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圖新:第三大海外石油收購案收官在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4日 12:3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文 靜 重慶報道 一樁超過20億美元的海外油田爭奪戰將中信集團再次拉入公眾視野。
近日,繼中海油、中石油相繼退出競購,中信集團已和加拿大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NE)就大多數交易條款達成協議——收購其在哈薩克斯坦年產205萬噸的一處重油油田——這將是中國迄今為止第三大海外石油收購案。 三巨頭相爭 7月11日,記者致電中信集團。旗下子公司一負責人承認,中國方面參與競買的企業,目前只有中信集團在做。 記者查閱NE公司網站得知,該公司總部位于加拿大阿爾伯達省的卡爾加里,由印尼投資者所有。其主要資產是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塊重油油田Karazhanbas,1997年被NE購買,去年開始標售,估價約在20億美元左右,上個月曾收到數家公司出價。Karazhanbas油田去年日產原油達4.1萬桶,相當于年產205萬噸。 據光大證券研究中心表示,以國際通行的儲量價值6至8美元/桶計算,該油田價值已達24億-32億美元。但交易能否達成該數目,尚未確定。 早在今年3月,中信集團就開始向有關部門申請正式出價,當時,中石油和中海油也在等待國務院批準。那么,兩大石油巨頭為何退出? 同一天,中海油國際有限公司副總盛建波認為“無可奉告”;中石油集團宣傳部人士也未接受記者采訪。據中信集團知情人士稱,在哈薩克油田問題上,中方不會讓幾家國有企業來競爭抬高價格。另有人士稱,由于在出價問題上分歧較大,層層評估下來,中石油興趣大減,轉而專著于對PK公司的整合;而中海油也沒有對Karazhanbas項目繼續堅持。 那么,中信集團為何對該油田感興趣? “國內采油事宜進展不大,因為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牢牢把握了資源。”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研究中心岳來群說,對中信集團來說,目前進入上游領域勘探開采最賺錢。以NE公司為例,去年前10個月的稅后利潤為1.79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查詢中信集團旗下子公司公告發現,在中石油效力了近20年的原中石油國際公司總經理壽鉉成已跳槽至中信集團,任旗下子公司中信資源控股有限公司(1205,HK,下稱中信資源)副主席及執行董事,主要負責石油投資。知情人士稱,這次中信出手哈薩克斯坦油田,壽是操盤手之一。 知情人士說,如果油田交易達成,中信集團將利用中哈石油管道將哈薩克斯坦原油輸往中國。 能源戰略板塊 “母公司一旦競購哈薩克斯坦油田成功,不排除將該資產注入我們公司的可能。”7月11日,中信資源負責投資者關系的蔡文靜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中信資源由中信集團控股60.5%,在香港上市,是中信集團資源和能源板塊的海外平臺。 蔡文靜告訴記者,中信資源已成為向國內供應天然資源的綜合供應商,要不斷做大,成為行業翹楚。她說,公司將通過多項收購交易來實現此目標。 “目前,石油抓得緊一些。”蔡文靜說,除了母公司競購哈薩克斯坦油田,中信資源也在和幾個國外的油田談并購。 早在1997年,中信資源就和中石油簽約,擁有了距北京不遠的大港油田孔南區塊40%的股權。但據蔡稱,由于該項目太小,今年2月,中信資源將價值2739萬美元的40%股權,轉換為加拿大艾芬豪能源的股份及貸款,轉換后中信資源持股艾芬豪3.7%。艾芬豪能源為一間獨立國際油氣勘探及開發公司,核心業務位于美國及中國。“公司為了集中精力做大石油項目。”蔡文靜說。 除了石油,中信資源已成為全球最大錳產品制造商及供應商之一。記者獲悉,在澳大利亞,中信資源擁有PAS22.5%的股權,每年可分得約78000噸產量的原生鋁塊,PAS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效率最高的電解鋁廠之一。 而位于澳大利亞的Coppabella 和Moorvale煤礦,中信資源也參股其中,成為中國獨家銷售代理。中信資源還擁有Macarthur12.41%的股權,Macarthur被公認為亞洲、歐洲和巴西主要煉鋼廠的重要供應商。 作為中信集團的能源旗艦,中信資源網羅了一大批富有能源經驗的高管。除壽鉉成外,還有曾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華東地勘局任首席地質學家的蕭振民。 記者采訪得知,其實,中信資源最初并不是靠能源起家,而是從事膠合板生產和銷售。正是由于中信集團的能源戰略,才得以脫胎換骨。 中信轉型 號稱要締造金融控股帝國的中信集團為何轉身進軍能源行業? 作為中國最知名的公司之一,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經歷了23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重組后,組建成新的公司“中國中信集團”——成為一個以金融為主業,涉及諸多領域的國有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業務集中在金融業、實業和其他服務業三大領域。 截至2004年底,中信集團的總資產為7014.11億元,當年凈利潤為17.82億元。 中信集團堪稱中國金融控股領域第一個吃螃蟹者,原本希望通過整合旗下全部金融資產平臺,來實現金融控股目標。 “然而,雖然中信集團搭建的金融控股平臺——中信控股已擁有了中國目前門類最齊全的金融類公司組合,但由于法律監管等原因,中信控股在國內的混業實踐乏善可陳,推出的金融交叉產品很少。”研究人士李凌和孔鵬稱。 由于預見到中信控股在國內暫時還“無法作為”,中信集團開始在香港資本市場推行新的發展戰略,即采取多平臺平行發展模式。 一個平臺是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國金,0183.HK)。短短3年,中信國金總資產規模擴大了35%。 另一個平臺是增值服務旗艦中信21世紀(0241.HK)。中信集團通過買殼、注資等操作,在短短一年半時間里將一個市值只有4.9億港元的小公司,打造成為“形成完整的信息產業鏈的”市值約75億港元的中信21世紀。 還有一個平臺便是資源平臺——中信資源。近年已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投資開發了諸多重要的資源性項目。 中信資源原名“東南亞木業”(全稱東南亞木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在百慕達注冊,控股股東是Barlington Limited;2000年,東南業木業控股權轉讓給一家殼公司USI。中信集團溢價收購,為第二大股東;2002年,中信集團確定投資和發展天然資源,通過注入資產和轉讓股權,最終實現控股,東南亞木業更名為中信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