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牛根生:蒙牛和伊利將長期并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6:39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記者 張子鵬 傅樺 發自北京 牛根生說自己是個典型的農民。或者,應該說是一個風趣的牧民。他的語言里,又充滿著哲學的影子。在他的企業,豎著許多這樣的牌子:“善待每一頭牛,因為他們都是母親”,“聽不到奉承的人是一種幸運,聽不到批評的人卻是一種危險”,“及時有效的信息勝過金錢”。 2006年8月,在“品牌中國”論壇上,牛根生說:“世界上不管什么事情,凡事只要把死想清楚了,就活得明白,品牌也是這樣。知道什么是死路一條也許就能殺出一條活路來。” “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只要你把它做透了,做成專家,你就能夠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2006年7月,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和清華大學EMBA學員說。 七年的時間,蒙牛取得了火箭般的發展速度,牛根生認為,除了做事和做市場以外,企業內部的生態平衡很重要。企業家對自己的利益不能看得太重,“什么是企業家?就是對自己狠的人”。 品牌造勢 “近20年,快馬加鞭,誕生了很多企業,但是也死掉了太多品牌。這些品牌‘先烈’有的比蒙牛個頭還大,品牌比蒙牛還響。”牛根生侃侃而談。所以,對辦企業的人來說,第一任務是怎么樣保證品牌不死。 假如給你1000萬元辦企業,你準備怎么花?90%的人會把90%的資金用于購買設備機器、原料,而用到品牌宣傳上的錢大概不會超過10%。 1999年,共籌集了1000多萬元的蒙牛集團拿出了三分之一的資金做品牌。同年四月份出產品,二三月份開始宣傳,六月份企業品牌形象就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屏幕上。 市場上的產品成千上萬,你最先注意的是哪個?牛根生說,當然是會說話的那個。廣告和新聞是產品的嘴巴,古往今來會說話的產品賣得快,啞巴產品走得慢。 牛根生說,古代的時候,企業走一步喊一嗓子,那是徒步行走的時代。而現代企業依靠電視網絡的傳播,大大縮短了傳播的時間。但是現在成千上萬的企業還在走,舍不得花錢做品牌。實際上百年之后,想一想一個企業還能剩下什么?廠房破了,機器舊了,真正能留下來的也就是品牌。 牛根生說,對無形資產的重視,也體現在品牌的命名中。“在創辦蒙牛前,我們花兩個月時間組織團隊起了很多名字,最后百里挑一選了蒙牛這個名字,這是一個會說話的名字。以致后來,上海人都把內蒙古來的牛奶叫蒙奶。” 牛根生說,實際上現在的他基本上不管企業的宣傳。在贊助第一屆“超女”的時候,蒙牛的銷售額近72億元,按照一般的宣傳費用不能超過7%來計算,已經在香港上市的蒙牛集團的廣告費用當年只要不超過5億元,香港聯交所就不會干涉蒙牛。如果超過這個數字,牛根生才會被詢問。 “‘超女’我們是撞上的,雖然投資了1000多萬元,但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贊助航天飛船上天就是骨子里的東西在起作用。”牛根生說,20世紀50年代末,在上學的時候他就特別敬佩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事實證明,贊助了航天飛船的蒙牛,當年也獲得了跳躍性式發展。 “在選擇贊助的時候,蒙牛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凡是跟國家有關系的最轟動的事情,不能少了蒙牛。” 在捐贈策略方面,蒙牛總是著眼于全國。“為什么?我是一個全國的品牌,不僅僅是區域品牌。”“非典”時期,蒙牛曾經給衛生部捐了1200萬元,有人問牛根生:為什么不直接捐給內蒙古呢,內蒙古也很需要這筆錢。 樸實的牛根生用直白的語言說:如果說捐給內蒙古,可能會有人告訴我,捐給內蒙古不如捐給呼和浩特市;捐給呼市也可能不如捐給所在的區;捐給區里?捐給本區只能本區知道,捐給全國,全國人民都知道,這不是做了好事情,還成了好廣告嗎? 牛根生進一步解釋說,美國可口可樂全世界不管哪個地方開奧運會,他們都去贊助,美國的可口可樂變成了世界可樂。而內蒙古只有2400萬人,牛奶的消費量再大,總量也還是一個比較小的數字。但是如果全國有3億人喝蒙牛的牛奶,情形就不一樣了。 兩支“國家隊”長期并存 未來是否會被同城兄弟伊利收購,或者并購伊利?牛根生說,雖然蒙牛增長速度較快,但是伊利的體量比蒙牛大,雙方未來的競爭仍將會激烈進行。 “蒙牛和伊利,這兩年都發展得比較快,如果在一個地區出現兩家比較大的企業,這樣的競爭態勢非常好,因為會造成你追我趕。