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蘇泊爾上綱上線賣鍋賣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15:08 證券日報·創業周刊
周寧金 看到貴刊有關“外資并購與產業安全”引起的各種報道,感覺很熱鬧。作為貴刊浙江的一名老讀者,我也想發點自己的聲音,并希望借貴刊傳播出去。不過今天針對的是蘇泊爾并購案。 我們知道,今年上半年一個“饅頭”鬧得輿論沸騰,這下半年,一口“鍋”也惹來了無數口誅筆伐。當然,此鍋與彼饅頭不同,那個“帶血的饅頭”說小了,也就是胡戈和凱歌倆人的事;而這口鍋,就小了說,只不過就是6000多蘇泊爾股東的事。 作為中國壓力鍋的老大,蘇泊爾近期欲委身給法國SEB公司,交易金額23億元。作為上市公司,按程序這事必須要“過三關”: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批準;商務部原則批復;證監會對新股發行的核準和對收購報告的無異議。 8月31日,在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次股東會議上,盡管大股東及關聯股東回避表決,其他流通股股東以90%高票通過了與SEB公司的《戰略投資框架協議》等議案。從這個角度說,蘇泊爾多數股東對“賣鍋”持贊成態度。三關中的第一關就過去了。 但是家里人同意,鄰居們的態度卻出乎意料的劇烈:愛仕達、雙喜等國內其他6家知名炊具企業卻聯手呼吁叫停此次收購。他們認為,過度的不良的競爭將造成行業壟斷,帶來的是大量國內企業的凋零倒閉。與之前徐工案中,向文波近乎“獨舞”的角色比,此次賣鍋,蘇泊爾遭受到了同行們前所未有的抵制。 但是,抵制之后又讓人感覺有些酸味彌漫。在反“蘇”中,高舉大旗的愛仕達公司今年3月份曾與SEB公司草簽過一份意向協議,最終因股權比例上沒談攏,各奔東西,這才有了今天的蘇泊爾“賣鍋”。 在警惕國際資本對我國產業“斬首”的強大語境下,“蘇鍋”賣的顯然不是時候,甚至被冠以了“賣國”帽子。“賣國”,對于蘇氏父子恐怕還真是抬舉了他們,對于蘇氏父子而言,不論這個鍋賣得怎樣,以后后悔不后悔,充其量不過是個賣家、敗家而已。要說品牌消亡,且不說蘇氏父子表示還將繼續保持品牌,即便是有朝一日不要這個品牌了,那也輪不上“皇上不急太監急”。 不就是一口鍋嗎?如果愛仕達、雙喜也被收購了,又能怎樣?按照最悲觀的預測,就是中國人使用的鍋最后全部都變成了外國品牌,就像外國人使用的玩具、服裝、打火機幾乎都是MADE IN CHNA一樣。可老外不也這么過來了嗎? 雙匯案、徐工案、洛軸案,這些2006年的幾個數額巨大的并購案,現在還沒有最后的下文。但蘇泊爾和他們有本質的不同,關鍵的關鍵是蘇泊爾屬民企。說白了,賣不賣,賣多少,賣給誰、賣幾文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是所有蘇泊爾投資者的事。如果你不是蘇泊爾的股東,在這件事上,連用腳投票的資格都沒有。而且,既是民企,即便“委身”過程存在“暗箱作業”,除了有可能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外,也談不上國資流失以及“民族利益”問題。 今年底,WTO的保護期將過,各行業并購正進入微妙臨界點,國內外資本并購游戲的興趣也越來越高。即便是生產鉛筆、假發的企業,也存在著并購可能。所謂壟斷,主要指大企業營造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獲利,但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只要企業試圖獲取壟斷利潤,由于行業進入門檻極低,會刺激更多企業來分羹。也就是說,只要行業競爭環境公平,就很難形成壟斷利潤。 讓蘇泊爾安安靜靜地把鍋賣了吧,如果有意見,那么自己不買或者號召能影響到的人,以后再也不買蘇泊爾或者SEB生產的鍋也就罷了。 不知我說的對不對?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