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達能的圈套與娃哈哈的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7日 09:44 財經時報
史永翔,國際經理人,聯合會(IMU)中國區首席專家 事件 “我們陷入了它精心布置的圈套。”宗慶后說,1996年,娃哈哈與法國達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資建立了五家公司,共同生產以“娃哈哈”為商標的包括純凈水、八寶粥等在內的產品。當時,娃哈哈占到了49%的股份,達能與百富勤加起來占51%。亞洲金融風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在境外將股權賣給了達能,使達能躍升到了51%的絕對控股地位。當時,達能立刻提出,將“娃哈哈”商標權轉讓給與其合資的公司,但遭到了國家商標局的拒絕,因此后來雙方改簽了一份商標使用合同。 讓宗慶后沒有想到的是,合同中一項看似不經意的條款,卻讓娃哈哈在日后陷入了被動。雙方在合同上簽署有這樣一條“中方將來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標在其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而這些產品項目已提交給娃哈哈與其合營企業的董事會進行考慮……”“這一條款簡單說,就是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標生產和銷售產品,需要經過達能同意或者與其合資。”宗慶后說。因此這10年來,娃哈哈相繼又與達能合資建立了39家合資公司,占目前娃哈哈集團公司下屬公司總數的39%。 幾年后,達能突然以商標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團“不應許可除娃哈哈達能合資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標”為由,要求強行收購這幾家由娃哈哈職工集資持股成立的、與達能沒有合資關系的公司。 改姓達能的樂百氏在2006年虧損上億元,原樂百氏的員工被大面積清洗。 宗慶后擔心的是,一旦達能以51%股權的優勢拿走娃哈哈的控制權,則娃哈哈極可能重蹈樂百氏的履轍。 目前,達能已經有在中國將豪門啤酒廠等收購后再高價賣出的案例。在宗慶后看來,10年來的合作證明,達能公司來中國,扮演的是一個財富瓜分者的角色,而非一個善意的合作者和財富的共同創造者的身份。 在為了國際化而進行的收購與被收購的游戲中,中國企業與跨國企業有一個明顯的思維差異:中國企業賣掉自己或者引進國際資本,是想更好地走國際化道路,跨國巨擘收購中國企業,則是想更好地實現本土化,它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進入中國市場而收購中國企業。它們要么是看中中國企業業已成熟的渠道,要么讓被并購的企業成為其全球的加工制造中心。當企業被賣了之后,這兩種目的就會發生碰撞。而這一點,常常被性急的中國企業家們忽略。 當然,引進資本本身沒有錯誤,但是如果想變現,又想控制企業的持續經營,企業家顯然是打錯了算盤。勿庸置疑,一旦資本占了上風,企業的運作必然要完全符合資本的意志。喪失了控股權的樂百氏,不得不按照達能的思維模式去運作,成為達能全球戰略中一個普普通通的棋子。達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全盤規劃,在整個中國市場進行布局,既便是犧牲樂百氏,為其持股的其他強勢企業消滅一個對手,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在引入國際資本后,企業的品牌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有品牌夢想的企業家們重視。要搞清楚,外資并購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是為投資收益,還是為其全球化的戰略布局?也就是說,你引進的到底是策略性資本,還是產業資本?引進產業資本,你就要做好管理權最終丟失的準備;引進策略資本,譬如投資基金,你必須想方設法保持企業的快速發展。要做到既引進資本,又引進管理,還能把企業帶向未來,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資本是可怕的!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不少企業家顯然還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當年的迅速出局,也曾令樂百氏五元老唏噓不已。但是,當你想依靠別人壯大自己的時候,你必然面臨被踢出局的風險。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