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涼茶保衛戰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17:45 南方周末
本報記者 萬靜 因為SARS,有170多年歷史涼茶行業突然變得利潤豐厚,也因此引來幾乎導致整個行業滅頂的官司。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最后絕招…… “我認為是我救了廣東涼茶。”劉殿林這樣總結他與涼茶之間的風波。 劉殿林,擁有10年從業經驗的北京職業打假人,7年前,他用100天,狂掃國內10個中心城市的假冒“資生堂”化妝品,獲賠達30余萬元,一戰成名。 2005年“3·15”期間,劉殿林瞄上了廣東的涼茶。他先在北京海淀等3個區的法院將“王老吉”告上法庭,理由是它違法添加中藥“夏枯草”;同年6月,他又將“黃振龍”、“平安堂”、“金葫蘆”等6家涼茶品牌告上廣東衛生監督所,理由是它們違法宣傳功效。 在這樣的攻勢下,廣東省以涼茶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手段,打了一場奇特的“涼茶保衛戰”。 喝涼茶,防SARS 涼茶并不是茶,而是中草藥熬出來的藥湯;涼茶也不一定涼,熱著喝效果更好。 1828年,廣東人王澤邦(小名阿吉)開始將自己的藥方在街上向民眾免費散發,經過多年嘗試確有效果之后,他開設了涼茶鋪,一方面出售制成的藥包,供人們買回家自己熬制,一方面也有煲好的在店鋪賣。這就是最早的涼茶品牌“王老吉”的由來。 除了在“文革”期間遭到沖擊外,涼茶業按照這個模式不溫不火地在我國嶺南地區發展了178年。 2003年,SARS暴發,意外地為涼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發展契機。“SARS是廣東涼茶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廣東省食品協會執行會長張俊修認為。 SARS肆虐期間,廣東一直受到全國的高度重視,包括廣東嘗試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以鄧鐵濤為首的廣東省老中醫為防治SARS獻藥方的新聞也在國內廣泛傳播。 在“吸煙防SARS”、“白醋防SARS”、“吃碘防SARS”、“喝綠豆湯防SARS”等不計其數的傳言中,“涼茶能防SARS”成為更廣泛被大家接受的說法。 “沒有證據證明這處方治好了多少SARS病人!钡嚴蠜霾璧目偙O張少平仍認為這種信任的產生有其基礎,“廣東是全國中醫基礎最好的省份。廣東省中醫院每天的門診量是全省最高的,甚至在全國,包括北京的協和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都比不上它。所以當‘非典’出來的時候,廣東人除了尋求西醫的幫助,也自然而然地尋求中醫的幫助! “SARS之后,廣東涼茶進入大的工業化生產!睆埧⌒拚f,工業化生產包裝的涼茶飲料順利地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開來。 目前,涼茶的銷售范圍已覆蓋全國及歐美、澳洲的20個國家,總銷售額突破50億元人民幣!拔椰F在可以斷言,明年下半年,最遲2008年上半年,涼茶可以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大陸的銷量!睆埧⌒拚f,為他的信心提供依據的是,商品包裝的涼茶銷量從無到有,2005年銷量已超過200萬噸,距離可口可樂的317萬噸并不太遙遠。 為了在這個產業中分杯羹,去年下半年,可口可樂買下廣東中山一家涼茶廠,并已將生產的涼茶在香港市場銷售。 沒有6億的市場,誰去告它? 作為一個產業,涼茶越來越熱,但作為一項傳統,涼茶卻遭遇著危機———在現代化機器生產發展的另一端,傳統手工煲制涼茶的方式漸漸消亡。 “雖然從消費者角度,在身邊看到涼茶鋪的機會比較多,但是從銷售額來講,涼茶鋪占的比例真的非常小。”王老吉的市場總監賀慶說,“按我的估算,50個億里面,所有的涼茶鋪加起來,不會超過1個億。” “涼茶一直以來都是以傳統的面目出現在老百姓的面前,大家留戀的、印象最深的應該都是涼茶鋪,但是事實上,這難道不已經是一種落后的,或者說,比較不能滿足現代人需要的形式嗎?”賀慶問道。 “涼茶傳統的瀕危性在于和我們目前的生活習慣不相吻合。其實并不是人們不喝涼茶了,而是這種方式會慢慢隨著現代的生活節奏而放棄。就像現在家里不愿做飯一樣,城鎮的都市化、生活節奏的加快,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一個取向。更多人可能就不選擇它(涼茶鋪)了。”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朱鋼博士說。 行業經濟的發展,不但威脅到傳統,也為自身帶來了危險。 “假使紅罐王老吉不是在北京有6個億的市場,不可能讓人家告上法庭。一個小門店,一天賺不了幾塊錢,誰去告它?說老實話,城管都不愿意管它。因為它形成一個非常大的產業,所以才引出這么多事!睆埧⌒拚f,他指的是劉殿林對涼茶行業的掃蕩。 劉殿林每年“3·15”都會選擇一個“打假”的專門項目,2005年他選擇了剛剛冒起的涼茶業。 在他一連串攻勢下,涼茶業顯得手足無措,劉殿林一告一個準,一路高奏凱歌。 劉殿林的法寶是逮住“藥食同源”問題窮追猛打。 目前,絕大部分涼茶申報的都是“食字號”。