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航運業5央企3300億資產重組方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10:0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鮑輝春 周先生(化名)是中海集團一家分公司總經理,近半年來,他和其他分公司的老總們日益憂慮:分公司和他們這些做了許多年的老船長們將向何處去? 不光是中海,還包括中遠集團、中外運集團、長航集團、招商集團下屬的招商局輪船,這個問題正在五大航運央企內部迅速而廣泛地傳染著——因為一個傳言正在一步步逼近現實:五大航運央企將重組。 先是行業內的傳說,繼而有了中央官員的證實。去年12月,國資委主任李融榮在出臺《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時,明確表示,要減少中央直屬企業數量,要保持對包括航運業在內的七大關鍵行業的絕對控制力。 3月11日,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高調透露中遠集團航運資產的整合計劃,把集團的全部航運資產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遠洋(1919.HK),外界對此的解讀是整合大勢下的綢繆伏筆。 然而五大央企個個盤子巨大,加起來總資產超過3300億元,且都在市場運作經年,如何有效重組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無獨有偶,3月8日起,一份出自中金公司的航運業研究報告開始在業界流傳,報告名稱開宗明義:《央企整合可能帶來的機會》,其中列舉了三種可能的整合方案。看過方案后,周先生笑言:“非常前沿。” 三種可能 在多年的發展之后,5家航運央企各具特色。 其中,中遠和中海優勢明顯——中遠(54.9%)和中海(24.5%)合計占5央企總運力(包括集裝箱、干散貨和油輪)的約80%。 中遠總體運力最大,干散貨運力居世界第一,且其遠洋航運歷史悠久;中海最初的根基在沿海運輸,但自1997年成立以來,遠洋航運發展迅速,其遠洋集裝箱船隊目前已躍居中國第一,“規模略大于中遠”,其油輪船隊目前也是中國最大。 長航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內河航運集團,不過,公司近年“開始轉變思路”,欲“重點發展沿海和遠洋運輸”,“初步形成了以長江為基礎,以江海聯運為特色的格局”。 而中外運則主業不在航運。目前,中外運“業務以海、陸、空國際貨運代理為主”。雖然其占據5央企集裝箱運力的18.3%,但被認為“對航運的發展動力不足”。 招商輪船總體運力最小,并且情況相對特殊。其運力主要用于“國際運營”(目前為中國貨主承運只占其油輪運量的30%和干散貨運量的20%)。鑒于航運業整合是為了適應“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70%”的現狀,因此,對其“整合的可能性較小”。 基于上述現實,中金的報告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整合方案,并指出,“就可能性而言,我們認為是遞減的”。 第一種可能:“長航與中外運合并”。中外運的國際貨代業務與長航的內河航運業務“可以實現互補”,并且,中外運的航運資產——油輪和干散貨——尚未上市,便于整合。最終,“除了招商,會有三家專門從事航運的央企”。 第二種可能:“中海整合長航,中遠整合中外運”。如此,中海的沿海和遠洋航運與長航的長江航運對接,直接形成“江海聯運”格局;而“中遠整合中外運”則“可以擴充其集裝箱運力規模”。結果,“中國航運業出現兩大世界級公司”。 第三種可能:“業務上的整合”。“為了實現中國在各個航運子行業均擁有世界級的公司,可能會區分不同的業務進行整合,比如,將各家的干散貨資產均置入中遠集團,油運資產均置入中海集團。”倘若如此,則“強者更強”。 合并同類項 周先生對報告評價頗高,坦承“按照國家這個精神,保持現狀是不可能的了”。但在整合方式的“可能性”上,他表述了不同見解。 “如果按照前兩種方案,在集團層面上進行重組,要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一個大集團是有難度的”,“根據之前其它行業的經驗,最終可能成為一種‘名義上的大集團’,可能只是營業額、資產規模進入世界500強,但它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根本不行”,“它只是做大,沒有做強”。 在這位人士看來,反倒是第三種方案,“看起來不太可能”,但“按業務整合,更可能達成整合的目的”。 以集裝箱業務為例。中海和中遠實力相當,二者合計占5央企81.7%的集裝箱運力,目前全球排名“一個第四,一個第五”。該人士稱,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把中遠和中海的集裝箱業務都拿出來,合并成一個總的班輪公司,放到一起來做”。 “這個新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已經變了,不再是包打天下,又做集裝箱,又做散貨,又做油運。不是什么都做,而是每個公司做一個核心主業。” 合并之后,新的公司“將可以進入全球前三”。周先生認為,“這樣才算有了國際競爭力”,“我們的船員素質,我們的硬件支撐,都已經達到國際水準了”,而“專業化程度不高”,這被視為制約中國航運企業競爭力的最后障礙。 當然,“品牌還用原來的,不管是中海還是中遠,只是每個品牌做不同的東西,都具有國際競爭力”。在他看來,中遠目前干散貨運力全球第一,可能是干散貨業務整合的主體。 而在優質資產歸并之后,“那些非主業,附屬資產,包括那些離退休人員,還是放在原來的集團里面”,不至于成為新公司的負擔。否則,“會有很多問題,你搞很長時間也不一定搞得順”。 “總體來講,這是一個大趨勢,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動作”,不過,“今年可能會有一些東西出來。”周先生最后說。 整合的邏輯 中金報告認為,“按業務整合”的可能性最小,自有它的道理,“因為涉及的資產和人員變動太多”。 目前,在集裝箱業務方面,中海和中遠都在香港上市;干散貨業務,長航在深交所,招商在上交所,中海則在香港和上海同時上市,而中遠干散貨未上市;油輪方面,長航和招商在上海上市,中海在香港和上海。只有中外運的航運業務,尚全部處于未上市狀態。 雖然,周先生認為可以通過“置換、現金收購、換股或是吸收合并”等方式整合上市公司中的資產,但畢竟牽扯了多個市場和多方資產,他也承認,這種“最徹底,效率最高”的方案,“也是難度最大的”。 中金公司接近該報告的一位研究人員透露,報告的分析框架“肯定包括業務優勢、成本、整合以后的利益最大化等經濟要素”,但“股東容易接受”等操作便利也是考量的重要指標。 但即便如此,航運央企最終的整合方向依然是“很難說”。這位研究人員坦言,“這是一個偏向于理論的研究”,“體現了投資銀行家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因為“國資委那么說了以后,其實大家都在尋找”。但“最終的結果,還需要高層的協調,要到國資委去談”,而“談出來的事情可能跟理論算出來的不完全一樣”。 以近日“和記黃埔賣掉印度電信公司股份”為例,這位人士評說了可能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對于和記黃埔來說,基本上是誰出價高就賣給誰,但如果是一家國企,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除了經濟,它還有很多其它因素需要考慮”。 而此論調也與中金報告所言一致,雖然結果不可避免,“不過,央企整合的過程以及方式都較難估測”。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