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棉花進口配額爭端背后:國產棉出路左右大局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1:56 第一財經日報
背后速讀 讓棉花收購企業頗為不滿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棉花之所以價低是因為美國政府給予當地棉花以巨額補貼。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棉花和國際棉花必然就不在同一競爭水平上 本報記者 楊茜 發自北京 7月4日,國家發改委召集利益各方舉行了“棉花會”,用以協調棉花配額的問題。事后來看,在這場持續了一整天的“棉花會”上,多方分歧嚴重。 有接近決策層的官員表示:“總之配額肯定是要增發的,否則真的出現棉花缺口、紡織工業受到影響,這個責任誰也擔待不起。” 配額之爭 入夏以后,增發棉花進口配額的各種傳聞就不曾消停過。 “當時市場上出現的增發傳聞有三個版本。”中國第一紡織網、市場分析師陳曉燕女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第一個版本說國家將增發30萬噸配額,另一版本為100萬噸,傳聞最大的則達到了170萬噸。 一種與之相應的說法是,當時市場上流通的1%稅率的關稅內配額已經漲到了1500元/噸,連5%稅率的關稅外配額也漲到1000元/噸左右。 增加配額的說法,當即招來棉花企業的反對。中國棉花協會在其網站上表示,目前國內棉花資源已經能夠滿足供應,無須再增發配額。 但7月24日,國內某大型紡織企業集團外經貿業務處趙處長向記者陳述了紡織企業呼喚增發配額的理由,“有每噸14000元的棉花我不買,我去買每噸14500元的棉花,這可能嗎?” 紡織企業要配額,棉花企業拒絕配額,中國第一紡織網分析師、“小馬在線”主持人小馬分析說:“剩余的棉花庫存將‘砸’在手里,即使銷售,也將面臨巨額虧損。” “棉農利益”引起關注 紡織行業與棉花經營企業的這次配額之爭,最初可回溯到今年5月。 當時,國際棉價每噸要比國內棉花便宜1500到2000元。但隨著國內紡織企業發出增發棉花進口配額的聲音后,棉花企業表示,一旦增發棉花進口配額,將損害棉農利益。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損害棉農利益”的說法經由媒體報道后,很快引起了高層關注,7月,由國家發改委撰寫的當前棉花形勢分析報告上交到國務院。 “增發配額,國內的棉花必將受到一定影響;反之不增發,不僅棉花缺口無法解決,而且國內紡織行業的競爭力(國內棉價均高于國際價格)必將削弱。”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分析了其中的難處。 但增發棉花進口配額,國際上低價的棉花必將沖擊國內棉花產業。自此,保護國內棉花產業與保持國內紡織行業競爭力成為配額增發問題上的一對矛盾。 事實上,今年年初國家已經先后兩次發放了棉花進口配額239.4萬噸。其中一次是關稅內配額89.4萬噸,一次是150萬噸關稅外配額(也即滑轉稅)。從海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來看,上述配額發放之后,國內棉紡企業開始大量進口棉花。直到今天,仍然有聲音認為,上述兩次配額的發放,影響了國內棉花的銷售。 協調會一開再開 從2001年開始,隨著國內紡織工業生產規模擴大、出口劇增,棉花“缺口”問題越發凸顯。 按照入世的承諾和當初政策設想,國家對棉花進口實行配額管理,每年定期發放一定數額的棉花進口配額以緩解缺口,此舉短期是為了保護國內棉花企業發展壯大、避免國際低價棉沖擊;長遠來看則是為了保護國內紡織行業的安全生產。 但從后期的發展來看,這一舉措在棉花企業和紡織企業之間積累了矛盾。為調解這對矛盾,相關的協調會也一開再開。 頗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發改委7月3日在京召開的“新疆棉銷售專題會議”。這次會議為期三天,紡織業和棉花經營企業對是否發放進口配額意見分歧很大,地方發改委意見也不一致。 7月10日,在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棉花企業、棉紡織企業峰會暨市場銜接會上,國家發改委稱,“目前配額還不會發放”,不僅如此,國家發改委還鼓勵“紡織企業要多買國棉,尤其是新疆棉”。 “其實目前國內仍有大量存貨的就剩下新疆。”有知情人士透露。據《棉花導刊》報道,截止到6月份,新疆棉仍有92萬噸沒有銷售,其中有60萬噸仍未出疆。 華中棉花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馬健也證實了上述說法。他還分析了新疆棉銷售不暢的一些原因。“新疆棉銷售由于前期收購從農發行貸款,所以其后銷售也要受其監控,必須是先付款才能提貨;從結算來看,新疆棉是按公訂重量結算,例如10噸毛重,還要加上國家規定許可的每噸棉花可含8.5%水分、2.5%雜質,最后下來10噸的棉花得付11噸左右的錢,而國外是直接用毛重扣除皮重后的數量結算;此外,交通運輸不暢等原因也制約著新疆棉的銷售。 “買一送一”的無奈 但國家發改委鼓勵購買新疆棉的號召在市場反應并不積極。 多位市場人士均表示,新疆棉存在諸如“付完錢如果棉花漲價了休想提出貨來;反之降價了卻仍然按原價賣給你”。時下,大家都在等待著進口配額發放后能買進更便宜的棉花。 但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只要新疆棉問題不解決,增發配額顯然也難以提上日程。 一個現實是,由于含糖量較高,新疆棉進入夏天后需求不高。此外,夏季生產淡季的現實也使得紡織企業減少了棉花需求。自此,棉花配額增發似乎陷入了僵局。 “一些紡織企業(用棉)是用一點買一點,手里沒有庫存。”馬健表示,這樣一來談判拖得越久,對這些紡織企業就越發不利。