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民營航空公司相繼交出首份成績單:奧凱盈利,東星盈利,春秋盈利。“盈利”兩個字,置于整個民航界真是有點刺激。因為上半年航空公司整體虧損。而鑒于航油價格上漲以及民航業虧損壓力,國家有關部門再次上調了燃油附加費。此時,同樣承擔航油高成本、同樣面對市場激烈競爭的民營航空公司盈利,會給民航業怎樣的啟示?
有的航空公司不服氣,認為這些民營航空公司盈利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因素的確
存在。比如東星、奧凱,其大量投入運營并獲得利潤主要是7、8月份,這正是民航業的傳統旺季,倘若單以這兩個月計算,其他航空公司也有不錯的表現。再比如,民營航空公司運營時間短,目前還沒到大量支付飛機維修、飛行員培訓等成本的時候。反之,老牌航空公司則有一些額外的負擔,例如被要求大量購買飛機,執飛一些冷僻航線等。從這個角度看,民營航空公司目前盈利只能說是開了個好頭,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頭。
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民營航空公司盈利模式中的一些必然因素。不論是主攻支線經營,還是走廉價航空路線,幾家民營航空公司自成立起就在千方百計地把成本壓低、再壓低。飛機利用率——有的民營航空公司飛機利用率接近極限,而個別大公司的飛機日利用小時數甚至不到民營航空公司的2/3。人機比——民營航空公司無一例外是機構精簡,而大公司則普遍冗員嚴重。還有旅客看得見的機上服務——傳統航空公司大多延續十幾年來按旅客數量110%送飲料、送餐盒,同時高薪雇傭漂亮空姐的方式,而民營航空公司往往要反復核算成本與收益,機上或許無餐可送,但通過優惠的票價來吸引旅客。此外,民營航空的市場運營也更加靈活,隨時根據市場予以調整。
其實,這些降低成本、開拓市場的措施,并非什么秘密武器,多年來行業管理部門都在呼吁企業健全制度、節支增效。只不過,為什么民營航空公司有如此大的動力、如此想方設法,而一些老牌公司在市場不景氣時卻首先想到向政府“求援”——要求上調燃油附加費呢?很顯然,民營航空公司如果運營不佳,其經營者恐怕很快會“下課”,甚至企業也要面對被收購甚至破產的命運。而那些大公司則未必有此壓力,盈利了當然好,虧損了企業也很難退出市場,經營者也未必會受到什么實質性的懲罰,甚至可以指望政府給予特殊照顧。
面對盈利成績單,民營航空公司當然不能沾沾自喜,老牌航空公司及其管理部門則應思考:如何進一步建立完善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激發企業加強管理、開拓市場的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