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大飛機驗證中國起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02:19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評論員 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批準大型飛機研制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同意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盡快開展工作。會議認為, 我國航空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發展大型飛機的技術和物質基礎。 創建自己的飛機制造業,不僅僅是中國,幾乎是所有工業強國致力實現的夢想。我們認為,結合當下以及未來時期內中國可以具備的資金、技術、生產和配套能力,果斷上馬大飛機項目不僅可行,而且必要。 經過近三十年發展,中國開始具備工業化中后期特征。2006年,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上升至43.15%,有100多種制造類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這些產品廣泛分布在家電、通訊、紡織、醫藥、機械、化工等行業。中國制造能力的突飛猛進,不僅徹底終結了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更為全球市場提供了大量價廉物美的出口產品。 但與此同時,因為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中國在全球分工中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很多領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有規模無實力”、“有出口無產業”等弊病。2005年,全部出口中加工貿易占比高達54.66%,尤其是在為數不多的高新技術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始終處在80%以上。 大體來說,在當時一無資金二無技術的條件下,中國是以廉價要素大量投入的方式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的。由于基本國情的約束,這種局面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根本性改變,但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由粗放式生產而帶來的資源、環境,以及外部需求制約等,對未來長期發展構成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在日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世界各國紛紛將科技創新確立為經濟實力最重要的來源,中國的開放戰略其實瞄準的也是“以市場換技術”。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由外資而帶來的技術溢出遠遠小于設想和預期。即使是在跨國公司不斷將其高新技術制造基地甚至地區性研發中心轉移至中國的情況下,內資企業所能獲得的核心技術也是微乎其微;更嚴重的是,隨著外國技術本土化以及本土人才外國化,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空間可能還有被壓制的趨向。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其重點是抓住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課題集中攻關,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力求實現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新突破。大飛機項目正是中國“有所為”的重要選擇。 空客公司最新報告稱,未來20年里,中國內地將需要客機2650架,總價值2890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采購額。假使中國能夠成功研制自己的大飛機,不僅能夠將大量外匯用于更為短缺的能源、技術和設備進口,更重要的是,飛機制造業所需要的強大配套生產能力,將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和企業實現同步增長。數據顯示,美國“阿波羅計劃”耗資256億美元,產生出3000多項應用技術成果,整個投入產出比高達1:5。 當然,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欲研制生產自己的大型客機殊非易事。但是,中國也有自己的優勢,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現行體制便于集中資源重點突破;二是大國所獨有的外部經濟效應,即大量產業部門間綜合配套而產生的競爭力。我國航天技術所取得的跨越式發展,正是這兩大優勢相結合的成功典范。因此,對于大飛機項目,我們雖然要承認差距,但也不必妄自菲薄。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