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失去張文中的物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2:00 《競爭力》
長期在北京以“托管”方式發展的物美,一年間接連進行三大并購,進入兩大新區域,令外界充滿懷疑,張文中的“出事”更使其未來不可捉摸 因實際控制人張文中遭調查,物美商業(HK 8277)至今已停牌一月有余。張文中于2006年11月12日辭去物美商業董事長職務,隨后又在11月27日辭去執行董事一職。此前,物美商業已終止了一項金額達6.69億港元的配售融資協議,而從創業板轉至主板的計劃仍未有下文。 張文中的創業伙伴吳堅忠接任董事長一職,而物美商業同時聲稱,張文中的辭任并不會影響公司的業務運營。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物美商業的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因為其發展模式已深深打上了張文中個人的印記。 在并不活躍的創業板上,物美商業從2003年11月上市以來,一直是絕對的明星,其股價累計漲幅接近4倍。支撐其強勁走勢的是不斷攀升的業績,物美商業的營收從2002年的10.98億元增至2005年的39.19億元,凈利潤則從0.27億元增至1.65億元,而2006年前三季度的業績已達至2005年度全年水平。 而從2006年初開始,物美商業擴張的步伐明顯加快,接連出手并購。2月,物美商業欲出資2.535億元收購美廉美68%股權(后又調整至2.795億元),加上將增資擴股至75%所需的1.2億元,總代價近4億元;之后又以1.767億元受讓新華百貨(SH 600785)27.70%股權(股改后增至29.24%),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就在停牌前夕,物美商業還計劃以11.42億港元收購江蘇時代超市50%股權。 短短一年時間內,物美商業在并購上已投入超過17億元,從華北區域擴張至西北地區和華東地區,外界由此擔心其整合能力及資金壓力。而在核心人物張文中遭調查之后,業內更是加深了這一擔心;ㄆ煸2006年11月下旬便將對物美商業的風險評級從“低”調到“高”,并認為其完成現有收購項目的能力及其在收購、租金談判及政府關系等方面的未來發展方面存在不確定性。 區域發展 物美商業原本于2006年11月9日和花旗集團訂立了配售協議,欲以6.60港元/股(物美商業股份在10月份1拆為4)的價格配售最多101313000股,以籌資6.69億港元。但僅6日后(15日),物美商業便宣布終止了這一配售協議,此前其已從11月13日開始停牌。這一突然變化使得市場上原本流傳的張文中被調查的消息日盛,最終在11月20日由公告證實。 物美商業這一夭折的配售計劃與之前宣布的一項收購密切相關。2006年8月,物美商業以全資子公司物美國際的名義向方堅兄弟控制下的CS投資收購Times50%股權,從而間接擁有江蘇時代超市50%股權。該項收購總代價為11.42億元,物美商業擬以5.75港元/股的價格向CS配售9929萬股(總價值5.71億港元),剩余5.71億港元則需以現金支付。 時代超市目前擁有48家店鋪,主要在江浙一帶經營,其2005年度營收為28.48億元,凈利潤達5596萬元,2006年度則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物美商業新任董事長吳堅忠稱,收購江蘇時代超市,除了看中其優良的業績外,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公司完善在華東的布局。此前,物美商業的母公司物美控股曾自2001年起便進入華東地區,但進展并不順利。 物美自1994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以北京為核心的區域發展戰略。在收購于北京市場排名第四的美廉美之前,物美商業已在2004年初通過收購及托管方式獲取了排名第三的超市發的控制權,進一步鞏固了區域優勢。 吳堅忠認為本土零售企業在突破資金、人才、管理問題前,不宜全國開店,而是應該利用在某一區域的連鎖規模優勢,迅速做強。如果北京、上海等區域的本土零售企業這樣做起來,在一個城市開很多店,那么這些本土企業就是外資零售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如果跟著他們到處分散的話,就把你有限的力量分散出去了,所以要把拳頭握緊。 張文中也明確表示,物美下一步仍然會堅持區域化的發展戰略,希望以區域化的優勢,構成全國優勢。他還透露說,今后五年物美將成長為全國性的企業,但會一步步實現這個戰略,不會一下子到處開店,這樣會增大成本,形成不了區域競爭實力。 