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速讀
調查顯示,民國初年,我國有中醫80萬人,1949年為50萬人,現在只有27萬人。在對一些地區和縣級中醫院的調研估計,其中只有10%的中醫開湯藥處方由于整個行業的萎縮,許多中醫醫院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不得不變更為“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正逐漸走向邊緣
本報記者 沈柬貝 發自上海
“偌大的中國,著名中醫竟然不足500人!而研究經費上,與西醫相比竟然有著8.7∶91.3的懸殊比例。很明顯,中醫藥早已經陷入了傳承危機!”8月26日下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指著手頭國家科技部一份調研報告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中醫藥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章琦難掩激動。他解釋說,現在大多數的中醫醫院里,上世紀60年代后培養的多數中醫早已不會運用傳統的“望聞問切”診療方法,而且從業人員竟然從民國初年的80萬人縮水到現在的27萬人,其中能用中醫思路看病開方的不到3萬人!
縮水的中醫
章琦關注中醫問題,緣起2004年在貴州畢節地區的調研期間無意接觸到了中藥資源———天麻。
“當時貴州中藥材不少,但是百姓似乎是種得越多賺得越少,整個藥材市場競爭無序。而且中國貴為中草藥的發源地,竟然只占世界草藥市場銷量的3%~5%,日本的漢方藥占世界銷量的80%,韓國的韓藥占世界銷量的15%。”隨著調研的深入,章琦感到吃驚。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調查數據顯示,民國初年,我國有中醫80萬人,1949年為50萬人,現在只有27萬人。在對一些地區和縣級中醫院的調研估計,其中只有10%的中醫開湯藥處方。“換句話說,真正能用中醫思路看病的不過3萬人,其他中醫都得進一步溫習‘望聞問切’。”章琦表示。
而這期間,我國人口從4億增加到今天的13億,中醫卻銳減如此,而西醫則從1949年的約8.7萬人發展到今天的175萬人。目前國外中醫藥從業人員大約已有30萬~50萬人,首次超過我國國內的中醫藥從業人數。
“國內老一代的名醫已經過世了一大半,當道的名中醫中,從50歲到70歲之間,真正出挑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100個里也找不到1個了。”從西醫轉行的中國發展研究院自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于文向記者感嘆,中醫的很多精髓都在被異化。
祖上行中醫的于文坦言,自己早年也對以西醫神往,“白大褂,或是儀器設備,都讓人覺得比中醫要先進許多,所以當時我的第一選擇便是西醫。”
雖然中途又回歸中醫的門道,但于文現在熟悉的幾個所謂中醫研究生,外語和計算機水平都很強,卻少有在中醫上愿意多下工夫的。
“說他們連《本草綱目》的序都讀不懂確實一點都不夸張。”于文說,這些中醫院校的學生現在都是1=3時間學西醫,1=4時間學英語,而西醫院校學生只有1=250的時間學中醫。“乃至潛意識中,他們還認為學中醫還掌握了西醫是屬于比較時髦的活,不然,人家覺得你老土。”
廣州電視臺拍攝《黃帝內經》系列片時,進行了隨機采訪,75%的在校大學生不知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學的奠基經典《黃帝內經》,少數人聲稱知道,但更有著類似“好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這樣的回答。
遭遇醫改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醫這樣的局面?
“從上世紀80年代把醫藥推向市場后,中醫基本上就已經活不了了。”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賈謙毫不客氣地指出。
由于中醫簡便物廉,“不經過工廠的化學組合環節,基本沒有太多的‘油水’。”賈謙說。一個最直接的比較是,全國最好的中醫醫院的醫生收入僅相當于三流西醫醫院醫生的收入水平。
“由于衛生醫療進行改革以后,迫使醫生也需要以業績進行考核,醫護人員不得不自己養活自己。”賈謙指出,這樣造成簡單的病癥醫生也不會用簡便靈驗的中藥為病人治病。“明明喝姜湯就能好的小毛病,也非要讓儀器、設備、體檢發揮一下作用,誤以為精確的儀器們便奪走了中醫的市場了。”
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曾調查估計,全國中醫院中,中醫藥的收入與西醫藥的收入之比為3∶7。“最直接的說法就是,我國現在的中醫院還要靠西藥的收入來養活自己。”賈謙哭笑不得,如今大多數中醫大夫是兼開中成藥和西藥,甚至有些中醫院所開的中藥處方只占整個醫院處方的3%!