而期貨市場上的棉花價格也開始隨之搖擺。 中國第一紡織網“小馬在線”指出,“當前棉花進口配額是否發放,其本質屬于紡織企業、存棉企業、發改委政策部門、農業部和棉農等利益群體的一場智慧的較量,如何在不導致各方利益受損的前提下,增發進口棉配額,無疑是一種考驗……” 事后來看,這一評論無疑體現出了相當的先見性。7月下旬,市場上傳出了“買一送一”的消息,即凡購買一噸新疆棉花者,國家相應發放一噸棉花的進口配額。 發改委已經向國務院提出了增加棉花進口配額的請示,其中包括購買一噸國棉獎勵一噸配額的制度,但目前還在等待國務院的最終批復。 新疆棉滯銷成因 上述消息刺激了紡織企業的觀望心理。 消息傳出后,紡織企業開始等待“買一送一”具體操作方案出臺。 “如果棉花配額不增發,國內棉價又遠遠高于國際價格的話,導致的另一個局面就是國外的低價棉紗很快就會進入中國。”有國家發改委官員不無擔憂地告訴記者,一旦國內紡織企業受到沖擊,接下來棉花企業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就當前現實來看,新疆棉的出路問題已經成為左右進口配額能否增發的關鍵。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疆棉滯銷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滯后、決策不當造成的。陳曉燕表示,從往年的情況來看,棉花在春節、“五一”時上漲已經成為慣例。但今年春節之后,國內棉花除了在節后有了一個短時間的上揚外,其余大部分時間處于震蕩下行態勢。 國內最大的紡織企業——山東魏橋紡織企業集團在今年2月27日以后的短短一周之內,連續三次下調棉花采購價,累計下調幅度達到500元/噸。 一些及時出手的棉花企業賺了一筆,未及出手的企業不得不面對棉價下跌、虧損的事實。但馬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差價還不是造成棉花企業虧損的最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棉花每存放一個月,每噸就會增加100元的庫存成本,時間存放得越久,虧損就越大”。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新疆棉之所以虧損滯銷是因為“價高時舍不得買,價低時又不甘心拋”。 取消配額設想 有知情人士表示,因決策不當遭遇虧損的棉花企業也伸手向國家要政策。 因為這些企業收購棉花都是從國家農業發展銀行貸的款,一旦銷售成問題,最終必然導致銀行壞賬。據業內人士透露,2001年時國家曾對以前的賬進行劃分,即2001年以前的壞賬由國家來承擔,此后產生的壞賬就由企業自行承擔。 但多年后來看,這種賬目上的劃分并沒有徹底劃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上述人士看來,反對增發配額者大都是以非市場的眼光來看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企業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場主體。 一個消息是,在7月4日舉行的那次棉花協調會上,國家發改委針對當前的棉花進口配額問題講了四點意見。首先,棉花企業要盡快賣,紡織企業要盡快買,以減緩資金壓力和生產缺口壓力;其次,要從整個產業鏈條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僅看到其中的某個環節,因為一旦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其他環節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棉花價格不要只盯著國內,更要看到國際價格;最后,棉花調控要用市場的手段來解決,而不是行政手段。 “從長遠來看,取消配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上述人士表示,取消配額就是取消了非貿易手段,接下來就會相應要求降低關稅稅率,“當關稅降到最低直至取消就達到了真正的自由貿易”。還需提及的是,作為配額管理制度的一個衍生產品,倒賣配額已成為業內的一個公開秘密。 但現實的情況是,取消配額的呼聲絕非一日,但問題在于配額取消后如何保護棉農利益。 斷了“逼宮”念頭 事實上,讓棉花收購企業頗為不滿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棉花之所以價低是因為美國政府給予當地棉花以巨額補貼。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棉花和國際棉花必然就不在同一競爭水平上。 “但我們要保護的是棉農的利益,而不是某些企業的利益。”上述人士如是表示。據他透露,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考慮對現有的糧食補貼制度進行改革,而這對于棉花等農產品補貼制度無疑也是頗有借鑒價值的。 這一改革思路是,國家制定出一個糧食標準收購價,如果市場價格(新糧出來后前三個月的平均銷售價格)低于標準價,則國家以每個省的商品糧數量予以相應的補貼。指標先到省然后再由省分配里縣。具體到縣里后,縣政府就按農戶前幾年的產量核算出生產的商品糧(扣除自用部分),然后按差價進行補貼。與此同時,核算出來的補貼數量還要在村里進行公示,村民均無異議后才予以發放。 “不管棉花價格怎么變動,農民收入都可以得到保障,同時也省掉了許多中間環節。”在上述人士看來,這種思路另一重大突破還在于,能夠讓棉花價格真正發揮出配置資源的作用,激發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意識,并斷絕了一些企業動不動就向國家要政策的念頭。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