加速收購 盡管堅持區域化發展戰略,但這并不代表物美就會死守北京一地或者華北地區,在條件合適時,物美同樣會毫不猶豫地搶占有利位置。吳堅忠表示,北京的優勢對于將來在這個區域里開展工作是非常有好處的,然后再以這樣的影響力向天津、河北快速發展。 2003年4月,物美與天津商委等單位簽署協議,將共同對天津市商業網點的布局、業態結構進行調整,目標包括投資改造1000家國有商業網點,比如對天津市民熟悉的宏發超市、五和超市、萬家利超市等進行大規模整合。2004年12月11日,就在中國零售業全面開放的第二天,物美又收購了日本第三大零售商大榮商業投資在天津的超市業務。 有業內人士透露,物美成功進入天津市場的重要原因是其有在北京整合改造國有商業網點的成功范例。正因此,物美在天津的發展途徑與北京頗為類似,遠較此前介入的華東地區來得成功。 而到了2006年,物美又一腳邁入了西北市場,以1.767億元的代價成為新華百貨的第一大股東。吳堅忠對此解釋道,物美注重區域優勢發展,但并不是說必須以連接的兩個區域為前提,我們追求的是合作并購的企業必須是當地的優勢企業。新華百貨則正是如此,其在銀川乃至寧夏甚至西北地區都可成為龍頭企業。 新華百貨的發展一直較為穩健,其營收從2003年度的13.24億元增長至18.79億元,凈利潤基本維持在4000萬元左右;而2006年前三季度的營收便達16.46億元,凈利潤接近4500萬元,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而新華百貨的財務狀況也十分良好,其資產負債率徘徊在50%左右,2006年三季度末賬上仍有超過3億元的貨幣資金。 區區1.767億元便拿下如此優良的資產,無疑是筆劃算的買賣。難怪有消息稱,在競購新華百貨的過程中,海航集團與沃爾瑪的出價都高過物美,因此有人懷疑物美和新華百貨的原股東間有私下交易行為。 收購新華百貨對于物美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布局西北,這對其百貨業態的發展也有積極意義。物美生活廣場已引進“新華百貨”品牌開出了第一家中高檔定位的百貨店,而在今后2~3年內,物美還將使用以“新華百貨”品牌在北京和周邊地區開設4~6家中高檔百貨店。 一直在華東地區發展不順暢的物美,終于又借收購時代超市50%股權之機再度發力。據稱物美與方堅兄弟間已接觸近兩年時間,企圖獲得控制性股權,但最終還是妥協于50%,業內人士認為,這也反映出物美急于在華東市場取得突破的心態。事實上在時代超市新的董事會構成上,原股東仍占據優勢(物美和CS投資各4名,管理層1名)。 根據計劃,在收購完成后,時代超市將更名為物美時代超市,其已開設的店鋪及在浙江省以外地區新開設的店鋪均以“時代”命名,而在浙江省內新開設的店鋪則將以“物美”命名。而恰好在融資、收購的節骨眼上,爆出張文中被調查的消息,也為這宗尚未完成的收購案蒙上一層陰影。 “托管”隱憂 一年之內在三個不同區域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并購,物美在零售業內似乎風頭正勁。但目前外界對物美的擔憂與其是說對張文中被調查事件的關注,倒不如說是對物美整合能力的質疑,畢竟此前物美在京津地區的發展模式并不完全市場化。 創立于1994年的物美在當年末開出第一家超市,這家店1995年的銷售額達到1.8億元,一舉進入了北京商業企業前40名。但在一鳴驚人后,物美隨后的發展并不理想,畢竟其自身實力較弱,也很難尋到合適的店址。 最終張文中找到了“托管國有商業網點”這一妙招。這一運作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物美通過和被托管企業的上級單位簽一份長達20~30年的托管合同,在物美經營期間給上級單位適當的資產占用補償,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保證使用原企業的職工并不降低收入,而經營管理和盈虧則完全由物美負責。 1997年10月,物美與北京石景山天翔貿易總公司訂立了第一份托管協議,天翔旗下的古城菜市場由物美投資使用30年,年費為10萬元,其162名員工也由物美使用。平息了天翔員工上訪鬧事后,物美投入了1000多萬元資金,把不足2000平方米的古城菜市場擴建為4500平方米的現代超市,在僅僅只派出一名店長管理的情況下,該店迅速扭轉了虧損局面。 物美的托管策略由此一下子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可。1998年11月,物美與天翔擴大了合作范圍,雙方合資成立了物美天翔便利店有限責任公司(物美控股60%),由此取得了天翔旗下近8000平方米的物業(共21項)30年使用權。 此后,物美采用與國有商業企業合資、合作的方式,以改造舊式副食店和菜市場為超市或便利店的模式迅速發展起來,先后對北京石景山區、豐臺區、崇文區、通州區等一系列商業國有資產進行托管或合資。