根據國家衛生部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被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只有87項,而常見涼茶經常使用的草藥超過200項。如果涼茶使用了不在名單中的草藥,譬如紅罐王老吉中使用的夏枯草,則非常容易成為被告。雖然北京的3家法院在王老吉一案中,均以劉殿林缺乏證據證明夏枯草有不良效果為由,駁回了起訴,但劉殿林緊接著使出的一招幾乎要了涼茶行業的命。 作為食品,如果對療效進行宣傳,根據相關廣告法規,涼茶企業必輸無疑。劉殿林去年6月份啟動的針對廣東6個涼茶品牌的訴訟,抓的就是這一條。 在劉殿林的攻勢下,廣東省衛生廳不得不通知各個涼茶鋪將標有“清熱解毒”等術語的牌子收起來。 “涼茶祖祖輩輩就是跟功效聯系在一起,沒有功效,就不叫涼茶了。”張少平說,他的意見代表了涼茶行業的共同憂慮。 張俊修說:“收了這些牌子,涼茶鋪還怎么經營?” 從商業廣告到遺產“術語” 就是在這個時候,廣東省食品協會想到了“申遺”。 “在涼茶生死存亡的時候,我們緊急啟動了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認定程序。”張俊修介紹說,廣東省文化廳和省食協共同成立了領導小組,組織文史、文物、食品、中醫藥、烹飪五類專家,對企業提供的資料進行審查,開始省食品文化遺產的認定。歷時3個月。 2005年8月,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食品協會共同向社會公布,認定涼茶為首批“廣東省食品飲食文化遺產”,同時認定廣州王老吉藥業等12家涼茶企業擁有的33個配方及其專用術語符合上述標準要求。 然后,廣東省又聯合香港和澳門,共同申請涼茶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茶的18個品牌54個秘方名列其中。 申報的過程中,食品協會主要強調兩條!拔覀冏隽艘患澜缟献罱^的事情,就是把它的全部都囊括了。就像細胞核是涼茶的秘方和術語,它不能沒有外面細胞,F在我們把它抽出來了,細胞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那自然它外面的載體就是文化遺產。涼茶,作為非物質的方面是秘方跟術語,它的物質載體是涼茶飲料。這個涼茶是左右逢源。我們絕就絕在這上面。”張俊修說。 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原來“清熱解毒”那些廣告,變成了“術語”,可以順理成章地進行宣傳了。 在申遺的過程中,從“廣告”到“術語”的轉變,被納入到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框架下——“涼茶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它的配方和術語。配方是濃縮以后就可以作為藥來治病,稀釋后就可以作為飲品來喝。它的術語就是指導人們去怎么喝。方子跟術語是配套的,兩者不可缺其一。這是涼茶能夠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最能體現它的價值的地方!睆埧⌒拚f。 這種做法的動機是“救命”,所以匆忙之下,很多涼茶品牌沒有被納入其中,引起了各界的大量非議。 “名單內的一些企業,規模其實很小,市場占有率跟我們沒法比,怎么可能他們是‘涼茶’而我不是?”平安堂的總經理黃若鵬質疑說。 “這次申請時間太倉促,包括香港、澳門,不少企業還沒有列入在內!睆埧⌒蕹姓J,符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定的,廣東也不止名錄中的企業。 “國家這次發布的名錄只是第一批的,之后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廣東省文化廳的辦公室主任楊樹這樣解釋。 但這場涼茶保衛戰只是將涼茶從必死的絕境拉回到一個模糊的空間。 中國政法大學的王涌教授認為,涼茶申遺成功后,是否受食品衛生法約束,得看將來出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具體內容。如果兩部法律有所沖突,他認為首先需要按照科學的標準去分析,看涼茶是否對人體有害,然后再由全國人大出面,對兩部法律進行解釋,看究竟以哪部法律為主。 回首這場撼及整個涼茶業的風波,王老吉的賀慶說:“社會上的一些人士,挑出了法律上的空白點,它反而推動了這個行業去加速這種標準的建設,也加強了法律法規的意識。” 而逮住涼茶打假的劉殿林則別有得意:“廣東省衛生廳下屬衛生監督所給我發了一封感謝信說:由于您對廣東涼茶的關注,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促成了廣東涼茶相關標準的制定和涼茶協會的成立。衷心感謝您對食品衛生與消費者健康的關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正式通過 ○巴黎,2003年10月17日 總則第2條:定義 在本公約中, 1.“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按上述第1段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a)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