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如何實現煤炭業的可持續發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 14:31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汪孝宗 韓文/山西太原報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煤炭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頻發、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治理滯后等突出問題,已對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制約。

  2006年4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工作,并批準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

  如何才能實現中國煤炭工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近日,本刊與山西省經委、煤炭工業局、安全生產監管局和環保局等單位聯合舉辦了“2006年中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山西)高峰論壇”。

  參會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珍愛資源、科學發展”進行廣泛探討,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議。

  堅持科學發展觀是根本之策

  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馮之浚

  我們通常所說的可持續發展,要達到五個目標: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自主創新,經濟優勢,社會和諧。實現這么一個可持續戰略,要求我們各行業要有三個轉變: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二是改變我們的消費方式,三是轉變文化思維意識,并以此推動社會經濟走上科學發展之道。這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產業經濟的發展一般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一是傳統產業階段,特點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污染;二是末端質疑階段,就是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生產消費都不管,最后質疑結果;三是循環經濟階段,它是全過程治理,像礦產資源,過去光挖煤,其他礦產就當廢料扔了,現在要全利用起來,全面開采。

  在循環經濟領域里沒有“廢”字。因此,我們要改變煤炭生產流程,現在是對礦山進行循環經濟思考的時候了。要求我們適當減量,再使用,盡量資源化,沒有廢料。實行循環經濟的重點應該是煤炭、冶金、化工三個行業。而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在循環經濟發展方面,有這個條件,而且潛力很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滕藤

  我國在長期煤價偏低的歷史過程中,采取了“大礦大開、小礦小開,有水快流”的錯誤指導方針,礦區人民以自己艱辛的勞動保證國家煤炭消費和出口需求的同時,并未能改變群眾自身“越挖越窮”的局面。

  煤價放開以后,在地方利益和礦主私利的驅使下,依然對礦產資源和礦區人民采用原始積累的方法,剝削礦工,甚至不能保證其安全作業,導致

礦難累累,這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大相徑庭。結果是富了少數人,卻苦了礦工與礦區人民。我國煤炭工業必須要走出一條現代化、集約化、節省資源和保護生態的新路。

  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以煤炭為依托的生態工業園區將是煤炭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煤炭礦區的發展,不能總是兩眼只看到煤,兩手只顧抓煤,必須眼界開闊,走一條資源綜合利用之路,實現循環經濟。逐步建立煤電結合、煤與重化工結合、煤與建材工業結合等最能發揮生態工業園區優勢的產業群。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 董繼斌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國家提倡“有水快流”,主張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在這一思想方針的指導下,山西的煤炭產量上去了,但資源環境破壞了,山西比較和諧的產業結構破壞了,變成了單一產業。

  官僚審批體制使山西的經濟利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資源的無償使用、市場價格的顛倒,讓煤老板暴富,GDP上升,但是煤礦所在地方的老百姓依然貧窮。

  煤礦是一個外生成本非常高的產品,它的社會成本很高,如造成了地表的塌陷、地下水的流失等等,我們山西采一噸煤,破壞地表2.48噸水,破壞6.6噸的資源,破壞生態資源價值66.1元——這些損失,作為外在成本,在煤炭價格中卻沒有體現出來。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總共產了70多億噸的煤,按一噸破壞地下水資源2.48噸來計算,共有一百多億噸地下水資源遭到破壞,而山西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最貧乏的省份之一。此外,由于挖煤,造成了294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發生地質災害,地表塌陷,所挖一噸煤賣出300塊錢的價格,遠遠補償不了它由于造成的生態自然資源的損害。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副院長 曹代勇

  由于我國煤田基礎地質工作滯后,地質勘探程度嚴重不足,隨著煤炭開發強度的加大,煤炭資源供給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煤炭安全供應和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煤炭資源的勘探、開發,保障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有關方面應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加強煤炭資源勘探,提供充足的后備資源儲量;深化東部科技找煤工作,確保煤炭產量的穩定和適度提高;提高中西部聚煤盆地地質研究和資源評價程度,突出中西部地區找水和生態環境研究,為煤炭資源開發戰略西進創造條件。

  加強煤炭資源潔凈化應用基礎研究,為優化潔凈煤技術、促進煤炭資源合理利用、改善環境質量提供科學依據;加快煤炭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對我國煤炭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系統評價,查明煤炭資源現狀;開展新一輪煤炭資源預測工作,全面掌握我國煤炭資源潛力,對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前景做出科學評價,為我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宏觀決策提供資源依據。同時,加強探礦權管理,建立合理有序的煤炭資源勘查體系。

  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刻不容緩

  山西省經濟委員會主任 洪發

  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工業是山西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煤炭資源的長期持續開發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形成了一批高度依賴煤炭的資源型城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以產業轉型為突破口,加快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

  一是產業延伸。在煤炭資源開發的基礎上,鼓勵發展煤炭高關聯度產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建立起資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產業群,增加附加值和延長服務期。如重點建設一批大型坑口電廠、煤矸石電廠、熱電聯產項目,向全國提供清潔型能源,同時,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等等。

  二是產業替代。鼓勵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擴大新型產業規模,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起步新興產業,逐步建立起基本上不依賴煤炭資源的全新產業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重點推進資源型城市鋼鐵聯合企業,調整鋼種結構,發展國家鼓勵的優質、新型鋼材品種等等。