如果哪天伊利并購了蒙牛,或者蒙牛并購了伊利,那很可能會讓兩家企業80%的管理人員都睡著了——如果兩家企業都盯著對方,為了競爭,晚上不可能睡得很好”。 牛根生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作為內蒙古、全國兩家乳業代表隊,就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伊利和蒙牛還將長期并存下去。 之前蒙牛發展速度驚人,之后是否還能保持持續的創業激情呢?牛根生坦言,這個問題是他一直在思考的。 他現在的答案是,公司員工擁有的股票,只是股票的市值。在蒙牛去年上市后,只允許持股者變現了10%,股票上市的時候是3.92港元,現在是9港元多,未來的股價有可能上升,也可能跌成幾毛港元甚至幾分港元。蒙牛的管理團隊目前持有蒙牛35%的股份,要想保持股票的良好價格,企業必須有良好的發展。所以牛根生認為,只要保持股票的退出周期能夠維持十年到十五年,蒙牛就能保持這么長時間的發展。 維護企業生態平衡 牛根生認為,當一個企業發展勢頭好的時候,是問題也不成問題;發展勢頭不好的時候,不是問題也成了問題。問題出在哪里?出在生態失衡上。有的問題來自于內部的股東陣營;有的是來自外部,銀行不貸款、媒體不友善等。 對一個失衡的企業來說,只要一個導火索被點燃,“蝴蝶效應”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蒙牛成立之初在53平方米的辦公室墻上掛著這樣一句話:股東注重回報,銀行重利益,合作伙伴圖賺錢,父老鄉親盼稅收。這個生態圈里方方面面的利益都要注意到,如果忽略了其中的某一個,就算這次占了便宜,下次肯定不到位。 在維護企業內部生態平衡方面,牛根生給蒙牛作了幾項規定:一是中高層領導的直系親屬不進管理層;二是經營人心:在蒙牛請吃飯、送禮物、拜年有嚴格規定。只能掙錢多的請掙錢少的,職位高的請職位低的,誰違規誰受處分。 如果問蒙牛生態平衡為什么維護得比較好?因為牛根生是對自己比對別人狠:在待遇上從不敢超過自己的副手,住房不如副手的闊,辦公室不如副手的大,股份也全捐出來了。 牛根生給企業家的建議是,你如果拿五分的力量跟別人較勁,別人會拿出十二分的力量跟你較勁。改變別人難,改變自己容易。 大家都在拼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與其說決勝終端,不如說決勝開端。如果你制造的是一顆有毛病的炮彈,在終端就是發射100次,還是啞彈。如果制造的是合格導彈,要打倒目標,一按開關就搞定了。 相關報道 離開伊利,是因為我認為中國乳業機會來了 1999年,牛根生從伊利集團副總經理的位子上離開了。“十幾年前,鄭俊懷是我的領導,那時他是廠長,我是刷瓶子的。鄭先生能把刷瓶子的小伙子培養成一個輔佐自己的人,是他的成功。1999年我倆意見不一致,不是因為個人恩怨,主要是對企業發展的認識有分歧——我認為中國乳業機會來了,可能的情況下會出現連著30%到40%的平均幅度的增長,這個時候發力,有可能最后我們增長得更穩健。但鄭俊懷的意思是咱們慢慢來吧,不要著急。” 牛根生認為整個產業的發展正在面臨巨大的機會。 離開了伊利,已經43歲的牛根生,去人才市場尋找過工作,也想過開家海鮮餐館,但是似乎都不怎么順利。 牛根生迷茫了很長一段時間,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看來我天生還是該養牛”。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對的——“我的父親做了30年的養牛、擠奶等工作,而我也干了20多年,加起來近60年的乳業經歷,在全世界的大型乳業企業老總中,幾乎沒有。” 牛根生與幾位好友,拿出了買房子、結婚、養老的錢,投入到正在發展的乳業中。前后近300位伊利的員工追隨老牛都加入了蒙牛。 牛根生認為,在蒙牛,重要的是你把你的專業做到極致,就是好員工。“擦地板擦到極致,就是專家,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同樣,如果做企業做到極致,也是專家,也很難有人能夠取代你。”(張子鵬傅樺) 牛根生檔案 ●1958年生,內蒙古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碩士,曾在北京大學深造 ●1978年,牛根生加入伊利股份,由職員做到副總裁 ●1999年,離開伊利創立蒙牛集團 ●2002年,蒙牛在全國乳制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2004年,赴港上市 ●2004年底,捐出全部個人股份設立“老牛專項基金” 聲音 去中央電視臺做廣告,沒有辦法,要想讓我們的產品走出內蒙古,離開主流媒體是不可能的 獅子跑不過羚羊會餓死,羚羊跑不過獅子就會成為美餐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