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長勇
蒙牛(2319.HK)這頭草原“猛牛”的步伐顯然還不夠“牛”,2006年,蒙牛仍舊未能超越伊利(600887.SH),如愿坐上行業第一的寶座。
而在此前,行業普遍認為,2006年一直強勁增長的蒙牛將超越伊利成為中國乳業老大,但現在的結果讓行業大跌眼鏡。
今日,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06年年報,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3.3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2%。
而此前的4月12日,蒙牛發布年報顯示,去年主營業務收入162.464億元。2006年,蒙牛再次以微弱差距繼續屈居第二。
“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保持著非常規的發展速度。”廣東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而且超女對蒙牛銷售拉動依然保持一定后勁,蒙牛乳飲料和酸奶發展不錯。”
“而伊利取得北京奧運會贊助商資格后,奧運營銷開展得不錯,對品牌提升和銷售拉動都有促進。”王丁棉說,在新品開發上,之前處于弱勢的伊利也動作頻頻。2006年,在冰淇淋和奶粉業務上,伊利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根據不同的統計口徑,在液態奶、冰淇淋等各項細分業務上,對伊利和蒙牛的排序,業內流傳著多種版本,不過行業一般認可的說法是:蒙牛在液態奶上處于優勢,而在冰淇淋和奶粉業務上,伊利占有較大優勢。
之前,曾有輿論認為,蒙牛取得2006年冰淇淋業務銷售第一,并冠以“三冠王”稱號,引起行業熱烈爭論。根據2006年報,蒙牛2006年冰淇淋銷售為18.18億元,而伊利卻達到22.81億元。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奶粉業務,伊利銷售收入達到20.09億元。與外資聯手進攻奶粉業務的蒙牛,盡管對奶粉業務抱有很大期望,但近兩年斬獲平平。
近日,伊利宣布投資5億元建設亞洲最大嬰兒奶粉生產基地,全部達產后可年產各種配方奶粉6萬噸,這將再次擴大其在奶粉方面的優勢。
行業普遍認為,伊利和蒙牛2006年取得不錯銷售業績的背后,聯手進軍華東市場業績功不可沒。“2006年光明銷售幾乎是原地踏步,”保守估計,“至少華東市場增長部分被伊利和蒙牛拿走了。”王丁棉對記者表示。
根據AC尼爾森數據,僅液體奶業務,2006年全國銷售額就比2005年增長20%。
據蒙牛2006年年報,蒙牛純利潤為7.27億元,相比之下,伊利的3.45億元要略遜一籌。
但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高稅負是伊利利潤處于下風的主要原因之一。2006年伊利納稅達到創紀錄的10.3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7.4%。隨著內外資稅率的統一,這種狀況將有所改變,不過,此政策尚有5年過渡期。
需要進一步注意的是,伊利和蒙牛的快速增長使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與三元、光明等企業的差距進一步加大,這對處于行業整合時期的中國乳業影響深遠。
“未來3到5年,伊利和蒙牛預計將繼續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王丁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