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基層員工稱鐵老大是鐵公雞 鐵路改革越改錢越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04:1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周揚 浙江金華、義烏報道 新的列車時刻表掛在油漆斑駁的墻面上,售票員曾永仙看也不看一眼。她面無表情地收錢、出票——25年了,每一趟列車她都熟記于心。 這是義烏舊火車站的車票代售點——退休之后,52歲的曾永仙仍舊在這里賣票。 并不便宜的票價和她的收入不成正比——2005年的最后一天,曾永仙退休前的最后一張工資條上,寫著“實發工資627.97元。”近十年來,這個數字始終在500-650之間徘徊,加上獎金,她的收入不到1500元。 曾永仙說:“鐵老大其實是鐵公雞。”她說,自己一家五口、祖孫三代都在鐵路一線工作,但收入和電力、電信這些同為壟斷的行業相比,有太大的差別。 這個鐵公雞是中國最后一個計劃經濟堡壘——仍需要周期性行政報批的剛性價格,仍沒有一個使企業收入、成本、利潤市場化、真實化的清算機制。過去的十年,政企合一的鐵路系統沒有像其他壟斷行業一樣獲得超額利潤。 “我不知道什么改革,不過我的基本工資十年沒漲過。”而這十年,是中國社會工資提升幅度和速度最快的十年。曾永仙也聽說,段長的基本工資只比自己多1000塊,但最終到手的總收入比她多六七倍。 “我們就是吃大鍋飯,只不過有的人還能弄到別的錢。”曾永仙很明白自己的處境。 幸福時光 1949年,在距浙江省金華市不遠的塘雅鎮上,曾的父親當上了鐵路工人。1979年,干了30年扳道工的父親終于退休,攥在手里的是54塊錢的月退休工資。曾永仙頂替父親退休的空缺,成為塘雅火車站的一名站務員。 曾一個月能拿25塊,這在當時是令人羨慕的收入。雖然塘雅鎮的小火車站只有4輛慢速客車和不多的貨車停靠,但到2001年小站職工增加到20多個——子承父業,員工只進不出,鐵路大軍人數在瘋狂膨脹。 20年過去,曾永仙的收入從25元變成1500元(包括獎金),一年18000元。1999年,她的葡萄大戶鄰居一年的收入也不過15000塊。相比身邊的好些親戚朋友,曾的收入更要多出一倍。 曾永仙的老姐妹艾春同樣很滿足。艾春1979年大學畢業后,做過鐵路分局管轄的中學老師,二級火車站的客運主任、工會主席。1990年的時候,艾春一個月的收入有700塊左右,這比當時她所有的同鄉都高。 不僅如此,艾春說,鐵路系統就是一個小社會——學校、醫院等樣樣齊全。艾春和大多數鐵路職工享受了優厚的福利待遇。曾永仙記得自己去金華鐵路醫院看病,只要給5分錢的掛號費,吃藥打針都不用自己掏錢。 這種驕傲一直維持到2000年——鐵路系統開始改革,曾永仙和艾春覺得,她們的幸福時光開始黯淡。 2003年開始,鐵道部進行全行業主輔業分離改革——醫院、學校都已經不再屬于鐵路王國。曾永仙說,現在她只能在義烏幾家指定的醫保定點醫院看病,藥費越來越貴。 好在女兒已經開始工作掙錢——在蘇州鐵路機械學校中專畢業以后,曾永仙的女兒進入鐵路杭州東站工作,雖是軟席值班員,比起同年齡的杭州姑娘,女兒仍是囊中羞澀。 2005年路段合并改革,原屬諸暨車務段的曾永仙成為金華車務段一名售票員。“原先的獎金有五六百,后來只有三百多了,年終獎也沒有。”艾春說,并入金華之后,多了外人吃油水,曾永仙的獎金跟著就少了。 到2005年底曾永仙退休時,她和她丈夫——義烏火車站的水電工——兩個人的收入加在一起不到2800元一個月。在小商品經濟極度發達的義烏市,這樣的家庭收入滑到了平均線以下。 大鍋飯之外 專家說,曾永仙和她的基層同事們,吃的是典型的政企不分大鍋飯——無論客運貨運,所有的錢都上交,18個路局最終收入由鐵道部核定。每個路局或站段,什么工種,崗位工資多少,全國是統一的。 但人們說,鐵路上工作的人,都會利用各種手段在工資之外弄錢。 “但我是個老實人。”曾永仙說,從義烏到昆明的臥鋪票一共只有4張——沒有人可以從窗口買到,他們都在站長和客運主任手里,要找關系才能買到。 而她的同事——包括那些穿制服的推手推車的,收入也需要上交列車所屬的客運段;那些不穿制服的手推車屬于非鐵路系統員工,他們跟列車長和車站有著事先的默契。 還有人收入更高。曾永仙在武漢鐵路局的朋友說, 2000年之前,一個列車長每月非工資收入就能過一萬——這需要通過多種手段,比如和列車上的煙販子達成協議。 不過,2000年以后鐵路管理改革,罰沒款、補票等開始按票編號上交;所有獎金都要用卡發放,以控制獎金支出——已經是年薪制的站段領導不愿意再冒險給職工增加福利。 即使是大鍋飯之外的尋租,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 這和車站所在區域有關。