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歷史的抉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24日 09:51 中國電力新聞網 | |||||||||
———我國發展特高壓電網紀實 本網記者 劉啟明 2006年1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強調,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要使企
2006年4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成果展覽會上,參觀國家電網公司正在研發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展示時指出:“我們這么大的國家,用電量很大,應該采用和研發先進的技術。” 循著時代的強音,黨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尋求跨越的不竭動力。 2006年8月19日,這一天,必將載入史冊。我國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奠基,電力工業又一次站在了發展跨越的新起點上。 這是電網發展的一次跨越。幾代電網人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我國電網發展方式翻開了新的篇章,以特高壓為重點、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大戲”拉開了序幕。 這是科學精神的一次跨越。包括30多位院士、300多名教授在內的2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近乎苛刻的科學態度在論證、科研和建設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得到彰顯。 這是自主創新的一次跨越。中國的電網技術和電工設備制造將不必在西方大國和跨國企業身后亦步亦趨。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將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我國電網開始邁向世界科技巔峰。 這是中國能源發展的一次跨越。隨著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的奠基,我國能源新格局初露端倪。全國范圍內的能源資源高效配置成為可能,特高壓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一道有力屏障。 這是一次用使命和忠誠完成的突破,建設者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國家電網精神。 特高壓,是思想解放、理論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結晶;特高壓,凝聚著智慧的光芒和科學的精神;特高壓,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選擇!
破題:關于能源困境的思考 建設特高壓電網是對能源的合理“搬運”,更是對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歷史的突破往往肇始于現實的困境。 長沙,蠟燭脫銷;杭州,啟用臨時交通信號燈;從華南、華東到華北的全國性拉閘限電……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的車輪駛入新世紀不到三年,我國便遭遇了一場缺電“陣痛”。 與電力緊缺結伴而行的是煤炭供應和運輸的全面緊張。電力供應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緊缺或者過剩,我國的電力在兩者之間來回搖擺。人們不禁要問:作為工業文明的象征,我國的電力發展難道不能走出這個怪圈? 2004年年底,三廣直流工程驗收途中。 急駛的中巴車里,熱烈的交談讓人們忘記了旅途勞頓。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劉振亞向同車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領導提出了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建議:“電網薄弱是造成缺電的一個重要原因,要從根本上解決電網‘卡脖子’問題,我們國家應該開展特高壓電網的建設,這是解決煤電油運緊張的一個關鍵。” 建議當場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和副主任張國寶的贊同。在隨后召開的驗收總結會議上,馬凱強調特高壓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思路和辦法,并提出“在電力規劃中要研究和考慮”。 “特高壓”,這個醞釀已久的字眼第一次正式出現在決策者的視野。 根據歐姆定律,電力工業有兩個途徑提高輸送能力:降低電阻和提高電壓。前者實際運用的前景依然渺茫,于是,電壓的提高就成為電力工業不斷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國特高壓是指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800千伏的電壓等級,它將大大提升我國電網的輸送能力。 建設特高壓電網并非一次即興的提議,而是國家電網公司黨組在對我國能源格局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后,提出的審慎建議。 近幾年,我國出現的煤電油運緊張問題,究其根源,是能源配置方式、特別是電力發展方式不適應資源與生產力分布的不平衡格局引起的。其中,油的緊張是資源短缺問題引起的;煤電運的緊張,則是追求局部區域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引起的。電力發展方式問題的實質,是對電網功能定位認識不到位,電網長期投入不足,發展滯后,導致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能力不足。 一直從事電力工作的劉振亞敏銳地覺察到這樣的發展方式不符合我國國情,無法滿足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我國是一次能源和電力負荷分布極不均衡的國家。西部能源豐富,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煤炭資源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 然而,專家預測,202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比2000年增加3.25萬億千瓦時,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在中東部地區,這些地區大多缺少一次能源。隨著國家能源開發的西移和北移,以及東部老礦區資源逐步枯竭,能源產地與能源消費地區之間的能源輸送距離越來越遠、規模越來越大。西部能源基地與東部負荷中心距離在500~2000千米左右。 