由于整個行業的萎縮,許多中醫醫院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不得不變更為“中西醫結合醫院”。“同樣是醫藥收幾塊錢的掛號費,中醫師一天看10個病人才四五十塊錢,西醫師看1個人就什么都解決了,這樣的巨大經濟落差下,中醫怎么能存活呢!”賈謙說。
中醫業內普遍認為,由于套用了西醫的標準及其教育體系,中醫正面臨著被釜底抽薪般的前景。
浙江省中醫院常務副院長宋康也承認,自己中醫出身也會西醫,雖然所在的是中醫院,實際上是綜合性醫院。“顯然是因為西醫收費高,經濟效益好。只是從客觀來說,從社會效益看,從投入產出比看,肯定是中醫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中醫院走上了“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現代化迷途
2003年10月,當甘肅某中醫院從德國貸款9000萬歐元購買進口設備儀器的時候,賈謙就質疑其院長:“中醫三個指頭就能解決的問題,購買這么昂貴的診斷器材有什么用?”該院長笑曰:“中醫總是要走現代化的路。”
“我看他們都是腦子進了西醫的水!”賈謙多少有些惱怒,對于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的思維變異,中醫正逐漸走向邊緣。
“我們決不能把中西醫結合放進這個法里邊,要首先肯定中醫是原創性科學。”賈謙強調說,本來就風牛馬不相及的東西硬是混在一起,到頭來只會落得以西醫的標準來管理中醫。
14年前,科技部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徐紹穎教授申請的“促進中藥出口創匯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的課題拉開了中藥現代化的序幕。1997年,科技部提出了《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計劃》,還確實引發了一陣中藥熱。
“現代化的提法是正確的,但是,具體執行的時候,現代化的路徑走偏了。”數十年不遺余力推動中藥現代化的賈謙今年4月份拋出了一份《走出誤區重鑄中華醫魂》的深刻檢討。
其實,早在2002年底,他已經發表《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反思》,并指出“青蒿素”類提取物并不能認為是中藥。而那陣子,某院士甚至幾次三番電話提醒賈謙,中藥需要現代化,需要與世界接軌,敲開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的大門。
“由于當年課題組的成員還不很懂中醫,想當然地把‘研究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提取有效成分’、‘爭取三兩種中藥堂堂正正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等都寫了進去,結果誤導了有關研究人員,誤導了中藥產業,更誤導了有關決策部門,以致最后誤導出《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賈謙痛心地檢討著曾經的過失。
事實上,就在同年2002年,試圖打進國際醫藥市場的幾種提取物藥紛紛敗北。為了走出一套模式,以國際管理藥品的相關標準來實現中藥現代化,隨之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EP(中藥提取質量管理規范)、GAP(中草藥種植規范)等紛紛出臺了。
中國中藥協會副會長、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董事許錦柏表示,所謂的現代化就需要把過去家庭作坊變成規范工廠,搞GMP要幾百萬元甚至千萬元以上的投入。他透露,上海曾有某企業投資1.2億元改造車間,進口了很多儀器設備,但是企業老總私下也表示,其實只要用2000萬元就可以了。
“問題是,不投這么多,不讓生產啊!”許錦柏甚至發現,貴州、云南等地區的一些醫藥企業GMP全達標,老板卻找不到了。“因為這些老板實在是再找不到錢去生產,只能逃避,這到底是鼓勵還是不支持呢?”
“顯然,課題組需要檢討過失,也意味著我要與之前自己的各種觀點作戰。”賈謙亢奮地說,“西方國家沒有中藥,哪有中藥之軌?我們跟誰去接軌?美國FDA對中藥一點不懂,到底有沒有資格評審中藥!我們要做的是根據千年的中藥標準制定自己的中藥之軌,再向外鋪軌,讓西方興起的自然醫學與我們接軌!”
內外交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有一組不完全統計數據,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醫醫療機構達5萬余所,中醫師2萬余人、針灸師10萬余人。越來越多的藍眼睛高鼻子也做起了推拿。
但是,年初美國FDA要求全美國范圍收回已售出的13種中成藥,近日英國藥物安全機構檢測出“復方蘆薈膠囊”汞含量超過英國標準11.7萬倍,一時間,中醫藥在海外的境遇再度引起了國人的關注。
中醫界的專家對此不約而同地表示,中藥的毒性反應是客觀存在的,但中藥理論本就有“以毒攻毒”一說,是西方的標準并不能理解中醫藥的辨證論治。
從未公布中藥研發業務的上海美迪西制藥有限公司其實一直專注中藥的代謝研究。一年有10個月在美國的副總裁張勁濤頗有體會地向記者強調,讓老外接受陰陽理論的概念是很有難度的,所謂中藥走向現代化國際化,必須重新找出中西結合點。
“這么多年來,所謂拿到美國FDA批準的中藥多數實際并沒有按照美國的流程去報批,也就進不了美國主流藥物。”張勁濤提醒說,在美國有規定,中藥及其制劑可以作為膳食補償劑,但不可提及其醫療功能。
“整個美國對中藥的認可度實際非常低,以致中醫針灸10余年來一直未能列入醫療保險范疇,掌握醫藥保險命脈的西醫師絕不輕易允許既得利益受損。”
張勁濤介紹,在唐人街也會有一些中醫藥鋪,但是他們是不可以行醫的。“你不能說自己能治什么病,基本上還處于一種只能做不能說的境況,根本不能用以‘Medical Doctor’的稱呼,而且這還是違法的。而且萬一遭遇起訴,那就只有敗訴的份,很難得到法律保障。”
就是親身推動國外自然醫學“道法自然”的于文教授,也很難揣摩當前《中醫藥標準化發展規劃(2006~2010年)》的國際化提法。
在于文看來,中醫還是要先走國產化。“不然,很多賣祖宗的事情都會出來了。”
而這點,在章琦8月20日上書國家領導人的一封信中也有提及。據章琦介紹,去年一位叫Hamluesch的美國人就著書《洛克菲勒藥品帝國的真相》(尚未進入我國書市),書里很大篇幅講述了該家族為占領中國中醫藥市場的全過程,甚至披露了當年洛克菲勒財團如何授意某國際組織下令該組織會員國不準買賣中藥。
“這本書里嘲笑中國人很賤,給他們很少的錢就愿意出賣秘方。”章琦憤憤不平。在他看來,國外實際對中醫形成了一種“內外夾攻”的策略,外部他們不準中藥走出去,內部又以‘偽科學’來讓中國人對自己的“瑰寶”產生懷疑。
不過,中醫藥的現狀已經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
在8月26日剛結束的第九屆國際傳統藥物學會上,國家中醫藥局副局長于文明明確表示,中國政府堅持以“中西醫并重”作為衛生工作的方針,將開始起草《傳統醫藥法(草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