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誰來拯救中國大豆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00:15 人民網-市場報
圖1
圖:市場報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國內獨資規模最大、加工國產大豆最多的企業,年加工能力為550萬噸。而這樣的企業在我國大豆加工企業紛紛被外資掌控之際,成了國產大豆“孤獨的守望者”。跨國公司帶著“洋大豆”大舉進入,已基本控制了我國大豆加工業,使我國原本充滿生機的大豆加工企業在兩年間節節敗退,大多處于休克和破產狀態。這樣下去,不僅危及我國幾千萬豆農的生存和大豆產業的發展,還將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誰來拯救我國大豆產業?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跨國公司大舉進入我國大豆加工業,使我國大豆總加工能力嚴重過剩,目前約為7000萬噸,實際加工總量約為3500萬噸。據行業內部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仍在開工的97家成規模的大豆加工企業中,外商獨資或參股的企業年加工能力已占全國大豆總壓榨能力一半以上。

  進入我國市場最快的是美國的ADM、新加坡的Wilmar,還有嘉吉、邦基、來寶等大公司。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邦基收購了山東日照油脂廠、菏澤油脂廠等企業;嘉吉收購了華農集團

東莞油脂廠、廣東陽江豐緣集團等企業,還在南通新建了年處理30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來寶收購了廣西欽州大洋油脂廠;新加坡豐益集團分別在山海關和青島新建了年加工150萬噸和12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說,我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豆買家,現在大豆又是買方市場,可我們卻拿不到定價權。這些跨國公司已基本控制了我國大豆加工企業,他們實際上已剝奪了我國企業的話語權,拿到了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大豆進口權和定價權,使進口大豆得以大舉進入。

  我國年產大豆1700萬噸左右,需求在3500萬噸左右,需要進口是不爭的事實,但進口應有總量和節奏的控制,而目前實際情況并非如此。2004年,我國進口大豆2023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27倍;去年進口2650多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6倍,約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1/3;今年上半年國產大豆銷售困難,而進口總量同比卻增加15%,達到1400萬噸。

  “現在我國大豆產業的外來投資者大都是跨國糧商,他們投資我國大豆加工業是以銷售‘洋大豆’為前提的。”田仁禮說,這些跨國糧商在我國大豆加工業或獨資或參股經營,參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購權。這說明跨國糧商并不想利用我國大豆加工企業來賺錢,更不想冒大豆加工業的風險,只是想通過參股來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把我國大豆加工業作為變現國際貿易利潤的一個環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大豆企業不可能因為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而做大做強。

  田仁禮認為,這些跨國糧商與其說是來投資,不如說是來搶占中國大豆消費市場,消滅競爭對手,進而壟斷中國大豆市場。這個問題現在看一家跨國公司并不明顯,如果把幾家跨國公司放在一起,我們就會感到問題極為嚴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不能只看一家跨國公司占有多少市場份額,更要看我們手中還剩多少份額。現在中國企業還保留著一些股份,但這只是一種象征,并沒有多大意義,這種狀況與當年美國壟斷印度胡椒業的過程極為相似。

  現狀

  加工國產大豆越多 企業就虧損越多

  田仁禮談起加工國產大豆面臨的艱辛頗感尷尬。他說,目前企業加工進口大豆具有倉儲成本低、批量大、信用證結算、質量均一、運距短等優勢,而加工國產大豆卻有三個明顯劣勢:

  一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流動資金成本高。在大豆產區黑龍江,企業必須一次性儲備一個榨期的原料,平均儲備期為6個月,因此流動資金每年只能周轉兩次,按現行貸款利率算,每加工1噸大豆約需支付銀行利息70元。所以目前國內大豆加工企業90%在沿海,他們加工一船進口一船,年資金周轉率在8次以上,每加工1噸大豆財務成本20元足夠,兩者相差約50元。

  二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收儲成本高。在國內收購大豆,需面對千家萬戶,原料到達廠內需包裝、運輸、儲存等費用,每收購1噸大豆約需收儲費用75元。在沿海,每噸進口大豆到達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國大豆產業競爭的起跑線在沿海,黑龍江大豆運到沿海地區每噸要增加約70元的運輸成本。

