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東方周刊》記者孫軼瑋/敦煌報道
莫高窟的“旅游預約制”等管理理念,值得景區管理者們效仿和思考
6月28日上午9點,甘肅敦煌莫高窟景區售票處,飛天旅行社導游趙娟把一張“預約單”遞進窗口,工作人員把上面的預約編號輸入電腦,屏幕上立即出現一個表格,趙娟身后那
個23人的外籍旅游團客人的名單、性別和國別便顯示出來。
“這是我昨天去敦煌市內的莫高窟預約中心事先預約登記好的,我們很快就適應了預約游覽這種方式。”趙娟告訴《望東方周刊》記者。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旅游景點都希望盡可能多地吸引游客賺取門票收入的時候,敦煌莫高窟卻于今年4月1日起實行旅游“預約制”:未事先約定的旅游團隊及散客將不予安排游覽,要等候預約。
事實上,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是擺在世界文化遺產地管理者面前共同的課題,莫高窟旅游開放與文物保護的矛盾同樣十分突出,旅游預約制便是管理者采取的一種應對措施。
“現在可能有不少人對此有誤解,但我相信他們來過之后就會明白事實并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莫高窟接待中心主任李萍對《望東方周刊》記者說。
預約后游客不降反增
從售票處到莫高窟景區,大約還有10分鐘的路程,沿路的陵塔和綿延的戈壁灘在初升太陽的照耀下,微微泛起了一層溫婉的金光,來自日本的客人們忍不住拿出相機開始拍攝。
“施行預約制后,我們時常被安排在上午游覽,后來發現這個時段的自然光線最好,人也相對少一些。” 趙娟笑著說。
“事先通過信息錄入和預約來莫高窟參觀,不僅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使游客能夠更好更有效地參觀,最關鍵的是可以降低目前洞窟因為過度旅游開發受到的損害。”李萍說,“我們不會拒絕任何一位游客,即使沒有預約就來了,也會盡可能地安排,只是比起那些事先約定的游客,就需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時間了。”
事實上,目前莫高窟預約旅游制的現狀與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設想還是有相當一段距離。
“真正的預約式旅游應該像國外那樣具有遠程預約的功能,比如你在上海,出發之前就已經通過網絡和我們預約好了,也確認好了什么時候來人數相對較少,可以進行高質量的參觀。”李萍介紹說。
但即便如此,自今年4月1日起莫高窟正式頒布并實施預約制以來,居然獲得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與去年同期相比,莫高窟游客人數有增無減。事實證明合理安排游客參觀已經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些來過莫高窟的游客反映,現在的莫高窟不像以前那樣人山人海了,以為是‘預約制’控制了人流,外界也就有了某種誤解,其實我們只是把游客參觀的時間段錯開了。”講解員李璐說。
迫不得已的應對措施
曾在前年夏天來過莫高窟的美院學生羅盛海今年終于可以安安靜靜地選擇一個洞窟仔細地記錄完他所需要的一些壁畫資料了。
回憶起前年夏天在莫高窟四個多小時的參觀,小羅半開玩笑地用了“不堪回首”這四個字。
“那時候從遠處看洞口黑壓壓一片,上下三層密密麻麻都是人;你只能在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擠在人堆里慢慢地等、挪,從洞里出來一批人、再進一批人。當時我最擔心的是,腳下這些木制的樓梯和門廊會不會塌掉?”羅盛海說。
“最痛苦的是,好不容易能夠進洞參觀了,里面摩肩接踵,轉個身都困難。封閉的洞穴里又熱又悶,洞里的氣味得捏著鼻子才能呆下去。”羅盛海當時根本沒有心情觀賞壁畫或聽完講解員的講解,更別提做什么資料記錄了,這四個多小時對他來說差不多就是一場煎熬。
來自莫高窟的統計數據顯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莫高窟的游客數量呈高速增長的態勢:1984年突破了10萬人次;2004年游客人數突破43萬人次;2005年,游客人數則高達47萬人次。年均增速達到10%左右。
此外,游客人數還有很強的季節性和時段性。以2004年為例,全年參觀總人數為437521人次,七、八、九三個月達到了280844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數的65%左右。在旅游旺季的日均游客數在3000??5000人次之間,“五一”和“十一”黃金周期間,日均游客數甚至曾高達8000人。
莫高窟遺址群落雖然規模宏大,但大多數洞窟的空間十分狹小。據統計,在莫高窟有壁畫和彩塑的492個洞窟中,面積在100平米以上的大型洞窟僅18 個,10平米以下的洞窟達289個,其中面積在25平米以下的洞窟占了洞窟總數的83%以上,洞窟可承載的游客容量十分有限。
“預約制之前,這么多的游客往往集中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這四個小時的時段內,80多名講解員全部上陣也遠遠不夠,很多團隊只能在外面等著,場面非常混亂。”李萍主任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似乎有些后怕,“更重要的是,游客人數遠遠超出了洞窟的承載能力,對壁畫和雕塑的破壞相當嚴重。”