我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電力負荷快速增長。目前,500千伏電網已經開始出現輸送能力不足、輸電走廊緊缺等問題,現有超高壓輸電技術無法滿足未來電力增長的需要,必須加快電網發展和技術創新,通過更高電壓等級電網的建設帶動電力工業的結構優化、科學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陸延昌用幾組數字說明特高壓電網的優勢:一回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輸送功率接近500萬千瓦,約為500千伏線路的4~5倍;±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能力可達640萬千瓦,是±500千伏線路的兩倍多。同時,特高壓交流線路在輸送相同功率的情況下,可將最遠送電距離延長3倍,而損耗只有500千伏線路的25%~40%。輸送同樣的功率,采用1000千伏線路輸電與500千伏的線路相比,可節省60%的 土地資源。 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長唐元博士看來,未來電力發展的主線應該按照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大核電基地、特高壓電網的“三大一特”思路調整電力發展結構。建設特高壓電網可以促進煤電就地轉化和水電大規模開發,形成集中開發的優勢,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有效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分布極不均衡矛盾的關鍵。 當在全國范圍內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成為一種必然而迫切的選擇時,大容量、遠距離、低損耗輸電的特高壓電網,與這種需要緊緊契合。 2004年12月27日,在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擴大會議上,劉振亞系統闡述了發展特高壓電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緊迫性。 劉振亞認為,建設特高壓電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的根本保證,是提高電力工業整體效益和效率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我國能源的高效開發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培育和發展國家電力市場的重要條件,是電力工業自主創新的重大舉措,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建設特高壓電網的思路豁然明晰。 同日,國家電網公司成立特高壓電網工程領導小組。 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重點、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國家電網的思路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建設特高壓電網的發展思路進行了認真研究,并積極地予以支持。2005年2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開展百萬伏級交流、±80萬伏級直流輸電技術前期研究工作的通知》,特高壓工程前期研究進入實質性階段。在前期研究、技術論證、設備國產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多次召開會議,統一部署,積極推動。 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國家電監會、中機聯、中電聯等部門也對特高壓輸電工程十分重視,并在研究和論證的諸多環節給予支持和指導。 經濟學家把特高壓電網視為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破解中國能源棋局的一步“活棋”;東部發達省份把特高壓電網看作確保能源安全、保證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石;而西部省份則認為特高壓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推進器。 正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鼎立支持下,特高壓才由設想逐步變為現實,而對于國家電網公司來說,發展特高壓電網無疑是在“搬運”能源的同時,主動背負起艱巨的社會責任。 論證:一次科學精神的引領 讓專家們驚訝不已的是,會場上,擺在每個人面前的論證資料都厚達半米。充分的研究和嚴謹的求證成了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在中國是否有必要建設特高壓電網?”“特高壓電網的經濟性如何?”“特高壓電網的安全是否可以保證?”“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商業運行的特高壓電網,依靠我們自己的能力是否可行?”…… 每一次創新都是對傳統的突破,總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關注。建設三峽工程如此,建設青藏鐵路如此,建設特高壓電網也不例外。 盡管特高壓工程具有顯著的經濟技術優勢,然而,相關的論證歷程卻并非“坦途”。 沒有民主就沒有科學。談到各種不同聲音,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一臉釋然:“任何一個重大工程的上馬都會面對不同意見,爭論越激烈越顯出工程本身的重要性。我們把每一個不同意見都當作一個課題加以研究,說起來要感謝這些持有不同見解的專家,是他們的意見讓我們把工作做得更扎實。” 面對不同意見,國家電網公司初衷不改,目標堅定。經歷了陣痛和磨難,每一個建設者都深深知道,這是一場拼智慧、拼毅力的苦戰。他們沉下心來,耐住寂寞,埋頭苦干,用科學的論證打基礎、攻難關。 “科學論證,示范先行,自主創新,扎實推進”的十六字方針是發展特高壓電網的基本原則。 為了拿出讓人信服的結論,國家電網公司的論證工作更加認真細致。 本著重大問題必須科學民主決策的方針,國家電網公司首先建立了重大技術問題由專家院士顧問組審核把關的機制,并與國內外特高壓領域的機構和專家交流研討,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委托中國工程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權威機構就發展特高壓的關鍵問題進行咨詢論證。 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公司充分利用公司所屬的科研力量,中國電科院、武漢高壓研究院、南京自動化研究院、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和電力建設研究院等科研單位都成立了特高壓關鍵技術攻關小組,認真開展特高壓研究和論證工作。 很多時候,為了確保結果的可靠,一個課題的研究,經常由幾個單位同時展開,通過比對甄選最佳方案。 