  田仁禮說,以上三項合計,企業加工黑龍江產區大豆要比加工進口大豆每噸增加170元左右的成本。九三油脂公司每年加工200萬噸黑龍江大豆,要比用進口大豆增加成本3.4億元。現在誰加工國產大豆越多,誰就虧損越多。目前東北大豆加工企業幾乎全部停產或破產。

  田仁禮還談到了企業目前收購國產大豆面臨的稅收難題。按國家稅收政策規定,“糧食加工企業收購農民的糧食,進項稅抵扣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13%”。在黑龍江收購大豆半徑一般是200公里,多數農民只能通過糧食經銷商把大豆交到工廠。但稅務部門不能把糧商視為“農民”,企業若上門收購面對千家萬戶成本太高,若收糧商的大豆則無法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還有偷稅嫌疑。在沿海,進口大豆增值稅發票一船一張,非常方便。這樣,誰還愿意加工國產大豆呢?

  談到九三油脂公司的經營現狀,田仁禮一臉無奈:“為了企業生存,我們在大連和天津建了加工進口大豆的分廠,以彌補在黑龍江大豆產區5個分廠的巨額虧損,但現已難以為繼,如果國家不在政策上支持,我們也只能關閉產區的分廠。”

  田仁禮說:“目前ADM、嘉吉、邦基、路易達孚等跨國公司紛紛向我們提出合作意向,但條件是必須把產區的分廠分離出去。如果我們與之合作,我國大豆市場90%以上都將受制于人。”

  后果 將危及國家 糧食戰略安全

  對于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前景,田仁禮十分擔憂:目前,跨國公司在我國大豆行業的低成本擴張還在繼續,他們認為,現在進入我國大豆市場時機已到。特別是ADM、嘉吉、邦基等幾大公司收購了我國大豆領軍企業之后,其他跨國公司反應強烈,他們誰都不想減少在我國的市場份額,所以并購之風愈演愈烈,如此下去,我國大豆產業前景不堪設想。

  他說:“現在農民‘賣豆難’已出現,豆賤使農民苦不堪言,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已明顯萎縮。這樣發展下去,我國大豆種植業也將面臨致命打擊。”

  田仁禮認為,一旦我國大豆產業衰退,當我們完全依賴進口大豆時,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絕不會這么便宜,甚至跨國公司將會限制對我國出售大豆。大豆加工企業的主產品豆粕是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如果大豆原料受控,勢必帶動下游養殖業成本上漲,進而影響城鄉農副產品價格,危及整個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企業為追求利潤而使用進口大豆無可厚非,但作為國家必須考慮大豆這個民族產業的發展,考慮幾千萬豆農的利益和國家的糧食戰略安全。

  建議

  國家有關部門 保護大豆產業健康發展

  建立對外聯合采購機制。盡快形成一個或幾個大豆采購同盟,調控大豆進口數量、節奏和價格;對進口大豆采取全國統一招標制,以限制跨國公司對我國進口大豆價格的壟斷。

  反傾銷、反壟斷。現在進口大豆已對我國大豆產業和農民造成了嚴重傷害,大豆加工企業已連續兩年出現巨額虧損,豆賤傷農已使大豆種植面積銳減。如果我們具備了反傾銷條件,

商務部應對此立案;同時,出臺政策鼓勵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加工國產大豆,可按企業加工國產大豆比例確定其進口總量,對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給予補貼或減免稅政策。

  完善外資并購政策。由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外商并購投資項目導向政策和核準管理辦法,建立多部門聯合審查機制,嚴格大豆壓榨項目的審批。同時,限制跨國糧商進入期貨市場。把大型糧油加工企業視為國儲庫,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如收購資金封閉運行,收儲給予補貼,豆粕運輸按糧食管理等。同時,對中小糧商交到加工企業的糧食視為農民銷售,允許企業抵扣進項稅。

  鼓勵企業“走出去”。充分發揮我國非

轉基因大豆的優勢,積極建立大豆海外生產基地和供貨渠道,切實提升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鏈接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東北、內蒙古自治區和黃淮海地區有豐富的大豆種植資源,是世界上最適宜種大豆的地區之一,被稱為大豆種植的黃金地帶。我國也是世界上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種植國。1995年以前我國是大豆出口國,1996年以后成了大豆凈進口國;從2003年開始,我國已連續3年每年進口超過2000萬噸;2005年我國大豆進口達2659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約占全球貿易量的1/3。進口的大豆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貨源來自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高淑華 王建威)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