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溫州低壓電器“黃金時代”已成歷史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02:38 第一財經日報
吳樂晉 德力西集團董事長胡成中的葫蘆里到底裝的是什么藥?這是所有胡成中的對手們正在考慮的問題。 2年來,德力西和世界低壓電器老大施耐德的合作談判一直是“中國低壓電器之都”溫州樂清柳市鎮最大的懸念。 據德力西對手們的“偵察”,雙方一度洽談的方案是,施耐德以出現金的方式收購浙江德力西股份有限公司50%的股份,保持雙品牌策略。浙江德力西股份有限公司是德力西集團旗下最主要的低壓電器公司。但此方案在業內遭受各種阻力,比如中國工業電器協會的一些老同志就公開表示反對。此外,凱雷收購徐工、SEB集團收購蘇泊爾在國內激起的軒然大波,也給談判雙方帶來了壓力。 根據近日公布的方案,“兩德”成立新的合資公司,各占50%比例,以德力西為品牌,董事會人員比率為“一半對一半”。 這個方案完全抹去了“收購”的痕跡。但是這會不會只是雙方的權宜之計?雙方以何種方式出資?施耐德會不會進一步增加它在合資公司中的影響力…… 這些問題暫時都還沒有答案。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以施耐德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正面殺入了中國低壓電器低端市場,強烈沖擊著以民營為主的市場格局,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天正集團三足鼎立局面遭瓦解。 而目前的中國低壓電器行業早就告別了上世紀90年代高利潤的黃金期。2004年以來,低壓電器主要原材料鐵、有色金屬、工程塑料等價格一路飛漲,下游更是深陷價格戰泥沼。當前,柳市低壓電器行業毛利只有5%左右,凈利更少得可憐。全行業性的虧損現象明顯,不少企業已退市。施耐德的舉動,令德力西以外的低壓電器企業“內憂外患”之感分外強烈。 施耐德的沖擊還不僅于此。裹挾強大資本和技術力量的外資低壓電器巨頭的加入,還將給整個柳市的低壓電器“產業集群”以猛烈的沖擊。 長久以來,溫州柳市低壓電器生產基地之所以備受關注,還因為這里是中國民營經濟的“雅典”,是著名經濟學家們研究中國民營經濟繞不開的起源地,這里也是浙江民營經濟“產業集群”模式的典型代表。 所謂的“產業集群”,就是在某一特定區域內,以中小企業為主,自然地形成一個密集、有機供應鏈和相互服務及協作的經濟體,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市場反應能力靈敏、資源能夠很好地按照市場規律流動。紹興的輕紡、永康的五金、溫州的皮鞋、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桐廬的制筆、諸暨的襪業都具有相似的基因。 柳市低壓電器“產業集群”的特色在于,它形成了幾個影響全國的龍頭企業,形成了密密麻麻遍布全國的經銷網絡。但是它同樣繞不開“產品雷同—低價競爭—利潤太低帶來創新能力不足—生產更多更低價的雷同產品”的“惡性循環”。在上世紀90年代,連柳市低壓電器的經銷商都可以拿到30%的凈利潤,而這種好日子在上述“惡性循環”的魔咒下,一去不返。 研究民營經濟的專家們發現,“產業集群”最大的弊端就是整體創新乏力,研發投入不足,柳市也不例外。低壓電器的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外資巨頭手中,由于對知識產權等問題的顧慮,加上國際的技術和標準壁壘,低壓電器產品也難以在國際商場上一展手腳。 長久以來,外資之所以還難以從民營企業為主的低端低壓電器市場中奪羹,很大程度上要歸于柳市低壓電器“產業集群”形成的兩大優勢:低價和網絡。但施耐德與德力西的攜手,令民營企業的低價和網絡秘方不再神秘,柳市的“產業集群”生態圈完全向外資開放。當然,施耐德能不能融入本土的產業生態,在融入本土產業生態的同時如何注入施耐德的先進管理理念和帶來技術革新;在施耐德的刺激下,柳市低壓電器業能否找到走出“惡性循環”的途徑,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但德力西的競爭對手們很清楚,施耐德的胃口很大:2005年,施耐德在全世界有20個成功的并購例子,差不多每個月有2例。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國際化的競爭早就已開始,外資巨頭入場很正常,中小企業的退場也是自然淘汰的過程。如果沒有更強烈的沖擊,阻撓產業升級的各種惰性因素將更長期地存在。市場沒有永久的平衡,中國低壓電器的“黃金時代”已成歷史,接下來的競爭將更為嚴酷,新一輪企業并購重組可能還將繼續。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