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農業循環經濟看著挺美 卻經受資金瓶頸煎熬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13:05 千龍新聞網

  莊稼、魚塘和禽畜,這三種不同產業類型下的產物,成了貴州銅仁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元素。依靠著這一模式,這里的農業實現了“自給自足”;同樣是這一模式,也讓這里的農戶們體會到了“賺錢”的快感。但如今正值收獲的季節,卻經受著資金瓶頸的困擾。

  鵝毛牽出的循環經濟鏈

  “魚塘旁邊睡白鵝”,在貴州銅仁的許多山村里,這已成了隨處可見的一景,在這景觀背后,正是一個周而復始的農業循環經濟鏈。在這個循環經濟鏈里,鵝的糞便一部分直接進入魚塘,成為魚食;另一部分被人工收集后加工成魚飼料和農肥,其中魚飼料仍可以供來養魚,而經加工過的農肥又可以用于種植鵝的飼料——青飼。

  記者在貴州銅仁地區還看到,這里的沼氣燈、沼氣灶、沼氣肥十分常見,而農戶用的沼氣,其主要來源就是包括鵝在內的禽畜糞便。

  很難想象,普通的鵝在這個循環經濟鏈里能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而這個循環經濟鏈產生之初,竟緣于對鵝毛的需求。

  袁慎明,貴州銅仁市川主科技助農有限公司董事長,貴州銅仁地區大鵝循環經濟鏈的締造者。8年前,他創辦了成都市鳴鴻羽絨制品有限公司。2003年,應貴州省銅仁市人民政府的招商,已經做

大羽絨羽毛生意的袁慎明來到銅仁,創辦了銅仁市川主科技助農有限公司。川主公司
農業產業化
經營的核心是通過四川白鵝的養殖推廣,帶動銅仁地區及周邊地區農民共同致富,最終完成種養殖業、羽絨加工、鵝肉深加工、飼料生產的產業鏈條。

  成就一番事業,勢必要經過困難和挫折的洗禮。川主公司進駐銅仁之后,立即著手四川白鵝的養殖推廣,而當地的農戶從來沒有養鵝的習慣,更談不上技術和經驗,所以2004年對該地區養鵝業來說,注定是要經歷陣痛和失敗的,農戶沒有形成科學養殖習慣,導致鵝苗成活率低下,虧損嚴重,極大地打擊了農戶的積極性。所幸在政府和川主公司的努力之下,養鵝戶逐步積累了養殖經驗和養殖技術。銅仁市養鵝業經過三年的發展,從無到有,現已初步形成產業規模,部分農戶已通過養鵝取得了較好的回報。2005年,該公司完成了83萬只商品鵝的養殖任務,基本達到了年初制定的目標,帶動了2000多戶養殖農戶,獲利上萬元的就有200多戶,2萬元以上的有21戶。為發展壯大養鵝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該公司憑借著“公司+協會+農戶+基地”的獨特運營模式,其主營業務已包括羽毛羽絨加工、商品鵝養殖、商品鵝宰殺及飼料加工銷售等全套產業。預計到今年年底,種鵝養殖戶發展到400戶,種鵝群1.5萬只,種鵝戶的養殖規模達到100至250只。一旦項目建成達產,將帶動8000至20000個養殖戶,年出欄商品鵝400萬羽、加工羽絨2200噸,產值達三億元以上。

  畜牧興農夢

  處于云貴高原的貴州,發達的畜牧業一直支撐著該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袁慎明的川主公司以其400萬只商品鵝的發展規模,被認為是貴州省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代表。

  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與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以貴州銅仁為例,為了將白鵝養殖產業做大作強,銅仁市委、市政府從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高度出發,專門成立了養鵝管理辦公室,與川主公司出臺了一系列的幫扶措施,實施公司促基地帶農戶的發展策略,與養鵝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牲畜糞便的處理問題。于是,當地政府根據地方農業特點,決定變廢為寶,在當地建起生態養殖小區,推行“畜—沼—糧”、“畜—沼—果”、“畜—沼—菜”等科學種養模式。生態養殖小區的推行,促進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良性循環,既提高了養殖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環境。而生態系統的良性互動循環和產業體系的良性互動循環,也實現了產業最大增值和農民增收。

  資金短缺痛

  農業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圓了貴州農戶的“發財夢”,而作為循環經濟鏈里重要一環的養殖業,卻時刻被資金短缺所困擾。

  “9月份就是鵝的回收期了,養殖戶們也企盼著這一年能有個好的收益,然而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收購資金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養鵝產業的發展。”川主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介紹,盡管公司已投入了三四千萬的資金,但隨著種鵝和商品鵝的規模養殖,服務和配套設施必須進一步加強,仍然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來保證整個產業鏈條的正常運轉。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川主公司以其發展規模和經營模式贏得了部分銀行的信任,農行銅仁地區分行及建行銅仁地區分行分別給予了不同額度的信貸支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也已經為川主公司注入800萬元信貸資金,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中小企業融資難,農業產業化的中小企業則要在融資難前面加上一個“更”字。據了解,九成以上的農業產業化企業長期以來受到流動資金短缺的困擾,企業難以做強做大。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研究院教授、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專家呂忠孝分析認為:“農業產業化企業幫助了農民脫貧、就業,帶動了地方加工業的發展,但銀行囿于評估能力低等因素不愿對這些企業放貸,阻礙了企業發展。企業除了可以考慮拓寬融資渠道外,還應該在提升企業規范化、規模化方面下功夫,擺脫作坊式、家庭式生產模式,以符合銀行放貸標準。”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