。 但與此同時,類似寶貝集團在海外投資多個礦源,再進行礦權交易的行為,也被業內議論為海外“礦權”在高利驅動下難以避免地炒賣,引發國際形象等方面的爭論。有多方消息披露,寧波、溫州等地的商人瞄準了這個領域,成規模帶著資金集體進入。但卞洪登直接回應說,這不是“炒作”,在當地合理合法范圍內,礦權可以交易,“說我們炒礦是計劃經濟的腦袋說的話”。 但事實上,民營企業確實也缺乏大規模開采的資金和實力,更為關鍵的是,與一般海外投資項目不同,礦業是專業性強、風險高的行業,在有色建股份的那位高層看來,國有企業可以提供專業評估與勘探隊伍,在與使館的溝通上也有先天優勢,容易應對國外的政治、經濟環境帶來的風險。 “一些民營企業在非洲剛果開礦,按照一般方式做,投個十幾萬美元買開挖機在那里挖,這個還不叫開礦,還用的是我們國內的那種煤礦小作坊的方式。”顧衛平則認為大部分民營企業現在還停留在零星、散亂的階段,不成規模。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