特高壓電網的各項環境指標受到廣泛關注,國家電網公司專門組織了電科院、武高所和環境研究方面的權威專家進行研究,公司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反復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通過采取設計技術措施,特高壓線路的電磁環境影響將控制在與500千伏輸電線路相同的水平。 試驗示范工程對驗證特高壓電網的各項特性至關重要,國家電網公司認真開展這一工程方案的制定和比對工作。經過反復斟酌,廣泛聽取意見,最終形成了晉東南—南陽—荊門的首選方案。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000多人直接參與和承擔了特高壓電網的研究咨詢工作。其中,院士30多人,教授及教授級高工300多人,高級工程師及博士800多人,工程師、在校研究生及其他人員超過1000人。黃毅誠、史大楨、趙希正等很多電力行業的老領導、老專家也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和支持著特高壓工作。 “如此的研究規模,如此的慎重與嚴謹,這在國內的研究領域是不多見的。”一位參與咨詢的工程院院士對此頗有感觸。 2005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的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討會在河北北戴河召開,持各種觀點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商討特高壓發展問題。 會場上,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論證資料厚達半米。這些研究匯總材料,對特高壓涉及的問題都作了深入細致的闡述,并提供了1986年以來我國關于特高壓的研究報告和數據資料。很多老專家感慨地說,“且不論特高壓本身,論證過程就體現了國家電網公司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所擁有的寬廣胸懷和科學精神。” 之后的兩次會議,對工程的認可和支持已成為絕大多數專家的共識。 曾參與前期論證的國家電網公司員工陳葛松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直到深夜,公司里經常是燈火通明,從公司領導到具體工作人員,都堅守在工作一線,實在熬不住就在辦公室里睡一會兒,就連夢里都是特高壓的論證題目。” 對此,劉振亞感慨地說:“實現電網技術升級是電網企業職責所在。面對壓力,放棄是一個輕松的決定。但是作為一個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任的企業,我們無法選擇輕松。” 隨著論證工作的不斷深入,對特高壓的科學論述也不斷形成:特高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術難題;特高壓具有良好的經濟性;特高壓符合我國國情;特高壓電網的安全問題可以控制…… 2005年11月,中國工程院組成了包括27位院士、7位專家的特高壓咨詢課題組。這個薈萃了我國能源與礦業、機械與運載、土木、水利與建筑及工程管理等領域的權威專家的“智囊團”,圍繞特高壓輸電技術及試驗示范工程建設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反復論證。 在縝密的論證之后,他們提交了《關于我國特高壓輸電研究和工程建設的咨詢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我國有必要加快特高壓輸電研究和工程應用的步伐,試驗示范工程方案符合要求,建議作為國產化的依托工程,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高技術產業計劃和重大裝備自主創新計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交的《我國能源輸送方式研究》報告,對特高壓輸電和輸煤的成本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輸電與輸煤并舉,當前優先發展輸電的建議。 2005年6月3日,特高壓輸變電試驗示范線路建設和輸變電設備國產化方案被列入這兩年的國家能源工作要點。2006年2月9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綱要(2006~2020)》中,要求重點研究開發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技術和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與裝備。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宏偉國家戰略目標中,國家電網公司關于特高壓電網的發展思路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實現了完美契合。 20個月的論證過程是艱苦和寂寞的,然而正是這種歷程,使得論證百煉成鋼,臻于完美。 2006年8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核準了晉東南經南陽至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批復》強調指出,盡快研發、實施特高壓輸電技術很有必要。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建設將成為我國電網發展和輸電技術的一次革命。 當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國家電網公司隨即召開黨組會。沒有過多地沉浸于興奮之中,冷靜的思考和務實的部署成為會議的主題。“自主創新發展特高壓,一定會面臨許多新考驗,我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談及此處,黨組成員們的表情十分平靜。 創新:攀登電網的“珠穆朗瑪峰” 面對特高壓這一世界電網的“珠穆朗瑪峰”,創新成為發展的主線,特高壓將引領我國電網科技和電工設備制造水平共同邁上世界的顛峰…… 2006年4月19日,北京,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成果展覽會現場。 前來參觀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聽到國家電網公司總工程師趙遵廉介紹正在研發的1000千伏特高壓技術時,頻頻點頭肯定:“我們這么大的國家,用電量很大,應該采用和研發先進的技術。” 面對特高壓這一世界電網的“珠穆朗瑪峰”,創新成為發展的主線,挑戰無時無處不在,而機遇也相伴而行。 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加快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重點的堅強國家電網,直接面對了國際電網科技的前沿問題,將為促進電力工業重大技術升級,搶占世界電網科技制高點提供重要平臺。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美國、意大利、日本、巴西、加拿大等國家先后開展了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的試驗研究或工程實踐。