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電力大躍進:三年投資超萬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23:23 21世紀經濟報道
分析師認為,電力投資增速已經超過合理增長的一倍以上 本報記者 徐萬國 北京報道 內蒙古新豐電廠項目違規建設顯然不是個案——專家介紹,其背后全國性的電力投資熱潮已經整整持續三年。 在這場電力投資熱潮中,利益驅動促使各路資本跑馬圈地,電力短缺更使電力投資火上澆油。根據國家統計局近三年來發布的電力投資數據,2003初全國裝機總量僅為3.53億千瓦,但到了2005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5.1億千瓦,增長超過1.6億千瓦。如果按照最低每千瓦5000元的造價計算,三年建成投產的總投入超過1萬億元。這還不包括在建而未投產以及違規建設的項目。 三年一萬億 時間回朔到2005年12月29日,浙江國華寧海電廠2號機組投運;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趙希正激動地開啟密封的信封,宣布以寧海電廠2號機組投運為標志,中國電力裝機突破5億千瓦! 而當天的慶祝會上更透露了一個電力飛速發展的數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講話中說:“從1949年到1987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用了38年的時間;從1987年到1994年間,新增裝機容量1億千瓦,用了7年的時間;從1994年底到2004年中,新增裝機容量2億千瓦,只用了10年時間;而自2004年以來,我國的電力裝機容量以每年5000萬千瓦以上的速度增長,全國裝機容量從4億千瓦到5億千瓦,只用了19個月的時間。” 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國內新增裝機容量投資增長都在30%以上。 實際上,還有大量的項目甚至不經審批上馬。據統計,僅2004年批準新建電廠的總裝機容量為6000萬千瓦,而實際開工的發電廠卻達到了1.8億千瓦,違規開工達1.2億千瓦。如果按每千瓦5000元的造價計算,2004年開工的電廠建成投產的總投入約為9000億元,其中違規投資達6000億元。 其中西北地區如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和陜西的榆林則是火電投資的熱土:目前五大電力公司以及山東魯能、香港華潤等眾多電力企業均已在鄂爾多斯規劃火電項目,協議裝機容量相當于兩個半三峽(三峽裝機容量為2000萬千瓦)。在一份“鄂爾多斯市2003年煤電重點前期項目進展情況”列表中可以發現,該地新建的電廠項目達21家。 產煤重鎮陜西榆林也不愿意在電力建設熱潮中落伍。據榆林市計委副主任趙文倫介紹,未來6年榆林規劃完成建設火電1000萬千瓦,到時榆林將成為全國產煤、發電大市。 全國情況也大致如此。聯合證券8月18日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電力裝機容量是英、法、德三國總和的2.4倍,除了已經建成的5億千瓦,尚有2.2億千瓦在建。 新“圈地運動” 對于這場近乎瘋狂的電力投資熱潮,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警示,但并未引起投資者的重視。2004年12月1日,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主辦的一次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點名批評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地方政府許諾投資者興建共計5000萬千瓦裝機的電力項目。 張國寶說:“鄂爾多斯有煤不錯,但水資源有嗎?怕不怕酸雨呀?考慮(污染物)排放了嗎?顯然(這樣的項目計劃)不合理。” 這一態度強硬的發言,隨即被業內認為是“發改委遏制愈演愈烈的電力投資的一個信號”。無論是否巧合,此番講話后幾日,由國務院批轉的一份發改委的《緊急通知》,以國發(2004)32號文件的形式下發(下稱32號文件)。 有了國務院一紙批文,發改委、銀行、國土資源、環保等相關部門迅即行動,1.2億千瓦違規電力建設項目一下陷入進退維谷的命運漩渦之中。但是,32號文件中并未對違規電力項目如何處罰作出進一步解釋。 眾所周知的是,2003年電力投資瘋長之初,正是五大電力集團剛剛脫胎于原國家電力公司正式掛牌運營之時。為了在日后的競爭中取得最大優勢,發電企業旨在“爭奪已建電源,搶占新建電源選址”的“圈地運動”從此開始。 五大集團鏖戰正酣,史無前例的“電荒”更使電力投資圈地進一步升級。據國家電網公司2005年度電網調度信息發布會發布的數字,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系統拉閘限電的省市達26個,除東北三省及新疆,各電網均出現拉閘限電情況,全年累計拉電123.85萬條次,損失電量388.33億千瓦時。在缺電最嚴重的浙江、江蘇,許多企業被迫停工,出現每周“停四開三”狀況。 內外因碰撞在一起,電力投資一發而不可收拾。 深層原因 更多人認為,中國電力始終在“缺電——加大投資——過剩——減少投資——缺電”的循環周期中徘徊。即使目前投資過熱會出現電力過剩,那也只是循環周期中的一環。從這個角度而言,投資者抓住機遇投資,著眼的是未來可期的回報周期。 負責中國電力調研的凱捷咨詢公司中國副總裁陳持平在接受《中國電業》專訪時卻說,中國電力跳躍式的發展和政府規劃前瞻性缺乏和項目投資審批制有關。 陳持平說,就周期性而言,中國經濟增長周期與電力建設周期不相匹配。一個電力項目建設周期約為4年,而經濟增長的典型周期在9年左右。當經濟處于周期性上升期,電力投資會迅速增長;但等到項目完工投產,經濟形勢往往已處于周期性下降區間,就會造成電力過剩現象。 而項目審批體制下,當電力過剩時停止審批,而短缺時大量審批,最終項目審批調節反而成為電力過剩與短缺的原因之一。 同時,有觀點認為,國家目前的調控手段不力是助長電力投資瘋長的關鍵。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資深電力行業研究員曹燕萍說:“按照發改委擬訂的十五規劃,在2006年實現電力供求平衡原本沒有問題,但電力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控制,地方的許多項目超出了發改委的規劃。” 電力投資增長過快已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現在已經達到怎樣的程度?方正證券的電力分析師袁海說:“目前我國的電力彈性系數(電力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比值)一直在1.5左右,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電力發展不應該高于GDP的增速,合理的系數應該在0.8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未來GDP仍然能維持8%左右的增長率,那么電力的增幅應該在5%—6%左右比較合適。” 袁海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判斷電力發展是適度超前還是過熱的一個總體指標。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