在2003年物美商業上市時,其旗下131家店面中,有約73家的經營權是通過托管及合作等方式取得的。 物美以“托管”方式曲徑獲得成功,被認為是業內的“創舉”。物美方面曾稱,這種方式既能保證物美對這些商業企業的絕對經營權,又不觸及到國企的產權歸屬問題;還能夠使原國企盡快擺脫困境、職工得到妥善安排,物美也能搶占位置絕佳的店址從而快速擴大連鎖經營規模。如此可謂一舉數得。 但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并不完全規范的操作方式確有潛在風險:其一,托管并未涉及國企產權轉移,很容易引起有關資產歸屬乃至流失的爭議;其二,托管方式只是獲得了店面的經營權而非所有權,一旦合作發生糾紛,則面臨失去店面的危險。 事實上,在這次有關張文中被調查事件中,傳言最多的便是圍繞其早年間發展時可能涉及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而在通過托管方式控制超市發(收購職工持股會所持25.03%股權,托管國有股權34.77%)時,就被超市發另一大股東天客隆(持股34.77%)告上了法庭。 兩大難題 正是因為物美長期以“托管”模式進行拓展,其在2006年接連進行的三次并購尤為令人側目。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次并購中,被收購方的品牌和管理團隊都基本予以保留。尤其是時代超市所費不菲仍未能獲得控制性股權,而新華百貨由于在當地行業地位特殊,地方政府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這才是對離開京津后的物美真正的考驗。 在規模驟然膨脹后,如何做到信息統一更是首當其沖的難題。盡管張文中最初創業時曾開發過零售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但物美仍無法回避這一問題,這也是國內零售企業與外資最大的差距所在。吳堅忠曾坦承:“物美現在碰到的問題就比較復雜,大小的店鋪分成幾類,沒有數據的積累在未來競爭中會越做越亂、越來越麻煩、越來越沒有效率! 物美由此下決心啟動ERP項目,以建立起統一的信息平臺。為了建設ERP項目,物美從2005年開始進行整合,把幾個業態、營運都整合起來變成商品中心,成立了一個營運事業部,并計劃投資建立一個統一的配送中心,同時把各種流程進行流程再造梳理。目前,物美正與SAP合作,全力打造支撐其大規模擴張及快速發展的ERP系統WINBOX(Wumart in a box),搭建成一個集成零售、財務、物流的管理系統和信息系統。 資金也是外界對于物美普遍的疑問之一。2006年三次大收購的總代價超過17億元,這對于2005年度凈利潤不過1.65億元的物美而言,無疑有一定的財務壓力。一般來說,零售業利潤率不高,依靠自身積累很難獲得擴張所需資金,國內因此少有業內企業間的并購,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零售業并購案,多為業外資本介入。 物美商業在2003年IPO時籌資約5.47億港元,而后在2004年6月通過配售新股又籌資約2.56億港元,2006年2月收購美廉美前后,再次配售新股籌得4.52億港元,三次股權融資共獲得資金12.55億港元?紤]到收購時代超市約有一半代價通過發行新股支付,若與花旗銀行的配售協議(計劃籌資6.69億港元)沒有終止,物美暫時還不會面臨太大壓力。盡管物美在2006年三季度末賬上仍有近7億元資金,但顯然不可能全部用來支付收購款。 在面臨外資巨大的競爭壓力下,物美勢必要進行擴張,資本實力偏弱乃是客觀存在,香港資本市場已不能充分保證其對資金的渴求。而物美此前的“托管”模式又注定了其對旗下經營的很多物業都不具有所有權,這種“輕資產運營”狀況令物美高層和投資者都不踏實。2005年以來,物美已有意改善這一局面,加強了物業投資,這又是一大筆資金需求。比如在2005年12月以2.48億元收購約25000平方米物業,2006年4月又以1.54億元收購2萬余平方米物業,皆用于大賣場擴張。 正因此,物美將目光轉回了國內資本市場。事實上,早在2003年南京新百(SH 600682)國有股轉讓時,物美便參與競購,但最終敗給了金鷹。而在2006年成功收購新華百貨后,又為其打通了一條融資通道。 而如今張文中所涉問題尚未清晰,外界不可避免地持有觀望情緒,也許這倒正好是考驗物美能否持續發展的時機。 物美商業近年來業績(單位:億元) 2006前三季度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營收 40.75 39.19 25.97 15.75 10.98 凈利潤 1.64 1.65 1.08 0.72 0.27 數據來源:物美年報 競爭力07年第1期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