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減排使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日益紅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09:13 中國電力新聞網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環境災害正在明顯增加,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暖冬的“罪魁禍首”,減排成了擺在人們眼前的迫切問題。為了平衡各國利益,鼓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減排機制”:給每個發達國家確定一個“排放額度”,允許那些額度不夠用的國家向額度富裕或者沒有限制的國家購買“排放指標”。自此,人們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交易所里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中國的排放權也成為了西方公司追逐的目標。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聯合國還有意在北京也開設一所“碳交易中心”。 溫室氣體的排放額度可以買賣 2月5日,廣州興豐垃圾填埋場興高采烈地與英國愛斯凱公司簽下了一個協議。這個垃圾場每小時大約產生2000立方米的氣體,其中大部分是甲烷,如果用這些甲烷來發電,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95%,預計未來5年可以減少50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個排放額度被賣到5000萬美元。通過這樣的交易,中國控制了排放,企業有錢購買發電設備、技術,而英國獲得了排放額度,雙方都能從中獲益。 實際上,這樣的碳排放權交易每天都在發生。根據《京都議定書》的安排,2010年,歐美國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減少5.2%,而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則沒有限制。換句話說,歐美排放受限,中印排放不限。歐美減排一噸二氧化碳,所需要付出的人力和技術成本很高,這個成本在中印等國則很低。因此,《京都議定書》安排了清潔發展機制(CDM):如果歐美投資了中印等國的環保項目,使該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投資前有所減少,這些減少的排放量將被看作“投資回報”,可以拿來抵消該公司在歐美多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還可以賣給排放額度不夠用的其他歐美公司。 在國家發改委核定的279個CDM項目中,已有37個項目獲得世界認證,可以正式向國際市場銷售經核實的控排額度。據報道,四川川威集團進行高爐煤氣發電的技術改造后,每年可以回收廢氣14.7萬噸,并將這個額度賣給了荷蘭一家公司。柳州化工公司正與日本三菱計劃合作進行技術改造,預計每年能減少9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給企業帶來900萬美元的收益。目前,我國控排最大的企業一年可以減排144萬噸二氧化碳。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核查發展中國家一個項目的排放額度是非常復雜的事情,在中國也是如此,“弄不好,可能就會出現排放額度造假現象,結果是排入大氣里的二氧化碳沒有減少,交易體格體系也會被破壞。”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日益紅火
鄒驥說,美國有3億人口,約占全球人口的5%,但美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4%。中國人口約占全世界的20%,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僅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3%。中國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美國的1/8,是日本、歐盟的1/4。可以說,造成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主要是西方在上百年的工業化過程中排放的。 要減少排放,歐美就要做出“犧牲”,就要減少消費石油、煤炭、電力等資源,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就會因此降低。而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生活水準,又要不斷消耗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了提高生活水平和發展經濟面前的一個兩難選擇。根據《京都議定書》安排,歐美等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分別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要減排8%、美國7%、日本6%、加拿大6%、東歐各國是5%—8%。前一陣召開的歐盟春季首腦會議,更是雄心勃勃地要把減排指標提高20%。 “除非發生重大的技術革命,否則很難控制繼續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鄒驥說,《京都議定書》也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減排手段上,除了鼓勵各國使用新技術以外,也允許各國用經濟手段來控制排放,比如歐盟征收環境稅、中國征收排污費等。歐盟還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標分配給各成員國,就像我們過去給每家分糧票一樣。但指標的分配很難完全平衡,不夠用的國家只能花錢買排放指標。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逐漸紅火了起來。 世界銀行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前9個月,歐盟成交了7.6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2005年全年的交易量僅為3.24億噸。按照24美元的加權平均成交價格計算,歐盟配額的市場價值達到189億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還多。而同期在美國芝加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和英國,排放交易也都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 除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為減排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同一時期,發展中國家貢獻的減排額約為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球碳市場總成交量的21%。在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交易中,中國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 二氧化碳的交易價格也像交易所里的股票一樣,經常出現較大波動。去年4月中旬,歐洲氣候交易所創下了每噸30歐元的紀錄,但在5月中旬又跌破了10歐元,2007年的期貨價格則已降到了4歐元。據統計,2006年的前三個季度,在CDM中,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平均交易價格是10.4美元。 排放權也是資源,需慎重對待 盡管出售排放額度為中國企業帶來了不少收益,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所所長周大地認為,以中國目前的市場規模,這些外來投資能起到的影響很小。而且,外資的進入很可能壓低國際市場上的碳交易價格,將現在每噸二氧化碳一二十美元的價格壓到一兩美元。 鄒驥也非常贊同這種看法。他說,這種減排權的交易實際上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發達國家一直想給中國限定排放額度而未果,它們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中國在繼續發展,有朝一日中國面臨減排限額時,我們的額度很可能會不夠用。就像石油一樣,中國將會變成額度購買國。“因此,我們需要把排放權看成是一種資源,不能盲目夸大CDM項目中碳交易的好處。目前我們能做的還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控排和減排,從根本上改進全球大氣的質量。”(摘自:《環球時報》)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