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大商4億元掠地 東北虎鄭州冒險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2:10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勇/鄭州報道 號稱已經實現“大連第一、東北第一、全國一流、世界輕量級、世界中量級”五階段發展戰略的前三個階段,正向第四階段邁進的大商集團,以4億之巨拿下了鄭州金博大城三年“租賃經營權”。在這個“商戰”發源地,大商能否再續傳奇? “虎!虎!虎!” 9月2日的牛鋼,出言并不是很“牛”。 “我堅信中國必定會誕生零售業的國際化大公司。在這場變革與復興中,大商集團不會袖手旁觀。”是日,這位飛赴鄭州參加“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暨高層論壇”的大連大商集團(600694)董事局主席言辭內斂。 牛鋼麾下的大商源起大連青泥洼,素以“彪悍”聞名,在商界有“東北虎”、“東北王”之稱。近年來,其商業鐵蹄踏遍東北、華北,攻城掠地,極其張揚,威勢直逼行業領袖上海百聯,在公眾視野里盡顯“野心勃勃”。 在9月2日發布的“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上,大商位居102位。相關資料顯示,百貨店、大型綜合購物中心(新瑪特)、大型綜合超市及以電器、家居為代表的專業店是其四大主力業態。 目前,大商擁有營業面積在2萬至6萬平方米的百貨店40多家;面積一般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新瑪特店15家;麥凱樂店3家;電器連鎖店和家居專業店70多家;超市近100家。其中,電器連鎖店和家居專業店年銷售突破60億元,已成家電類商品在東北地區銷售的“主渠道”和“寬帶網”,按照大商計劃,這一業態的門店數量至2007年將達百家。 不過,讓大商出盡風頭的還是其“本土”外的兩場戰役。 2005年12月30日上午,大商與青島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全面接盤青島“新城市廣場”的開發經營。其時,該廣場總資產約4.68億元,官方掛牌參考交易價格是4.7億元。 新城市廣場占地16521平方米,整個項目規劃建設面積約10.6萬平方米,1996年底主體竣工,是青島商業建筑面積最大的建筑物,位居寸土寸金的商業“旺角”青島市香港中路。但其建成后,9年間數易其主,終與繁華無緣。至大商接手,除卻1—3層進行過短期試營業外,其4—8層甚至尚未完全竣工,被坊間戲稱為青島“金街”上的“商業爛尾樓”。 “我們開業當天,每平方米的花費將超出6000元造價。”在當時的簽約儀式上,牛鋼透露了拿下新城市廣場的資金投入。 這一“大手筆”墨跡猶未干,大商又有驚人之舉—2006年4月20日,大商又以三年4.21億元的“天價”拿下了鄭州市金博大城商場的“租賃經營權”。 消息傳出,業內質疑不斷:2005年,大商銷售收入261億元、只實現利潤3.9億元。頻頻以數億元資金攻城掠地,這種不計單店成本的戰略擴張基礎是什么? “東北經驗”能否適應鄭州“水土” 新城市廣場如今已被大商改造為青島市第一個城市型SHOPPING MALL,而大商為它帶來的商業品牌正是其在老家獲得巨大成功的“麥凱樂”。 作為大商問鼎中原的一個標志,鄭州金博大城商場不久前也正式亮出了“鄭州新瑪特購物廣場”的招牌。 按照大商語境,新瑪特為其王牌,“是當今零售業最新業態、最新技術、最新手段和最高境界集成之后的重新再造”,“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購物休閑服務”是其最大特點。 目前,大商麾下有15家新瑪特店,以沈陽、大連店為旗艦。新瑪特選擇大中型城市的繁華商業區安營,面積多在10萬平方米以上。 不過,大商的這支勁旅能否安營鄭州,成功復制“東北經驗”尚存懸念,尤其是在鄭州商界的“惡性競爭”環境之下。 談及此事,一些業內人士心情復雜。 “濟南的一家商場打出‘買100元送60元’的折扣力度,立刻引起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果,但這樣的折扣力度擱在鄭州,就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動靜。” 