義烏是小商品城,貨運客運量都大,曾永仙說,客票貨票都賣得好——這意味著相應的尋租空間大。而在長三角之外的很多省份鐵路硬件差,客貨運都運力不足,尋租空間小了許多。 這得到了驗證——在鐵路職工聚集的海子鐵路網社區,一個自稱是蘭州鐵路局蘭新線運轉車長貼出的工資條上,一個月實發1903元。“窮地方的運轉車長雖說是個官,但干干凈凈,沒有任何外快,更別說下面的基層職工了”。 沒有“外水”,曾永仙們除了工資之外的唯一依靠就是獎金——來自鐵路部門過去二十多年的“多經”(鐵路多元經濟的簡稱)收入,而這個獎金,經過龐大的職工人數平均下來,到手的也不過幾百塊。 在金華,物業管理、運輸代理、站車服務、工程、房地產、供水等等——這些多經公司都掛“鐵路”兩個字。近兩年的政企分開改革讓眾多多經部門開始獨立出來,那些管理多經的主任們,也變身為經理——他們的收入讓曾永仙們羨慕不已。 還有更多的人在改革中得到了利益,拉大了和曾永仙們的收入差距。 2005年3月,鐵道部撤銷全國41個鐵路分局。在義烏貨運站裝卸公司工作的王朝陽(化名)對此頗為不滿。他所在的裝卸隊現在變成了杭特裝勞動服務公司的義烏營業部。調整之前,王朝陽管著一個裝卸車隊,一共36輛車,每輛收取500元每月的管理費——如此,他每月的收入至少能有2000多元。 “杭州分局撤銷,站段的管轄范圍變大,段長的權力和收入也越來越離譜。”王朝陽說,改革后,段長要求把車輛管理劃到某貨代有限公司——一個金華段自己成立的公司,車輛增加到53輛,每輛收800元一個月,金華段長、義烏站長都有提成。 王朝陽說,段長、站長的收入從沒有公開過,但他聽南昌的同行說,當地一個段長的崗位工資就能到2000元,加上獎金和其他外快,每個月不下8000——這些額外收入,主要是旗下各種多經公司的提成。 壟斷下的窘境 “上頭老是說要改革,怎么越改錢越少呢?” 這讓曾永仙無法理解。 曾永仙記得,義烏火車站在1996年客運總收入是7800萬,到2003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83億。和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對鐵路運能的急劇需要相吻合,車站收入不斷增加,但同時基層職工的工資并沒有相應增加。 已故的鐵路問題專家文力教授說,鐵道部每年的運營成本高達162億元,鐵路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于折舊、大修,同時還面臨著繁重的建設任務。而從1999年建立客運公司,到2003年撤銷,四年間一立一廢,鐵道部猶豫不決的改革反復,中間費用不可小覷。 但嚴格的政府控制和偏離市場的定價機制,沒有使鐵路系統像其他壟斷行業一樣獲得超額利潤——鐵道部1999年才扭虧盈利5000萬元,2000年與2001年的盈利都是5億元,利潤率只有3%,而資產利潤率更是僅有0.46%。 “鐵路現在的運能極度短缺,2020年之前要大規模投入,所以資金在這個階段很大一部分要投向建設領域。”在文力看來,鐵路行業的資金分配還沒到向職工收入傾斜的時候。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鐵路問題專家張承耀說,改革的確花了不少錢,但更大的問題是融資渠道不暢,每年的微利還是用于投資,這就苦了職工。 中國鐵道論壇自發組織的“鐵路職工2005年平均月收入調查”結果顯示,863個參與投票者中,有730人的收入在1500元以下,占到總數的84.6%,月收入3500元以上者只有22人,占總數的2.5%。而這個調查定義的“收入”包括——各月份工資單“應得工資”、當年各類獎金收入、未計入工資單的各項津貼、參加段承辦的工程收入以及其他隱形收入。 而張承耀口中的融資渠道不暢,則直接和鐵路系統政企不分的現狀相關。 專家說,雖然有資金清算中心等機構,但卻沒有一套完整的交易規則——各鐵路局的成本清算和收入分配更多是由鐵道部決定的,而不是由市場交易規則決定。這樣的財務清算機制使各個運輸企業不能直接獲得運輸收入,也無法真實反映它們的經營水平和實際收益。 這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文力說,實際上中國鐵路的內部企業,盈虧不由自己負責,可能最后因為財務交叉補貼,讓誰盈利就盈利,讓誰虧損就虧損,這是其他行業不可思議的。這樣的制度狀況也讓不少有興趣的民資和外資卻步——雖然到2007年鐵路所有客貨運服務將全部向外資開放,鐵路改革的壓力重重。 時下,受惠中國快速增長經濟的能源需要,每天運送煤炭的大秦鐵路已經發行新股。曾永仙說,聽說那兒的職工,很有錢。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