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能源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時,一個重要的方面不應被忽略,即機電產品的能源消耗。當談到降低能源消耗時,人們想到更多的是電力、冶金、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行業,是關閉那些高耗能企業。但記者7月24日采訪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副理事長武鐵舟時得知,我國目前在用的21大類機電產品能耗,占我國全部能耗的70%。如發電設備所消耗的燃煤為每千瓦時374克,至少比國外多50克,等于一年多燒1億噸煤。
由于機電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自身能耗量并不大,機械工業“大行業”的能耗也就占全國的2%左右,因此機電產品的能耗問題尚未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武鐵舟向記者表達了他的觀點:節約能源,應從開發節能機電產品入手。
六類產品節能空間廣闊
武鐵舟曾經擔任原機械部生產司副司長,后又在中國機械工業節能節材技術協會任理事長。他向記者介紹說,真正消耗能源較多的機電產品實際上主要集中于幾大類。
發電設備。電力生產所消耗的煤炭占全國煤炭產量的40%。因此,降低發電設備的燃煤消耗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要降低能耗,就得提高技術,研制大容量、高參數、低排放的發電設備。
工業鍋爐。據2000年的統計數字,全國擁有工業鍋爐53萬臺,122萬蒸噸(1臺鍋爐每小時發出蒸汽的重量為一蒸噸)。如果按1年凈增2萬臺、1臺2.5蒸噸來計算,那么目前全國的工業鍋爐保有量應為60萬臺左右,150萬~160萬蒸噸。年消耗標準煤3.5億~4億噸,占整個工業用煤量的三分之一。當前我國使用的工業鍋爐實際熱效率為65%,與國外80%~85%的熱效率相比,我國工業鍋爐一年多耗煤7000萬噸,換句話說,一年我國有7000萬噸的節煤潛力。即使將熱效率提高5%,一年也可節約煤炭2500萬噸。
電動機。2004年,全國擁有量為4.2億千瓦,如果按每年工作3000小時算,耗電1.2萬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50%。在國家《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里,這一比例甚至高達70%。
風機、水泵、壓縮機。電機當中,風機、水泵、壓縮機的用電量占全國電機用電量的70%。因此節能潛力很大。與國外相比,風機的節電潛力為20%~60%,水泵為40%,壓縮機為20%。在國家中長期規劃里,已經對這些產品的參數進行了規定。
另外,現在已經出現了變頻設備。如果在風機、水泵、壓縮機上加裝變頻設備,又可節電20%~60%。
變壓器。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空載損耗過大。國外已經在開發可節電70%~80%的非晶態變壓器,相關企業可予以關注。
汽車、內燃機。現在我國汽車保有量為3000萬輛。曾有專家估計,2010年將增加至6000萬輛,2020年將達1.5億輛。目前汽車油耗占整個用油量的比重還不大,但是如果保有量到1.5億輛時,汽車用油就會占整個用油量的30%~40%。內燃機的年產量目前近4億千瓦,油耗比國外高10%,如果能降2個百分點,即可節約200萬噸柴油。
節能主要靠先進技術
武鐵舟說,提高能源效率,機械產品大有文章可做。以機械工業所生產的用能產品的用煤、用油、用電量之大,國家要節約能源,就得從開發節能機電產品入手。
武鐵舟表示,節約一般有兩個渠道,一是加強管理,一是采用先進設備。計劃經濟時,兩者一般是三七開,管理成效占七分,其他成效占三分。現在是倒三七,技術成效占70%,管理不到30%。
記者了解到,全國性的節能工作已經啟動。除《能源法》、《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現在國家又啟動了10大節能工程。這10大工程5年內要節約2.5億噸標準煤。其中,工業鍋爐節約2500萬噸,電動機節約4000萬噸。
"但是關鍵是如何實施。"武鐵舟說,節能方面以前機械工業做了兩件事:一是發布淘汰能耗高、落后的機電產品,共17批610項;一是推廣節能產品,共18批1065項。現在這些工作如何接續值得認真對待。
宏觀管理應抓好四件事
我國機械產品能耗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設備陳舊、老化,因此必須用新的、技術先進的設備替代陳舊設備。武鐵舟認為,機電產品的節能工作應抓好四項工作。一是繼續淘汰高能耗、落后的機電設備。要強制更新,強制更換。而且要限定時間,采取果斷措施。
二是繼續推廣或推薦節能機電產品。如果說政府不應過多干預企業行為,那么也可以推薦。但是誰來推薦?
節能指標是相對的。今天這個產品是節能的,過幾年可能就是不節能的了。發電設備從亞臨界到超臨界,再到超超臨界,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節能指標是動態的,技術指標也是動態的。因此,管理也應是動態的。
三是標準工作。現在能效標準不統一。這個企業搞了一個產品,與自己比,是節能產品;那個企業搞了一個產品,也說是節能的。機械工業原來有標準,但是產品的能效指標沒有。應該在原來標準的基礎上,增加有關能源的使用標準、能效標準,達不到標準,不能出廠。
四是認證工作。現在國家有一個中國節能產品認證中心。按照《能源法》等有關規定,對于特殊部門、特殊地區,以及比較重要的行業和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成立行業分中心和地區分中心。鑒于機電產品節能的重要性,應該成立節能機械產品認證分中心,以填補認證工作的空白。(摘編自《中國工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