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特許經營新規出臺 緊箍套向特許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11:13 法制日報
本報記者 王曉雁 “十個加盟九個坑”,這是近年來坊間概括特許經營行業狀況的一句順口溜。在全球都風光無限的特許經營模式,到了我國何以出現了如此嚴重的危機?為引導行業健康發展,近期我國頒布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無疑為特許經營行業的規范發展帶來了曙光 借“雞”生“蛋”還保賺不賠?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 “零費用加盟!投資5萬元,回報50萬元”、“投入3萬,兩個月回本,年利百萬”、“投資利潤率高達85%,輕輕松松做老板”…… 如今只要隨便打開電視或點擊網上商業信息欄目,這些極具誘惑力的招商廣告就鋪天蓋地而來。近年來,這個叫做“特許經營”的行業正被粉飾成一個遍地黃金、輕松致富的領域。 然而天底下哪有“保賺不賠”的行業?內行人一看,便知上述廣告純粹在扯謊。從現在起,這些為了吸納加盟商而公開利潤回報的廣告語,將再不能作為誘人的噱頭———2月6日,國務院令第485號頒布《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大大抬高了從事特許經營的門檻,對加盟連鎖中的欺詐行為進行重點防范。該《條例》將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餡餅幾個 陷阱遍地 特許經營在國際上屬于發展成熟的商業模式。國人耳熟能詳的“麥當勞”、“肯德基”就是絕好的證明,而它們在我國也一直是風頭正勁:投資既不算太大,又可以借助特許商的力量在短期內迅速切入新行業,這使其成為圓中小投資者發家致富夢的捷徑。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特許經營體系最多的國家之一。據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中國特許經營體系達到2320個,加盟店鋪總數超過16萬個,覆蓋洗衣、餐飲、服飾、超市等60多個行業領域。 然而,餡餅不少,陷阱也更多。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國內特許市場侵權、假冒甚至欺詐等問題突出:如有名的“馬蘭拉面”正遭受到假冒品牌的侵害;韓國“安真美”時尚女鞋和“嘉年華”童裝的總部人間蒸發、“萬兔速麗”餐飲小吃涉嫌欺詐……特許行業市場秩序混亂,良莠不齊的現狀令人擔憂。 2月28日,記者在采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時,其新聞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連鎖經營協會2006年的調查,目前特許企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企業的知識產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品牌被其他企業惡意仿冒;企業的特許系統,包括手冊、網頁、招募資料等被抄襲;更為嚴重的是,利用特許經營騙取加盟費等商業欺詐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止,很多投資人對特許經營有抵觸心理,給正常的加盟招募帶來不利影響。 由《辦法》到《條例》的變遷 推究市場混亂狀態的制度層面原因,往往在于法規缺失或滯后,特許經營市場的無序也正是后者使然。之前,我國的特許經營領域僅有一部部門規章:1997年由當時國內貿易部出臺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但《辦法》的法律層級低,而且存在著諸多問題,與預期中具有法律性質的條例尚有距離。”3月1日,中國特許經營學專家、中國政法大學特許經營研究中心主任李維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原來的《辦法》實施中存在許多不足,例如信息披露制度普遍沒有得到執行;不具備條件的企業違規開展特許經營;大量虛假信息宣傳;缺乏有效的監管體制,導致大量企業違規開展特許經營,受許人不能通過合法有效的渠道獲得信息,行業監管形同虛設。 “而新出臺的《條例》就彌補了原來的不足,建立了企業向主管部門備案和信息披露制度,這將對整個國內特許經營市場將起到‘既打擊又促進’的作用。”李維華表示,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關于特許經營的行政法規,說明我國開始逐漸與國際接軌了,隨著準入和退出的門檻加高、處罰力度的明顯加大,一些不規范的企業必將被淘汰,這種“驅劣存優”必將推動整個特許經營市場的良性發展。 “對正規的企業來說,《條例》的出臺是一件好事;而對一些想通過加盟方式來圈錢的不法分子來說就是當頭一棒。”