但后來因為政治和經濟原因停止試驗或降壓運行。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工程師吳玉生分析說,我國的系統條件和技術要求與前蘇聯和日本等國均有不同,因此,我國發展特高壓技術,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必須結合我國電網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自主創新之路。 正如一位長期從事電力科技研究的專家所說:“世界性的電網科技難題在中國,創新的動力也在中國。” 2005年4月26日,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原來計劃最大規模100人的專業技術研討會,報名人數就超過200人,最終參加會議的代表超過260人,國際同行對我國特高壓電網的熱情超乎人們的想像。 “這是一個很大的舞臺”,一位美國專家對我國同行的羨慕溢于言表。 武漢高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萬啟發終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在得知國家電網公司將開展特高壓電網建設的消息后,他難抑激動的心情。這位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關注特高壓研究的專家,卻因為特高壓一直缺乏應用前景,曾不得不面對研究人員不斷流失和研究成果無用武之地的困境。 同樣關注高電壓技術發展的清華大學教授關志成,一直盼望在世界上早日真正實現特高壓輸變電工程,“這是高電壓技術領域幾代人的愿望,我國的工程需求將對科學研究產生巨大的牽引力。” 面對諸多亟待解決的世界級難題和中國特高壓電網所獨有的問題,國家電網公司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加快科技資源整合的同時,不斷加強與高校以及其他科研單位的合作。國家電網公司的科研技術人員迎難而上,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從2004年年底特高壓輸電項目啟動以來,為了掌握其技術特性、明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國家電網公司組織實施了近百項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這些項目涵蓋換流技術、設備技術、試驗技術、運行技術、電磁環境、建設工期等多個方面。 外絕緣和絕緣配合問題是特高壓技術研究中的關鍵問題。為了搞清楚在高海拔地區特高壓電網的絕緣特性。萬啟發和他的團隊多次來到青海和西藏進行試驗。在空氣稀薄的雪域高原,爬幾級樓梯都會氣喘吁吁,何況是一系列復雜的試驗。在艱苦的環境里,他們鍥而不舍,忘我工作,在短期內完成了試驗,得到了寶貴的資料和數據。 2005年11月12日,劉振亞擔任主編的《特高壓電網》一書正式出版。《科技日報》發表評論指出,該書填補了特高壓技術研究領域專業論著的空白,標志著我國更高電壓等級技術理論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3月,國家電網公司編輯出版了《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研究成果專輯》。 2006年8月10日,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直流試驗基地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奠基。該工程建成后,將針對±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和運行技術開展試驗研究。其十二項設備指標或試驗性能將居世界領先地位。 參加奠基儀式的國家科技部副秘書長王志學指出,該基地的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對加快我國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緊隨其后,特高壓交流試驗基地也將于近期正式奠基。 正是這些有著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意義的成果,解決了發展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的關鍵問題,基本掌握了輸變電技術的特點和特高壓電網的基本特征。奠定了特高壓輸電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順利通過審查的基礎,為工程設計、主設備規范編制提供了技術依據。 一位曾參與特高壓技術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言語真摯:“我們感謝時代賦予的機遇,我們也必將創造一個新的時代。” 特高壓將引領我國電網科技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占領世界電網科技的制高點。同時,特高壓也將為我國電工設備制造行業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增強企業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眾多企業把特高壓看作是電工設備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 2006年6月,政府部門、電網企業和設備制造廠商共聚一堂,商討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研制工作。 中機聯在會上表示,發展特高壓輸變電技術,將帶動相關制造行業的發展,全面提升國內輸變電設備制造業的水平,使國內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技術更加成熟,實現我國交流輸變電設備制造技術升級,提高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發展特高壓,設備是關鍵。邀請國外研究機構介紹設備研發情況,組織國內外廠商共同研討、努力促成中外聯合開發……國家電網公司積極地創造條件,不遺余力地推進設備國產化進程。 目前,5英寸晶閘管在±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中已被廣泛采用,其額定電流只有3000安培。如果直接應用于±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其輸送功率只有480萬千瓦。為擴大輸送功率,國家電網公司自我加壓,決定在世界上首次自主開發并應用6英寸晶閘管,將額定電流增加到4000安培,使±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輸送功率提升到640萬千瓦。 在許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紀年看來,這項技術的研發有利于自主創新發展,不僅可以打破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還能夠大大增強我國在直流輸電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具有極強的創新意義。 