百盛商業發展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副店長宗建國認為,鄭州商業競爭“仍然處于一個比較原始的競爭階段”。 “如果我們能共同把鄭州商業的競爭層次、總體競爭能力做上去,將是我們每一個商業企業的幸事!也是政府的幸事!更是鄭州老百姓的幸事!”吁請“交戰”各方合作,鄭州易初蓮花連鎖超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長友言辭懇切。 其實,鄭州商業低層次競爭的“惡果”已經凸現—鄭州許多商業企業已變身“物業”:亞細亞被五星電器承包、八方電器進駐天然商廈、商業大廈一樓被永樂電器占據……在公眾眼里,“還值得驕傲”的鄭州本土商業企業已是鳳毛麟角。 “惡性競爭不但沒有使本土商業實現共贏,反而給外地企業以可乘之機。”9月3日,高盛管理顧問(鄭州)有限公司某資深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不過,對于利用這次‘可乘之機’的大商而言,不見得就能撿到‘便宜’。” 繁華背后的陰霾 “問題的焦點集中在:金博大城3年經營權是否值4.21億元。”上述高盛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 當時,吸引大商眼球的是金博大城的“盛景”—1997年,“亞細亞”神話破滅后的鄭州商業一片蕭瑟,而租賃金博大城經營的鄭州金博大購物中心卻以1998年實現營業額1.7億元發端,業績扶搖直上。2002年,該中心實現銷售額7.8億元,擠身中國商業百強。2004年,其營業額攀升至12.9億元。 業績如此優異,必然遭人垂涎。2004年4月,百盛、丹尼斯、王府井、北京華聯“劍指”金博大城租賃經營權,發動了一場來勢迅猛的“奪權”之戰。承租金博大城7年之久的“房客”金博大購物中心奮力迎擊,終與“房東”續約。 不過,殺退群雄之后,金博大的“神話”卻開始“褪色”。 在奪權戰后的第四個月,金博大購物中心某高管鋃鐺入獄。《中國經濟周刊》調查發現,金博大城產權原屬于河南省金博大建設總公司。1992年至1998年,金博大建設總公司斥資10余億元建設金博大城,執掌帥印正是該高管。而“巧合”的是,此人的私營企業金博大購物中心也正于此間問世。 資料顯示,1997年8月5日,金博大購物中心租賃金博大城3.5萬平方米的樓房面積,期限從1997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1日,5年總租金才區區500萬元。此后,“雙方”將租金改為按購物中心銷售額計交,但金博大購物中心給金博大建設總公司交的租金,“前后6年加一塊才2000多萬元”。如果依約行事,僅按金博大購物中心2003年的銷售額11億元計算,金博大購物中心當年的租金就在1280萬元以上。誰賺誰虧可見分明。 當時,與金博大購物中心的如日中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博大建設總公司走上了窮途末路—至2003年6月,該公司資產總額為11.9337億元,而同期負債則達到了16.1680億元。產權單位只好將金博大城作為不良資產交給了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托管,直到今年被大商承租。 金博大購物中心創造的“神話”何以解讀,這或許只是一個模糊的視角。對于為金博大城3年經營權付出4.21億元真金白銀的大商而言,未來的壓力不言而喻。 而實際上,大商也已察覺到了這種壓力,并在努力的消化。今年7月底,原本在鄭州新瑪特購物廣場經營的世紀聯華超市二七店被大商掃地出門—大商獲得經營權后提出了2800萬元年租金的要求,而該店此前交納的年租金不到700萬元。 “如何支撐4億多的經營成本,如何靠大商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去實現金博大店的可持續發展,的確是目前值得思考的問題。”前金博大購物中心高管,現任鄭州新瑪特購物廣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皇甫立志坦言。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