  山西省晉城市市長 夏振貴

  提高煤炭產業素質,保持、提升煤炭產業的優勢,也是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策。

  從2002年開始,我們在煤炭產業實施了“關小、改中、建大”戰略,骨干礦井煤炭產量占到全市總產量的50%以上。根據資源賦存現狀,通過兼并、聯營、參股、控股、收購等整合形式,擴大單井生產規模,煤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大力推進了采煤方法改革,全市所有煤礦全部實現了壁式開采,使采區回采率達到了50%以上;大力推進了運輸和篩分系統改造,多數煤礦建成了皮帶運輸系統,完善了多級篩分系統;大力推進了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建設,有效地改善了煤礦技術裝備水平。

  以治理瓦斯為重點,努力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特別是全市煤礦全部安裝了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實現了市、縣、鄉、礦四級聯網監管,發揮了安全監管的“千里眼”、防止瓦斯事故的“守門員”和事故查處的“黑匣子”作用。這些硬件設施的改善,為有效治理瓦斯危害提供了技術保障。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科技情報中心主任 武雪芳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已經把環境保護相關技術列入優先領域,我國的煤炭城市應緊緊抓住這一契機,依靠科技創新,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大力發展以高效脫硫、除塵、脫硝產業為代表的環保產業。

  以山西省為例,2005年火電、焦炭、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行業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工業廢水排放量分別占全省排放總量的97.05%、95.04%、96.89%、83.16%,產業結構不合理引發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關鍵因素。

  山西省應針對上述六大行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以高效脫硫、除塵、脫硝技術為代表的環保產業,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環保企業和企業集團,促進環保產業成為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興支柱產業。在解決自身環境問題的同時,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推廣,從而實現煤炭城市的轉型與發展。

  發展潔凈煤技術,讓煤炭與環境友好相處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物流分會常務副會長 王友昌

  根據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現狀,立足于可靠的煤炭資源,積極發展潔凈煤技術,轉化傳統煤炭為潔凈的液體燃料,同時開發利用煤層氣,加速產業化進程,以彌補石油供應不足,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最現實、最可靠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從世界范圍內看,能源轉換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并開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同時,開發利用煤層氣,變害為利,變廢為寶,不僅可以減少煤礦開采的災害,還可以減少甲烷向大氣排放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補充和接替常規天然氣的能源礦種,從而有著極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高度出發,去思考我國的能源環境戰略,大力推廣潔凈煤技術,推進煤層氣、二甲醚等能源轉換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健康發展、和諧發展、安全發展。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 李恒遠

  在煤炭生產領域內,保護環境的關鍵是清潔生產,而實現煤炭清潔生產的關鍵是大力推行潔凈煤技術。潔凈煤技術是指在煤炭開發、加工、利用過程中,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從而達到煤的高效、清潔利用的一系列新技術組成的體系。

  發展潔凈煤技術的目的在于“減少污染和提高效率”,只是“減少”而沒有“消除”污染,污染根源并未根本解決。在一定意義上說,只要是“減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新技術都可以看成是“潔凈”的。從煤中消除一切污染物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它將在解決煤炭燃料造成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使“骯臟”的能源轉變成“潔凈”的能源,不可持續的能源轉向了可持續的能源;另一方面,全球性環境污染的根源并未根本消除,幾大全球性環境問題也不會因利用潔凈煤技術而得到根本解決,但是它是目前能夠緩解開發能源與環境污染的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機制、體制、制度建設仍需完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部長 丁寧寧

  由于1998年煤炭部的撤消,煤炭的資源普查、清查,以及科研技術的投入和推廣都沒人管了,煤炭生產企業對此也沒有興趣。于是,煤炭的科研開發投入便一落千丈。

  環保產業、技術開發本來都是應由政府支持的,這些事即使在國外也是靠政府主導的,如果沒有政府的“埋單”,環保產業、技術開發根本不可能獲得發展,結果都是空話。

  現在煤礦

安全事故很多,有安全問題、技術問題等,這些問題大都要靠體制、機制、制度來解決。如煤炭安全監督檢查制度,一個是交叉審查制度,即地區之間相互檢查,避免營私舞弊;另一個是中央垂直管理。沒有這些制度上的改革,光靠美好愿望解決不了資源有效利用的,更解決不了當前煤礦安全生產問題。

  我們有最完整的勞動法規,有最先進的環保法規,卻依然解決不了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究其原因,是執行不力,有法不依。我們需要考慮煤炭工業的體系變化,對煤炭工業有一個長遠規劃,要想發展模式可持續,就需要考慮生產安全、技術替代、環境保護等等。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 周大地

  目前,全國能源供需形勢基本上趨于平衡。由于前幾年煤炭產業投資增加速度過快,而且隨著建立13個大的煤炭基地,即使是在淘汰小煤窯的趨勢下,現在的煤炭生產都是一個高速擴張階段。現在在建煤炭的生產能力達到將近8億噸,加上核定的22億噸左右,將近30億噸了,如果再加上現有煤炭生產能力,將遠遠高于這個數字。

  因此,今后兩三年內,有可能出現煤炭產能過剩。但從供求來看,供應能力增加同“十五”期間提出的調整能源結構目標相差甚遠,能源擴張基本依靠煤炭生產擴張來支撐。實際上能源發展調整可以說是舉步維艱,煤炭能源比例不但沒有下降,實際上有可能上升。

  中央把轉變增長方式,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一個更高的位置,提出“一抓三促進”,通過抓“節能減排”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們增長質量的提高,這是一個重大政治決策和戰略性決策。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