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石油巨頭暴利與巨虧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 02:12 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張鵬 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的強勁漲勢,近日國內三大石油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上半年狂賺過千億。在巨大利潤的掩蓋下,巨頭們的煉化和銷售環節的巨虧被忽視了。 報表顯示,三大石油集團上半年凈利潤1177億元,遠超市場預期。如中石油上半年以807億元的凈入賬,同比增長29.4%,再次蟬聯香港最賺錢的上市公司。 今年以來由于產油“大戶”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大漲了近36%。過高的油價使得石油巨頭們個個獲利匪淺。 而與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驚人獲利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兩大集團在煉油業務上的巨虧:與去年同期虧損59億元相比,中石油上半年的煉油與銷售板塊出現經營虧損近139億元;中石化的煉油業務虧損也在進步加大,為166億元,去年同期它的煉油虧損額為13億元。 是什么原因讓國內石油巨頭在煉油業務繼續栽跟頭? 國內石油巨頭在煉油業務上的加速虧損也與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漲有著密切關系——在高漲的原油價格面前,國內現有的成品油價格變動頻率早已跟不上原油價格狂飆的步伐。 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頗為復雜,主要是以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成品油交易價格為基礎,參考運雜費及國內關稅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最終形成由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中石油與中石化再在此基準價的基礎上上下浮動8%的范圍內,最終制定出終端的零售價格。 當三地市場前一個月成交價格加權平均后得出的價格波動超過8%時,國家發改委會相應調整國內零售基準價,最終形成新的成品油零售價格。 由于此定價機制是和三地市場的成品油而非原油市場價格掛鉤,考慮到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即使國際原油價格平穩,一般而言國內成品油價格也會滯后于國際油價一個月的時間。 梳理成品油價格的形成鏈條會發現,這其中涉及到國際原油的價格、煉廠的出廠價、批發價和最終零售價這四個大的鏈條。在這四大鏈條中,目前中國的原油需求很大部分依賴國際進口,原油進口價格已與國際接軌;其他環節的定價大權都掌控在發改委手中,在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波動攀升之下,雖然國家發改委有意加大了對成品油價格的調整頻率,但其一個月的滯后性,已決定了現有成品油價格遠不能與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頻率合拍。 如果短期內油價上漲幅度較大,現行的定價機制很容易就出現“油價倒掛”現象——一國際原油價格高位攀升導致煉油企業的原油采購成本增加,但其加工生產的成品油的價格卻并未隨之適時提高,這樣就造成了其產品價格低于企業的煉油成本,企業也會“越煉越虧”。這對煉油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也是個打擊,由于國內市場暫時無利可圖,煉油企業可以有意減產甚至囤油惜售、擴大出口,釀成國內市場供應緊張、局部油荒的惡果。去年廣東出現的油荒就有這方面的因素存在。 中石油、中石化煉化業務虧損加劇的問題上,鑒于上半年原油價格波動攀升頻繁,甚至原油價格一度在80美元/桶的歷史高位徘徊,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下形成的“油價倒掛”現象也不少見,其虧損加速就不足為怪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