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冬天將至 光伏企業拿什么御寒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09:46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種昂 胡怡琳 濟南、上海報道 當行業低谷到來時,有多少企業能夠熬過寒冬? “兩頭在外”的產業格局、瘋狂膨脹的國內產能以及飄忽不定的國際市場,2007年我國光伏行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未雨綢繆、抵御即將到來的這場嚴寒,是數百家光伏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除了積極開拓新市場解決燃眉之急。那些依靠國際市場誕生的、身價億萬的光伏富豪們,開始利用各種途徑試圖推動國內新能源政策出臺、撬動國內市場。 燃眉之急 “目前已有部分規模較小的國內光伏企業因無利可圖而撤資。”天威英利銷售公司總經理馬燕說。由于大型企業有長期原料供貨合同和較強的議價能力,現在對德國市場真正左右為難的還是中小企業。德國市場放棄了實在可惜,但利潤日益微薄也讓中小企業感到支撐不住。 “德國市場越來越難做了。”一聽到記者問及德國光伏市場的情況,寧波衫衫科技有限公司董秘忻開宏感慨道,德國市場的利潤空間幾乎接近企業盈虧平衡點,這對于產能較小的衫衫科技來說“很難受”。 目前在德國漢堡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光伏產品壓港現象,數百兆瓦的產品在德國港口靜靜囤積。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有的企業在觀望,有的企業選擇悄然轉移。無錫尚德市場兼戰略規劃部負責人夏愛民告訴記者,由于較早察覺到德國市場風向有變,尚德在2006年初開始把產能轉移到其他市場,目前西班牙市場的收入已經占到尚德的12%。 “德國市場滑坡,但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場陸續啟動,我們仍有機會。”皇明集團光伏事業部部長張保宏說。 美國被眾多企業認為是最有希望代替德國的未來全球最大市場。加利福尼亞已通過“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立法,計劃耗資33.5億美元,完成3000兆瓦太陽能系統建設。 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國光伏產能幾乎占到全球的近九成。“這么龐大的產能涌向哪個國家都很可能遭到當地的政策限制。”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孟憲淦表示,德國政府的貿易保護如果被其他國家效仿,我國激增的產能將很難在國際市場釋放。 轉移市場或許是理性的選擇,但德國市場的吸引力還是令大部分光伏企業欲罷不能。 “今年力諾光伏有限公司約60%產品出口德國。針對德國市場下滑和美國市場的興起,我們已制訂戰略轉移的銷售方案。預計2007年,出口德國的光伏產品將下降到30%。”力諾光伏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峰說。但張峰表示,力諾對德國市場還是有期望的,由于我國近六成光伏生產線從德國進口,德國對中國的進口限制或許會網開一面。一旦我國的光伏企業難以為繼,反過來也會使德國相關產業受到沖擊。 “太陽能部落”在發言 “國內光伏企業之所以在國際市場四處游擊作戰,主要是因為國內市場沒有啟動。”對于光伏企業出口現狀,學界、業界人士幾乎眾口一詞。“德國、西班牙等國光伏市場都是在政府補貼下發展起來的。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已開始實施,但對于光伏的優惠細則卻遲遲沒有到位。” 依靠國際市場誕生的身價億萬的光伏富豪們,開始利用財富和影響力試圖推動新能源政策的改變,以期撬動國內市場。 無錫尚德一位高管透露,包括尚德在內的所有光伏公司都在努力向政府“建議”。一家知名光伏企業正利用全國工商聯年會的機會向中央政府遞交一份報告,建議我國效仿德國依靠政府的前期拉動,讓產業市場規模越做越大,并且增加技術含量。然后再通過提高產能,最終向一個半商業化的競爭時代過渡。 南京中電電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王經理告訴記者,江蘇是全國光伏產業試點地區,目前企業已多次建言政府部門,希望推動國內光伏市場啟動的步伐。 孟憲淦告訴記者,目前光伏發電每度電的成本在4元左右,而火電的上網電價僅需0.4元/度,一度電需要電網分攤或政府補貼高達3.6元。電力、物價以及發改委等部門對于如此高的分攤價格尚有諸多爭議。政府很難在短期之內出臺具體的優惠細則推動光伏產業。部分專家卻認為,如果目前國內每千瓦時電多收2分錢,一年就可以多收600億元電費,足夠收購國內所能生產的太陽能發電量,財政并不需要為此多花很多錢。 寧波衫衫科技有限公司董秘忻開宏認為,德國之所以即將對進口設限,是因為能源補貼最終受益的是國外光伏企業,受到沖擊的卻是德國本土公司。由于目前多晶硅占太陽能電池企業生產成本的70%至80%,我國一旦開始電網分攤或補貼,實際上最終受益的是壟斷多晶硅原料的外國八大硅廠。 改變上游的夢想和現實 皇明集團董事長黃鳴對本報記者說,太陽能行業分為光伏和光熱兩大領域。2004年光伏興起時企業內部一度也產生了光伏與光熱的路徑之爭。皇明把主要精力專注于光熱領域,是因為我國的光熱產品擁有95%的自主知識產權,95%的原料可以自行供給,企業有自主研發的工業體系。目前產品成本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已降低到0.15元/度,這使得95%的光熱產品得以在國內市場消化。市場網絡也隨之伸入到了縣鄉一級。 反觀國內光伏行業,不僅原料、設備大量依靠進口,多年培植的國外銷售網絡也可能隨時因國外政府的一紙文件而失去意義。很難想象,無根之木會長久保持茂盛的枝葉。 目前,部分國內光伏企業已經意識到,在暫時得不到國內政策扶持情況下只有突破上游的壟斷,才能降低成本、實現下游市場的突圍。 為了能獲得穩定的原料供給,2006年8月,尚德和八大硅廠之一的美國MEMC公司簽訂了長達10年的采購合同。2007年2月即將投產的新光硅業也吸引了眾多光伏企業。但是,且不說新光硅業達到設計產能尚需時日,一兩家企業實現上游的突破相對于整個急速膨脹的光伏產業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 一位江蘇光伏市場人士坦言,目前夾縫中的中國光伏產業,只能寄希望于新興外國市場在本國供給尚無法滿足需求的時間縫隙,而且還要以當地政府不對進口設限為條件。 行業拐點即將到來時,國內仍有大量新增產能前赴后繼、紛紛上馬。光伏業內專家紛紛指出,目前我國的光伏產業與3年前創造無數財富神話時截然不同。光伏企業如果仍然無法認清國際市場走勢,繼續在光伏行業上瘋狂押注,不僅自身會在豪賭中輸得精光,也會把整個行業拖入惡性競爭的旋渦。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