據其介紹,莫高窟內的壁畫和彩塑歷經千余年,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壁畫和彩塑已經存在不同種度的病害,如酥堿、起甲、空鼓等;好在長期以來洞窟內的小氣候環境相對恒定,也比較干燥,但近年來的旅游開發已嚴重破壞了洞內氣候環境的平衡。
敦煌研究院一項實驗監測數據表明,40個人進入洞窟參觀半小時,洞窟內二氧化碳將升高五倍,空氣相對濕度上升10%,空氣溫度升高4℃。二氧化碳長時間滯留窟內以及窟內相對濕度增加,空氣溫度上升,都會侵蝕壁畫,加速已有病害的發展。
“還有些游客不聽勸阻用手去觸摸壁畫或雕塑,甚至還在壁畫上刻字。近幾年來勸導和留心游客的不良行為已經牽涉了我們很大的精力。”年輕的講解員李璐談到這兒,臉上一副既生氣又心疼的表情。
“不是我危言聳聽,這樣下去的話,用不了多少年,莫高窟就完了。”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對《望東方周刊》記者說,“但我們又不可能把莫高窟關了,這會牽涉太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因此,我們迫不得已采取了‘預約制’這種應對措施。”
層層利益中的旅游開發
正如樊錦詩所說,莫高窟的一舉一動都牽涉了太多方面的利益關系。
莫高窟是甘肅省旅游業龍頭,甚至就是甘肅的形象,莫高窟的旅游開發帶動了地方經濟與社會事業的發展,在甘肅省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莫高窟所處的敦煌市位于甘肅省西北端,在1979年還是一個人口不足10萬的農業小縣。
1979年,敦煌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10年后,敦煌市財政收入突破1500萬元;2005年敦煌市GDP達到20.9億元,其中旅游收入達3.9億元,占GDP的18%,旅游業成為敦煌市的支柱產業。
當地人花三塊錢就可以買一碗的本地小吃“驢肉黃面”,卻可以讓游客們花上八元錢甚至更離譜的價格喜滋滋地消費,淳樸的農民也學會了運用市場經濟的觀念定制兩種價格區別對待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當然,從中受益匪淺的一定還有地方政府。
“所以,剛開始設想旅游預約制的時候,敦煌市政府很緊張,和我們進行了多次討論和研究,我們的態度非常堅決。”李萍主任說。
“一方面不可能停止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另一方面還要控制和降低旅游開發所帶來的人為破壞后果,莫高窟的現狀是中國目前大多數重點保護景點都面臨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旅游發展中心主任武邦濤教授在接受《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顯然,莫高窟的管理機構比較成熟,花費了很大心思;事實證明,實施預約制相對緩解了文物保護與開放的矛盾。所以說,不是沒辦法解決,而是目前中國大多數旅游開發者和管理者的水平十分低下。”
有效管理才會帶來長足發展
樊錦詩從來沒有否認旅游開發會為莫高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她十分認同國家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總體方向。
“莫高窟的旅游開放促進了敦煌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游客的迅猛增加,莫高窟的門票收入也逐年以較大幅度增長,改變了過去由于經費極其短缺,保護工作捉襟見肘的局面。目前研究院將全部門票收入都用于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也較大改善了保護管理的工作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樊錦詩說。
李萍主任也表示,“比起游客帶來的收入,我們更在意游客是否從莫高窟獲得了一次高質量的旅行。”
“搞旅游開發,肯定是要賺錢的,否則如何發展成一個產業?但賺錢是否就是惟一目的?目前旅游產業的發展常常陷在這個誤區里,對此,低素質的管理者要負起很大的責任。產業效應不僅僅指經濟效應,更重要的,還必須有高質量的社會效應。”武邦濤教授認為,“這些都必須通過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實現。”
李萍主任告訴《望東方周刊》記者,除了目前正在實施的旅游預約制,其實他們還想出了很多辦法盡可能地既讓更多的游客、尤其是中國人,能看到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同時也把對洞窟的人為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比如,通過開放特窟和增加一次可看洞窟的數量,鼓勵游客在每年的旅游淡季來莫高窟,以及對敦煌市民和周邊城市的中小學生、教師進行定期定時分批免費開放。因為,只有增強和激發文化遺產所在地的原住民對其的感情,才會產生長足的整體保護效應。”李萍說。
武邦濤教授則認為,莫高窟的“旅游預約制”等管理理念,值得很多只知道提高門票價格或翻版模仿成功景點的景區管理者們好好效仿和思考。
“提高門票價格限流確實也是一種辦法,但相比較而言,莫高窟目前的旅游預約制實際上更積極,更有人情味。”李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