位列國內輸變電二次設備制造第一方陣的許繼集團,將力爭在今年生產出一套基于6英寸晶閘管的換流閥組件樣品。 “沒有工業的創新,就沒有民族的發展,制造業要成為民族工業的基礎。我國發展特高壓電網,一定會加速電力系統裝備技術國產化的進程。”王紀年的話道出了我國電力設備制造企業的心聲。 跨越:站在發展的新起點 跨越“三省兩網”的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將成為未來特高壓電網恢宏藍圖的精彩起筆…… 我國首個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線路全長約653.8千米,包括三站兩線,起于山西省長治的1000千伏變電站,經河南省南陽開關站,止于湖北省荊門變電站,聯接華北、華中兩大電網,將于2008年建成投運。 中國電力顧問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于剛斷言:“這一工程將開啟國家電網全新的發展階段。” 在國家電網公司建運部主任喻新強眼中,這條試驗示范工程凝聚了太多期望:全面掌握1000千伏交流輸電系統的關鍵技術,全面實現自主規劃、科研、系統設計、工程設計、設備制造、施工調試和運行維護,建設安全可靠,自主創新、商業運行、世界一流的交流特高壓典范工程。 對這一工程進行論證的中國工程院專家組認為,工程建成后,通過嚴格試驗和運行考核,完全有條件轉入商業化運行,將成為我國能源輸送的一條重要通道,有利于實現華北和華中電網的水火調劑、優勢互補,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晉東南—荊門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建成投運后,計劃建設晉東南—陜北、晉東南—北京和荊門—武漢特高壓工程以及淮南—蕪湖—浙北—上海特高壓工程,“十一五”期間,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建設線路將達4200千米,變電容量3900萬千伏安。同時,為滿足“十二五”期間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外送需要,“十一五”期間還將相繼開工建設向家壩和溪洛渡水電站到華東和華中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 快捷、高效的電力“高速公路”將隨著特高壓電網的建設與發展,實現能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流動。 2010年前后,縱貫南北的百萬伏級輸電通道將把華北和華中緊密聯系起來。到2020年前后,國家電網特高壓骨干網架基本形成,國家電網跨區輸送能力將超過2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0%以上。屆時,從周邊國家向我國遠距離、大容量跨國輸電將成為可能。 在對特高壓的經濟性進行了深入分析以后,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們得出結論:到2020年,通過互為備用、水火互濟所獲取的聯網效益,可以有效降低備用容量,從而減少裝機容量約2000萬千瓦,節約電源建設投資約823億元;由于地區煤價差異,北電南送的火電容量可以達到5500萬千瓦,同各區域電網單獨運行相比,年燃煤成本約降低240億元;此外,建設特高壓電網,可以有效降低500千伏電網的短路電流,減少500千伏電網的改造成本。特高壓電網良好的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使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的決策者們對其建設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熱情,在特高壓電網的征地和線路走廊選擇等方面紛紛給予積極支持。 2006年,國家電網公司與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簽訂電網發展合作協議,幾乎在每一次會談中,各地政府都會主動了解特高壓電網的進展狀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省委書記俞正聲肯定地說:“建設特高壓電網的決策必將對我國能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減輕煤電運緊張狀況、保證電力供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湖北將大力支持國家電網公司的特高壓電網建設。”山西、河南等地政府也都表示希望特高壓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日發揮效益。 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天津和江西等地的領導都希望通過特高壓電網多向本地輸送電力,滿足經濟發展持續增長的需要。四川、陜西等地希望通過特高壓工程實現大規模電力外送,帶動水力、煤炭資源的集中開發和高效利用。 面對歷史的機遇,國家電網公司作出周密安排,一系列超前部署為將來特高壓電網的建設、設備制造和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電網發展方式的轉變與公司發展方式轉變之間有機互動,互相促進。 在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國家電網公司也將繼續充分發揮集團化運作的優勢,集中各方智慧,協調各方力量,堅持把安全可靠作為首要原則,全力以赴推進特高壓工程建設。 公司設立了包括質量目標、安全文明施工目標、環境目標在內的目標體系,將結合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特點,積極開展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建立規范高效的建設管理體系和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大力開展設計優化和設計創新,大力倡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大力推行先進可靠的適用技術,促進施工技術和施工工藝的革命性進步。嚴密組織、精心策劃、嚴格要求、科學管理,全面抓好建設實施工作,努力把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建設成為技術先進、 質量優良、管理規范、運行可靠的優質精品工程。 2006年8月,華中理工大學的博士畢業生田慶來到跨區電網運行的一線單位參加實踐鍛煉。作為首批特高壓運行的儲備人才之一,他對特高壓電網滿懷憧憬:“特高壓電網使我國的電網真正邁入了世界領先的行列,能成為我國第一批特高壓電網運行人員,我感到很自豪。我們將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創造出世界一流的運行水平。” 戰略為琴,創新為弦,電網發展,步伐鏗鏘…… 國家電網人正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點一滴、一絲一縷地打造著我國電網乃至整個電力工業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