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生物醫藥乍暖 利潤需與風險賽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03:43 第一財經日報
郭艾琳 蘇勇愛用“玩”來形容從事生物醫藥領域的人。作為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復旦張江”)的創始人之一,他在這個圈子里“玩”了十多年之久,而事實上,對于這個高利潤卻也伴隨著高風險的行業,蘇勇絕不只是“玩玩”而已。 生物科技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產業,它包括了胰島素、干擾素、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等一系列產品。在經歷了盲目投資的瘋狂高峰期后,生物醫藥領域因為投資巨大且回報周期過長,很快遭受冷遇,然而,隨著投資者越來越理性化和國家對于創新企業的多種鼓勵政策,讓這個曾經陷入低谷期的產業,在這幾年時間里,又一下子回暖復蘇。 乍暖還寒時節 十年前,復旦張江正式成立之時,正值生物技術開始回落的時期,當時部分進入該領域的企業已經開始為之前的急功近利反思。而那時,蘇勇他們卻更多地看到了生物醫藥領域無量的前途。 “人們對于健康的追求并不同于普通的消費品,有一個就足夠,而健康的空間卻是無限制的,只要有一個獨特的屬于自己的東西,就一定能在這一領域生存。”蘇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曾有專家預測,我國生物制藥業每年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且在未來若干年內,生物制藥產業年平均增長率不會低于12%。而這一無量的前途在這幾年更為體現。 近幾年,國家對于醫藥行業采取了諸如反商業賄賂、多次降價等措施后,我國醫藥行業中絕大部分企業所生產的仿制藥的生存空間已經變得越來越小。而跨國醫藥企業紛紛為其原研藥設置的知識產權壁壘,也讓仿制藥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以‘仿’為前提而培養出來的企業,如今不能仿了,那它們今后的日子將怎么過。”蘇勇說。而這一思考也最終促成了復旦張江走進自主研發的生物醫藥領域。 于是,在所有仿制藥企業因同質問題嚴重而遭遇了利潤連續下降的冬天時,創新型的生物醫藥企業卻看到了不久后的春天。而這一絲黎明前的曙光,讓越來越多類似于復旦張江這樣的企業又開始爭相“玩”起生物醫藥,并逐漸形成了規模效應。 在復旦張江所在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目前已經匯聚了200余家生物科技和制藥公司,大多數企業的創辦人和技術骨干都在海外著名的研究機構、制藥企業有過豐富的研究或管理經驗,他們回國后大多數都在進行國際熱門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究。 而部分沒有涉及生物醫藥領域的公司,也正在將視線瞄準這一朝陽產業。此前,南京先聲藥業斥資2億元收購了煙臺麥得津公司,并將其世界上首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恩度”納入旗下,而這一巨大投資的背后,更多的是該生物制藥產品所帶來的更豐厚利潤的誘惑。 利潤有多大 風險就有多大 然而,生物醫藥并不是個隨便“玩”就能“玩”好的產業,其間蘊涵的巨大風險性,只有“玩”過這一領域的人,才能體會到。 蘇勇告訴記者,復旦張江的創業過程是無比艱辛的。“許多投資者的心態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的,他們希望最好今天投入明天就能有回報。”蘇勇說。 “公司運作需要資金,然而在融資問題上卻存在著困難,我們的產品是無法立刻展示給投資者看的,即便融到資后,股東需要的也是回報,但是我們又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壓力是巨大的。”蘇勇說。 然而,生物醫藥的研發卻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前期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元,最終的結果卻要到若干年后才能看到,而這一結果甚至包括失敗。 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另一家創辦了6年的生物醫藥企業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此前該公司曾以2000萬元的資金從一海外歸國博士手中購買了3個抗體細胞株及專有技術,對方以此作為無形資產持有了公司相對比例的股份。然而,不久后,該公司卻發現這一項目事實上已經被該博士同時出售給大連的另一家公司,由此引發的公司股權之爭讓他們頭痛不已,并不得不對簿公堂。 而基于生物醫藥產品開發的長期性和結果不可預見性,在生物醫藥領域,這種無形資產轉讓的漏洞和騙局已經成了非常普遍的現象。 于是,出于各種因素,投資者難于承受長期投資和資本回報率低的風險和壓力,造成大量資本閑置。另一方面,卻有大批優秀項目由于缺乏創業資金而無法成長。就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因為承受不了風險而中途退出或轉產的生物醫藥企業已經不為少數。這也成了這一領域在經歷了最初的高潮期后迅速被冷淡的一大原因。 市場開發也是考驗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由于我國的生物制藥企業規模比較小,產量沒有達到規模化的程度,產品售價較高,再加上廠商的市場銷售網絡不全,目前我國一年生物藥品的銷售額還不如美國或日本一家中等生物制藥公司的年產值,因此我國生物制藥企業在產業化和規模化方面還同國外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已經研制出治療惡性腫瘤的基因藥物“今又生”的深圳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就曾為開發這一藥物投資了整整1.5億元,并耗費了14年的時間用于研究和臨床實驗。 雖然“今又生”已經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批準上市,且已在諸多醫院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但擺在賽百諾面前的仍然是如何開發市場的問題。 賽百諾相關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在市場面前,“今又生”的推廣顯然不像研究那樣得心應手,而我國醫藥市場存在一些“潛規則”,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今又生的推廣并不利——因為在中國,往往是臨床的醫生決定用什么藥。此外,由于基因藥物仍然是一種新藥物,很多醫生為了避免醫療風險,非常謹慎,除非是其他傳統手段已經沒有辦法了才會使用。 然而,風險總是與利潤相伴左右的,誰都無法否認生物制藥領域同時存在的巨大利潤率。而近幾年,國家對于自主創新企業所提供的鼓勵政策,更讓這部分企業看到了自己投入產出的希望。 于是,“玩”生物醫藥的人越來越多,這一產業也越來越熱。雖然失敗的例子數不勝數,但諸如復旦張江這樣已經進入成熟化運作的生物醫藥企業,卻也越來越形成規模。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