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歷史熱中的改革史寫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22:39 經濟觀察報

  雷頤:寫改革史也好,寫其他的歷史文章也好,都應該透過紙面,看到紙面背后的東西,不能僅僅根據紙面上的資訊來寫文章。我看到有些學者只憑借文本寫文章,不去下功夫研究文本之后、紙面背后的實際歷史是怎樣的情況,這在某些人那里已經成了一股風氣。很可怕,也很可悲。

  比如,1958年的報刊,曾經發表過很多文章介紹各地糧食畝產節節高升的情況,有很多具體數字。當時還有不少文章說群眾要求建立人民公社的情緒十分高漲,十分迫切,各地人民公社普遍興辦了托兒所、公共食堂、幸福院等設施。在上世紀60年代初,很多報刊發表文章,說當時群眾的生活十分幸福!拔母铩碑斨械膱罂,也說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群眾的生活大為改善,赤腳醫生建立了有效的農村醫療體制,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等等。

  有些學者就以這些文本的資訊為依據寫文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人民公社的優越性不容抹殺,上世紀80年代解散人民公社的決定錯了。

  我看到這樣的文章,就覺得這樣搞不行,研究歷史一定要突破文本,要了解真實的歷史。

  有一個年輕人,改革開放以后上了高中、上了大學,后來到了美國,讀了他的導師關于“文革”的論述,他的美國老師也是按照中國的報紙進行研究的,對真實的歷史根本不了解,到最后就變成了一種偏執,不愿意再去了解真實情況了。

  馬立誠:美國杜克大學一位非常有名的教授論述“文革”。他是怎么說的呢?1984年他發表文章說,他對于中國批判和否定“文革”十分氣惱,說這是“詆毀60年代史的企圖的一部分”,他認為“文革”是中國人的大解放,是中國人能量的大釋放,是一場真正的民主運動。他覺得毛澤東最后將“文革”鳴金收兵非常遺憾。這位教授就是受某些紙面歷史的影響太大。那個時候中國報刊說“全世界人民盛贊文化大革命”,“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鼓舞了全世界人民”,這位教授可能就是被鼓舞的一個。親身經歷過“文革”的人,會覺得這位教授論述“文革”的文章可笑又可悲。這種歷史的解讀就是太淺層,太局限。

  還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蘇聯,斯大林殺害了千千萬萬干部、黨員和民眾,十分恐怖。但那時的蘇聯卻有一首歌唱道:“從來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像這里那樣自由地呼吸!碑敃r歐洲一些學者和作家,就是認可這首歌的“文本”,認為前蘇聯實現了人類的理想,由衷地向往斯大林治下的蘇聯生活。

  從這些例子來看,研究歷史,確實存在著深入紙面之后,探求歷史真相的問題。這應該是努力的方向。

  雷頤:我是搞歷史的,經濟學文章我喜歡讀周其仁的,一看就知道是有豐富的閱歷才寫得出來。他是“老三屆”,“文革”中也下過鄉,一直到改革開放,這么一路走過來。他對中國的情況有切身了解。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深入實際,一針見血,不會鬧出上面所說的那種笑話。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又說“不讀史不知古今”,看來很有道理。從某種程度上講,歷史學對于各種學科應該是一個基礎。

  剛才你提到的那位美國教授,并沒有“文革”的實際體驗,也沒有下功夫調查研究,“文革”的各種資料恐怕接觸也不全面,他就是根據某些文本來發言。

  還有,現在有人提倡讀經。有些經的內容是好的,但你還要讀史。如果你不讀史,就把經上的話當做事實,認為中國歷來就是這樣做事情的,就是這樣的傳統,那是不行的。你看經上講孝悌,講父慈子孝、兄弟友愛。但實際上怎么樣呢?就拿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大唐盛世來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兄弟殺哥哥。然后武則天殺兒子、殺孫子。一家之內這樣殺來殺去,為了權勢,能把兄弟或是兒子殺了。這樣的事實太多了,但這些統治者同時也在提倡讀經。所以還是那句話,不能只停留在某些紙面文本上,要從各個角度研究,追究歷史的真相。

  馬立誠: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者很多都是挨罵的,紙面上不實之詞很多。要辨析材料,多方研究,尋找歷史的真實。

  雷頤:中國歷史上的改革,有一個時機把握問題。你讀晚清史,就會了解到,由于

傳統文化的影響,由于利益的糾葛,清廷一再延誤改革時機,結果被推翻了。清廷的命運,與當時風起云涌的改革浪潮關系很大,值得說一說。晚清的社會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了,我們今天讀史看得很清楚。可是當局者迷,還在那兒感覺不錯,這么混下去沒問題,一百個不愿意改。戊戌維新提出來的要求是很溫和的,可是掌握大權的人一點變動都不愿意有,對維新派采用那么嚴厲的鎮壓手段,這是清廷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什么呢?一個原因是跟傳統文化影響很深有關。

  我們可以從林則徐的一些遭遇來看一下當時的文化弊端,看一看這些弊端怎樣阻礙改革。林則徐禁鴉片,抗擊英國侵略,大家對此評價都很高。但是他在抗擊外國侵略者的同時,主張了解外國,學習外國的東西,這一下子問題就來了。其實林則徐的主張沒有錯。你跟誰打仗,你就要了解誰,就要借鑒和學習對方的長處,增加自己的本領,對不對?可是,對于林則徐的這一點,清廷諸多官僚不以為然,甚至聲討林則徐,認為林則徐破壞中國的文化安全,說林則徐是漢奸。為什么呢?因為你在用外國的東西來改變中國。

