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看KTV收費的政策掐架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00:58 中國經濟周刊
★文/張若漁 8月3日,文化部公布了“全國卡拉OK內容管理服務系統(tǒng)”項目有關內容。該項目負責人認為,系統(tǒng)所使用的精確計次、點播付費的自主版權交易將使著作權人的收益更加精確和明晰。不久,國家版權局表示,近日將公布卡拉OK經營行業(yè)版權使用收費標準。 “全國卡拉OK內容管理服務系統(tǒng)”無疑標志著文化部此前“統(tǒng)一KTV曲庫”政策的技術化和事實化。而其中所涉及的版權收費標準問題,也使得文化部和國家版權局形成了一種“政策掐架”的局面。在孰是孰非沒有權威定論,且二者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廣大消費者、著作權人和KTV經營者,只能大眼瞪小眼,無所適從。 在此,一個基礎性的問題必須被提及,這個問題在文化部“統(tǒng)一KTV曲庫”政策出臺之際已經引來非議,即文化部是不是有權力和資格插手版權事務?正像有識之士指出的,著作權本質上是一種私權,對著作權的行使和辦理,應該是私權對私權,而不能是公權對私權。換言之,著作權的交易應該嚴格限制于民事范疇,公權力一般不能直接進入,才能保證雙方法律地位的基本平等,才能盡可能避免一方對另一方的強制和剝奪。 這種回應無疑是有力的,也得到了很多民間人士和專業(yè)人士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涉及文化市場方面,文化部負有宏觀的監(jiān)管職能,但直接介入微觀操作,確實是不妥的。相比之下,國家版權局的收費行為更合乎理性,也更合乎國際慣例:由中國音樂著作權協(xié)會和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xié)會這兩個集體管理組織負責具體操作,而國家版權局只是宏觀指導。 事實上,通過集體管理組織來保護正版,是市場經濟語境下的必然之舉。它旨在通過民間的、市場的,而非官方的、行政的渠道來解決個人和商業(yè)組織的版權使用付費問題。目前看來,這最能體現(xiàn)版權事務本質,是著作權人和著作權使用者之間實現(xiàn)利益均衡的最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任何來自官方的行政命令,不管在細枝末節(jié)上多么完善,多么無懈可擊,我們認為都違反了版權交易的基本原則—私權對私權。 對文化部收費政策的質疑,當然還來自于“全國卡拉OK內容管理服務系統(tǒng)”的承辦單位—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勿庸置疑,“全國卡拉OK內容管理服務系統(tǒng)”一旦進入實質性運作,就很可能形成“娛樂壟斷”,統(tǒng)一的KTV曲庫將像當年的樣板戲一樣惟我獨尊,舍我其誰。到時候,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儼然就成了KTV市場的娛樂教父,君臨天下,莫敢不從,如果一旦因為監(jiān)管不力,漫天要價,KTV提供者和經營商能奈它何?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作為有著血緣關系的家長—文化部能不能揮淚斬馬謖?這都是問題。 有鑒于文化部在收費資質上的問題,兼及在具體運作中有瓜田李下的嫌疑,我們認為,文化部在KTV收費問題上,應有的立場是回避而不是直接介入。否則,踏破了權力邊界的行為,只能如伏爾泰所警示的:手持心中圣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fā)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