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高價進口藥傲視降價談判 開價2.2萬降價2毛1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5日 09:24 南方日報
“一支抗乳腺癌藥2.2萬元,現在才肯降價2毛1,這些進口藥也太牛了吧!這樣算下來,一年15支至少要用30萬,老百姓怎么用得起啊?”省人大代表譚燕紅激動地說。 昨天,廣東醫療機構藥品網上采購進行第二輪面對面談判。隨機抽取的談判專家與約40家企業的200多名代表,就55個基本不肯降價的藥品品規進行了面對面談判。這些進口藥多是獨家生產,所以盡管專家再三砍價,但藥企“有恃無恐”,報價基本是“寸土不讓”。 這讓現場監督談判的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些“看不過眼”,痛感進口藥“真貴”、老百姓看病“真難”。而記者從醫院藥師處獲悉,這種每支2萬多元的進口抗癌藥,在香港僅售16000多元,這暴露了我國口岸報價審批亟待規范,以從源頭擠掉虛高藥價的水分。 談判直擊 20分鐘“討價還價”,藥企“大方”讓利2毛1 記者在談判現場看到,報價最高的是上海羅氏公司的“赫賽汀”,通用名是“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每支440毫克,報價高達22538.21元。企業代表介紹說,這是一種新的分子靶向藥物,主要針對早期乳腺癌,據稱可使復發率和可死亡率降低30%多。據他們透露,去年在廣東銷售大約2千支。 “你們的療效如果這么好,為什么銷售量上不去?”談判專家說,按照一年至少15支的治療標準,患者一年得花30多萬元,這么高昂的藥費有幾個人能付得起?企業能否適當讓利,讓好藥能惠及更多患者? “我們是進口藥,口岸價已經是21659元,現在這個報價是最低了!逼髽I代表不肯讓步。 “在原產地也是這么貴嗎?難道這個藥在美國也要2千多美金?”現場監督的省人大代表譚燕紅是廣百股份公司的銷售高手,當即尖銳提出:企業能不能公布藥品的原產地零售價? “我們沒有準備這個數據,不能提供!背聊,企業代表低聲回應。 經過20分鐘的“討價還價”,企業代表終于“大方”地表示,愿意砍掉尾數,讓利2毛1。 專家組顯然對結果不滿意:“請你們慎重考慮,如果報價合理,將可進入醫院重點監控限額采購目錄,否則將遭到淘汰! 但企業代表還是在確認書上寫上最后報價:22538元。 專家釋疑 國產藥可降三四成,進口藥憑啥這么牛? 為什么面臨逐出廣東醫院市場的“危險”,但這些進口藥還是不肯降價? 為什么之前參與競價的國產藥可以紛紛降價三四成,而進口藥就是這么牛? 一名醫院藥劑科老專家向本報記者點明了“竅門”:一來這幾十種進口藥多是獨家生產的,盡管用量不多,但還是“有恃無恐”,認為專家為了確保患者用藥,最終還是會放他們進來;二來就算進不了醫院,還可通過零售途徑,“現在很多高價的進口藥,特別是腫瘤藥,醫院其實賣的不多,醫生開了方,病人都是直接找醫藥公司拿藥。” 鏈接 我國年均招標購藥突破1100億元 記者昨日從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醫藥高峰論壇上了解到,我國每年集中招標采購的藥品總金額已突破1100億元。 衛生部規劃財務司副巡視員王玉洵在論壇演講時說,2000年,國家開始實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超過九成的縣級以上非營利醫療機構參加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這些醫院90%以上的用藥來自集中招標采購渠道。 新華 深度透視 口岸價虛高,進口藥已無降價空間? 記者還發現,“口岸價就這么高了,我們的利潤空間很小”成為多數進口藥“寸價不讓”的理由。 進口藥是否真的已無降價空間?記者隨后從我省一些大醫院的藥師處獲悉,上海羅氏公司的這種報價22538元的“赫賽汀”,在香港的零售價格僅為16000多元。 資深藥學專家介紹說,所謂口岸價,是指外國代理商向我國口岸當地(主要是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地)物價部門報的價,是經過審批的。但由于很多是專利新藥,物價部門的人力、物力又有限,往往難以真正審核成本。“由于這個上游源頭沒把好關,現在要我們下游來砍水分,實在不容易! 專家呼吁,政府物價部門亟須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做好成本核算、市場調查,把好進口藥審批關。 而譚燕紅代表則從商業銷售角度提出建議:研發好藥就是為了救更多的病人,大家都知道“薄利多銷”的道理,內地企業可以跟外國代理商協商,把口岸報價合理降低些,這樣可以刺激銷量上升,又能造福群眾。 談判專家組最后強調,企業最終報價被專家接受的將進入重點監控限額采購目錄,也就說如果醫院搶救需要就可以采購,但總額不得超過醫院藥品總采購額的3%。其他報價太高的藥品將遭到淘汰。 記者手記 進口藥的“傲慢” 與藥品管理的積弊 昨天上午,進口藥的“大方讓利2毛1”,還有藥企在談判過程的傲慢,讓專家有些無奈,也讓現場的記者感到“憤怒”。 “民族工業當自強啊!”一個同行感嘆:治個早期乳腺癌,一年15支藥就得30萬,有幾個老百姓用得起? 是啊,人家憑什么這么牛? 說穿了,它是“獨家生產”,你不放我進來,患者就沒這個藥用。像記者在現場看到某種治白血病的膠囊,美國1977年就研發出來的,專利早就過期了,但在中國市場賣了10幾年價格依然“堅挺”,每粒還報價2000多元。理由就是:它是專門給那些沒辦法靜脈注射的老年患者口服的,銷量雖小,但市場上別無第二家。 還有就是拿所謂的“口岸價”做擋箭牌:我藥品進來中國國門時就這么高了,所以現在這樣報價,利潤是很稀薄的?蓮V州和香港就相隔幾百公里,一支藥為啥就貴9千塊錢?專家的解釋很清楚,問題出在口岸所在地的物價部門,審批環節沒能真正把代理商的水分擠掉。 所以,要讓中國老百姓真正能用上價格合理的好藥,民族制藥企業固然要爭氣要自主創新,更關鍵的還是在于整個藥品生產流通環節的制度規范。例如,除了這個進口藥高價問題,還有本報昨天報道的“一藥多名”“品種混亂”問題,一個“阿奇霉素”穿著97個商品名“馬甲”圈患者的錢,這則主要是拜前幾年國家藥監局集體腐敗、審批泛濫所賜。 這次全省醫院藥品掛網采購,盡管爭議不少,但廣東還是想真正做些事情,緩解老百姓“看病貴”。之前競價的13000多種藥品能平均降價四成,百姓也得了實惠。但只有廣東一省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更多的要靠國家藥品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道路總是漫長的,而百姓的期待更迫切。 專題撰文 記者 陳楓 通訊員 陳廣泰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