  林則徐在禁鴉片和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時候受了很多委屈,當時就有一些官員為林則徐叫屈。但是沒有一個人敢在莫須有的“漢奸”罪名上,替他辯護。當時林則徐到廣州去的時候,廣州有一個姓梁的比較了解各方面情況,熱心幫助林則徐。但是這個姓梁的說什么呢?說林則徐什么都好,就是主張學習外國這一點不好。這對林則徐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想一想,這是不是傳統文化造成的弊端?就是封閉性。這種情況,今天還有。

  馬立誠:對,這種情況是很令人痛心的,也很可悲。當時很多人心里有個“夷夏之防”,統治者利用這個來打擊林則徐。從罵林則徐是漢奸這件事上,折射出清廷在改革問題上的被動性。

  雷頤:再說李鴻章,李鴻章其實有改革思想。當時,民眾恨清廷,但不敢罵皇帝罵李鴻章。李鴻章則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從他的保官策略,可以看出當時政治的黑暗、復雜。實際上,他暗中幫了康有為不少忙。戊戌政變發生之后,有人揭發李鴻章支持康有為。慈禧當面問李鴻章,有人說你是康黨,李鴻章就回答,我從來就主張做什么,比如洋務運動中開新風的措施等等,如果憑這一點說我是康黨,那我就是康黨。慈禧想了想,也就算了。李鴻章當時的地位已經動搖,所以他很謹慎。作為一個老官僚,他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他是這樣處理的,在觀念上,我支持維新派,但是我并不實際卷入到慈禧和光緒的權力之爭,所以慈禧放過了他。

  我說黑暗是指什么呢?清廷把國事和家事攪到一起。國家發展大綱和愛新覺羅家族內部的母子關系、母子爭端攪在一起,這就是利益糾葛。李鴻章看到了這一點,維新的重要性次于家族利益之爭。這些利益之爭,也是導致清廷對戊戌維新采取仇視態度的原因之一。結果是利益之爭耽誤大局,失去了改革的時機。

  戊戌變法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慈禧開始時并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她總覺得這是光緒搞的,會影響自己的權力。這就是家族成員利益在暗中較勁。光緒每次跑到頤和園告訴她要采取什么措施,她每次都是含含糊糊,說你看著好就做。她的態度是什么呢?她在等待機會,她要等待利益受損的官員的支持。

  光緒和維新派也沒有辦法,當時財政極其困難,付不出成本來搞大改革,比如立憲。財政困難怎么辦?只好先減官員。撤掉一些沒用的機構如鴻臚寺之類的。那些被裁撤的官員就以傳統為借口,說皇上要改變祖制,因為這是祖宗傳下來的機構,大鬧起來。當然,這也是利益問題,鬧起來有動力。有大鬧的官員支持,慈禧就開始行動了,就有理由了,機會來了。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搞這種改革必須有兩點:一是要有足夠的權威,我搞改革侵害了你的利益,你也沒有辦法反抗我;二是如果權威不夠,就得有足夠的補償。我剝奪了你的一部分利益,給你補償。當這兩點都沒有的時候,就麻煩了。光緒皇帝和康有為這兩點都沒有。從這里看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時候,有錢的時候,應該是改革的好時機。

  馬立誠:我插一句,北宋也是延誤改革時機。北宋要跟西夏打仗,財政困難,窮到市長那個級別的官員全部財產只有一匹馬,當然是比較好的官員是這樣。范仲淹當地區負責人的時候就只有一匹馬,他母親去世,沒有路費回家,只有把馬賣了,才籌到路費。范仲淹后來任副宰相搞改革,要裁撤大批冗官和宦官,宋朝的冗官之多,高于歷代。結果那些人都跑到宋仁宗那兒哭,說范仲淹派出的三人考察組是三只可怕的老虎。仁宗對范仲淹講,不要搞三虎。范仲淹的確有點急,但宋仁宗頭腦也不清楚,結果是北宋喪失了改革的好時機,積貧積弱下去。

  再說清末,義和團失敗之后,慈禧逃亡,一點面子也沒有了,一點辦法也沒有了,最后的余地也都沒有了,這才想到改革,提出9年立憲。有一種說法,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斷送了中國的立憲進程,是不是這樣?

  雷頤:不是這樣,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實際是清王朝自己一再延誤時機,斷送了立憲的前途。關于9年時間是長還是短的問題,不能抽象地評判,要按照當時形勢來判斷時機問題,不是單純的時間概念。當時形勢實際上是很急迫的,清廷對此估計不對頭。直到辛亥革命爆發之前的5月份出臺的內閣,還是皇族內閣,這時候已經是火燒到眉毛了,清廷還在那里短視,他們的措施違反最基本的立憲原則——皇族成員不能是內閣閣員。這下子,連立憲派都失望了。其實,清廷開始說準備立憲的時候,全國歡欣鼓舞,張燈結彩,這說明民眾對清廷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但是清廷沒有重視民意,覺得民意算什么?根本看不到民意民心的力量。結果是,應該在上一階段做的事,總是拖到下一階段才被迫做?墒,要命之處在于,當你在下個階段做上一階段應該做的事的時候,實際形勢卻要求你做得更大更多,而它又不愿意,總是慢一拍,從不主動,總是在巨大事件發生之后,實在不行了才做。這樣,就延誤了改革時機。你剛才也說了,恐怕不止清朝這樣,其他朝代也發生過把握改革時機的問題,這也是改革史寫作中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你說這個問題很小嗎?深入分析,就會有大的收獲。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