北京友仁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總裁于曉武告訴記者,2月6日《條例》剛剛出臺,他就向其直營店和加盟店轉發了具體條文,并將于近期組織員工了解學習。“其實我們業界都相當重視這部法規,它同時也是對一些經驗不足的加盟商的一種保護,能幫助其更好地選擇特許企業,對特許經營行業的長遠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不過,于曉武同時認為,在國家出臺法規以后,地方政府也應出臺符合地方情況的相關特許經營規定,引導地方成立相應的連鎖加盟委員會,多管齊下才能規范特許經營行業的發展。 “《條例》對特許商的要求比較高!”在記者采訪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特許商也表示,中國現有的大多數特許經營企業都邁不進這道“高門檻”,尤其是在財務制度方面,只有少部分企業能達到要求。 特許條例力破“忽悠”迷局 一邊忙開業,一邊忙加盟,靠加盟商替自己抬高知名度,這是當下許多小企業快速發展的慣用模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告訴記者,今后,這種空殼套加盟將是違法行為。 裴亮介紹,根據《條例》規定,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至少兩個直營店,并且經營時間超過1年。他解釋,“兩店一年”的要求主要是為了防止一些企業利用特許經營進行欺詐活動;直營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便于其他經營者較為直觀地了解特許人的品牌、經營模式、經營狀況等;不少于三年的特許經營期限規定,也是保護加盟者權益的一項措施,能減少特許人與加盟者今后在品牌使用方面的糾紛。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裴亮對信息披露制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其為“借鑒國際通行做法的一個創舉”。他說,以往有的投資者在準備掏出加盟費用以前,對特許商的真實身份并不十分了解,得到的信息基本都是特許商提供的,這就隱藏了很大的商業風險,也正是之前許多不法分子能得手的重要原因;但信息披露制度實行以后,投資者能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掌握有關情況,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礎上作出適當的投資決策,防止上當受騙,其風險將大大降低,“對特許商來說,同時也意味著入市門檻和違規操作成本的大幅提高。” 專實施細則即將出臺 “然而遺憾的地方也存在。”李維華表示,《條例》主要把特許人作為管理、監督的重點對象,針對特許人進行了很多約束和限制。但實際上,造成特許經營欺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動機不純的被特許人、企業咨詢顧問等特許經營活動第三方等等。“但誰來監督、管理那些惡意欺詐、盜取商業秘密的加盟商呢?《條例》中并沒有對被特許人和特許活動第三方的法律責任作出規定。” 然而裴亮認為,在我國現今的市場環境下,特許商總體處于強勢地位,歷年來出現影響惡劣的糾紛案件,也基本都是由不規范甚至玩欺詐的特許商引發。“監管偏重于特許商并對其處罰力度加重,這本來就是國際慣例。” 李維華還舉了幾個例子,來印證《條例》尚存在不足之處。例如,在《條例》第12條,“特許人和被特許人應當在特許經營合同中約定,被特許人在特許經營合同訂立后一定期限內,可以單方解除合同。”他認為此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被特許人的利益,但還是非常不合理,會給加盟商的欺詐提供可乘之機。“這個規定具體的‘期限’到底是多少?解除合同后的退盟手續辦理、賠償、責任、泄密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條例》第13條規定了特許經營合同約定的特許經營期限應當不少于3年。李維華認為此條不合理。因為不同行業的特許經營單店的投資回收期不同,3年不適用于所有的行業。“加盟期有一個合理的科學計算方式,應主要由市場來自行調節,人為地規定一個期限還是行政干預市場的計劃經濟思想在作祟。” “此外,條例中關于特許經營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存在缺失,對法律責任的監管部門界定不是很清楚,類似于‘應當擁有成熟的經營模式’、特許人‘應當及時通知被特許人’中的‘成熟’、‘及時’這些詞語,顯得非常含糊不科學。另外,也沒有企業之間簽下的特許經營合同應交給相應商務主管部門備案的規定,這些缺失不能不算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李維華表示。 而來自商務部的消息顯示,商務部目前正在制定實施細則,在今年5月1日前該法規的配套細則將會出臺。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