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煤價上漲 誰主沉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10:11 中國電力新聞網

  本網記者張磊

  每年此時,都是煤電雙方價格大戰撕殺正酣之際,而煤炭價格市場化改革邁步,無疑再次喚起了煤炭企業抬高電煤價格的無限遐想。于是,各路煤炭豪杰高擎市場化改革大旗,各家比著叫價,使電煤價格一路沖高。

  煤炭行業潛在產能過剩

  2006年3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中,對煤炭、電力等行業的潛在產能過剩便發出了預警。認為這些行業目前雖然產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規模很大,存在潛在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云濤在2006年11月提醒煤炭企業,要謹慎對待可能出現的煤炭過剩。他認為,前幾年煤炭產業投資增長迅猛,煤炭需求與煤炭生產能力逆向發展,使煤炭市場面臨較大的庫存壓力和過剩壓力。2005年年末,煤炭市場就已經顯現過剩苗頭。目前,我國現有煤炭產能和在建規模合計已達30億噸,而到2010年煤炭需求約為25億噸,過剩5億噸。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濮洪九分析,2007年煤炭新增產能約為1.5億噸,市場供需總量略顯寬松。局部地區、部分煤種、個別時段供給過剩和緊張現象將同時存在。

  而電力方面,今年供需形勢繼續緩和,供需總體平衡。預計今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均12%左右,新增裝機容量在7500萬千瓦左右,全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將繼續下降,全年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將在1.2左右。根據這些數據測算,今年電煤新增用量不過1.2億噸,以煤炭1.5億噸的新增產能,滿足電煤新增需求綽綽有余。

  人為因素推動煤價上漲

  按理說,兩個行業產能都存在潛在過剩,根本就不應該有漲價的預期。可偏偏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煤炭企業還是“獅子大開口”。

  中煤集團明確提出5500大卡的下水煤由現行的363元/噸漲至420元/噸,每噸上漲57元。

  同煤集團大友1號下水平倉價由現行的383元/噸漲至420元/噸,每噸上漲37元;直達煤車板價由現在的265元/噸漲至300元/噸,每噸上漲35元,且熱值由現行的5600大卡降為5500大卡。大友6號車板價由現行的188元/噸漲至215元/噸,每噸上漲27元。

  河南在漲價的同時,還伴隨著停止供煤。鄭州煤業每噸報價上漲50元。平煤、永煤出省煤炭每噸上漲30元,少數煤礦報出新增量每噸上漲40元的價碼。

  “今年的電煤價格上漲,不是資源需求在推動,而是煤炭企業的壟斷在推動。”一位熟知煤電兩行業紛爭的業內人士在談到煤價的瘋漲時,既氣憤又無奈。

  據了解,河南、陜西等省份召集省內重點大礦研究制訂價格攻守同盟,要求電煤價格統一上漲30元/噸。這種操縱價格的行為,嚴重背離了煤炭企業倡導的市場化原則。

  在采訪中,記者有一個突出的感受:今年電煤價格上漲,很大程度上歸根于人為因素,有些漲價是跟風,更有甚者朝令夕改,言而無信,唯恐自己的要價不及他人。

  對于煤炭企業提出的價格要求,電力企業只能被動接受。一位電廠的負責人說:“同煤集團的優質動力煤一直是電廠的搶手貨,正因如此,同煤2006年直達煤的重點合同價格漲到240元/噸,而實際上,因為同煤不發煤,價格再次上漲25元/噸,達到了265元/噸。今年又要求調高到300元/噸。這樣的幅度,即使電力企業的管理水平再高,也無法消化。”

  政策因素成漲價借口

  今年電煤價格上漲,煤炭企業抬出了還原資源、環境、出口稅率調整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這些因素中,只有出口稅率調整以及征收資源稅政策出臺,其他都在醞釀階段,而這一切都成了煤炭企業漲價的借口。

  2006年9月28日,國家取消煤炭

出口退稅政策,財政部于10月28日再次出臺煤炭及相關產品進出口稅收調整政策。從11月1日起,煤炭出口關稅加征5%。這無疑會影響煤炭企業的收成。以同煤為例,其全年1000多萬噸的出口煤炭取消后,僅出口退稅一項每噸便損失30元~40元。也許,這些減利都要從國內市場,特別是電煤中補回來。

  此外,煤炭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加。自國家稅務總局2004年7月首次宣布上調陜西部分地區煤炭資源稅以來,目前已有20多個省區上調了煤炭資源稅。隨著資源稅改革的推進,資源稅率可能將繼續上調,這些增加的成本必然要向下游產業轉移。

  電力作為第一大煤炭用戶,首當其沖。2006年年煤炭企業就是扛著“完全生產經營成本”的大旗,致使電煤價格一路飆升,給電力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如果今年電煤價格再如此瘋漲,將會給電力企業造成更大的壓力。

  [相關評論]

  煤電應注重產業協調

  劉輝

  煤電的不和諧音,應該不會因為政府完全退出、市場之手調控而輕易消逝。近期,煤炭價格繼續走高甚至創出歷史紀錄的輿論又起,讓人預感煤電紛爭在2007年仍將延續。

  煤炭越用越少,作為反映其稀缺度的價格水漲船高,應在情理之中。但作為公用事業的電力,能不能像煤炭那樣毫無顧忌地漲價?回答起來不僅不那么簡單,而且還頗為復雜。既然無法實現價格上的實時聯動,那么,煤電兩大產業間只講市場力量,不講產業協調,路只會越走越窄。

  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就應該讓市場說話。但一味強調市場力量的教訓并不是沒有過。最早實現市場化的鋼鐵、家電、造船等行業,自2002年開始,對高鋼價叫苦不迭。結果是七成以上造船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家電產業利潤微薄,而

鋼鐵業獲得暴利。

  目前,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不甚完美,行業發展的大起大落,是市場經濟的癥結之一。而要消除這一癥結,產業協調應發揮重要作用。

  經濟學理論認為,解決產業利益爭端,首要的是協調產業之間的關系,一個產業的發展不能以削弱另一個產業的發展為代價。而產業關系是否協調,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研判:一是看產業之間的聯系方式是否協調。如果一個產業的大發展、高利潤是建立在另一個產業的痛苦之上,這樣的聯系方式明顯是不協調的。二是可以從供給是否與需求相適應來判斷。市場中,協調的產業關系將使某一產業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反之,則說明產業之間的關系是不協調的。

  各行各業的領導都應該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些,要有經濟發展的全局觀,而不是只顧行業利益和眼前利益。試想,如果煤電之爭導致的后果是電廠無煤停發,其傳導給下游產業和消費領域的風險是多么巨大。電力行業是用煤大戶,“電亡”意謂著“煤寒”。電廠停運,看似損失的是局部,可對國民經濟意謂著什么?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又有多大?又有誰真的敢擔當“電亡”與“煤寒”之責!

  市場經濟,需不需要搞產業協調?這個看似常識性的經濟學問題,其答案應該不難給出。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