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國內家紡市場急需產業升級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6日 14:26 贏周刊

  贏周刊·贏生活專刊記者□李村

  中國家用紡織品市場經過20多年從無到有的積累,走過了大組合與大高速的時代,品牌經濟應運而生,產品設計也開始進入了自主設計階段。通過近幾年來國內外的交流,中國家紡布藝逐步與國際家紡接軌。但我們仍不得不遺憾地發現,國內家紡企業在設計、品牌、文化等方面依然存在著簡單的“拿來”文化,真正有中國特色的內涵型家紡企業似乎并未誕
生。

  機械模仿如飲鴆止渴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伴隨著國內家紡市場的整個發展歷史,很多企業在發展中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與技術、市場的原始積累。但我們總能看到德國法蘭克福展覽會以及西班牙、

意大利以及韓國韓流的影子,國內廠家基本上停留在以仿為主的階段。這不能不說是國內家紡企業的集體恥辱。

  中國10多億的龐大人口,培養了一個潛力巨大的家紡市場。國家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經濟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別是住宅消費、旅游消費等的迅速增長,都帶動了家用紡織品消費的快速增長。但國內家紡企業在趕超世界紡織強國的道路上,似乎走上了一條機械模仿的不歸之路。多年來國內家紡業仿歐洲與韓國的多,原創性少、奉行的是“拿來主義”,模仿似乎成了國內家紡企業的一種潮流。廣東一家知名家紡企業的總裁就無奈地告訴《贏·生活》,現在法蘭克福很多商家并不歡迎中國企業。這無疑給中國家紡企業帶來了深深的傷害。

  機械地模仿損害了我們的自主設計能力,甚至扼殺了我國家紡設計界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變成了不倫不類的土洋結合品。急功近利式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賺取了利潤,占領了部分市場份額,但從長遠來看,我們的家紡設計有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設計語言,這是非常危險的。模仿永遠只能使我們生產二流產品,創造自己的設計語言,才有可能使我們生產出一流的家紡產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拋棄囫圇吞棗式的拿來主義,細細咀嚼中華民族傳統設計藝術的精髓,才能真正品嘗到中國家紡設計的獨特魅力,而這也是我國現代家紡設計藝術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品牌影響力無法恭維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內家紡品牌進入了大調整與大組合階段。珠三角與長三角在布藝發展中形成兩只并進的車輪,成就了一批有影響的骨干企業。“造勢”“造市”的口號推動著這個行業加快改造的步伐。

  但我國家紡行業仍面臨不少困難。主要是產品檔次較低,沒有真正有實力,有影響的知名品牌。與歐美同類產品相比,個別單位產品附加值僅其十分之一。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就要提高全行業品牌意識,爭創國內國際名牌。當然,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家紡產品設計與開發的研究,這是我國家紡業最薄弱環節,也是提升我國家紡產品檔次最需要解決的難題,同時也是家紡業進一步發展所遇到技術難題中最難在短時期內解決的課題。

  令人欣慰的是,一個成熟的產業集群正在形成之中。市場競爭與行業競爭兩條軌道在“品牌效益”旗幟下驅使廠商重新定位,找回自己本來面目。建立品牌形象,正逐漸成為家紡行業的共識。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走品牌之路是推進中國紡織產業升級的需要。據了解,我國紡織工業已形成了從原料到最終三大成品(服裝、家紡、產業用),棉、毛、麻、絲、化纖、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紡機等行業,以及教育、科研、設計等完整的紡織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具有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

  從價值鏈的角度看,品牌是產業價值鏈中最終端、最核心的東西。從一定意義上講,品牌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甚至超過技術的影響。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陳錦華表示,“沒有知名的品牌,單純靠低價競爭,我們成不了優秀企業,也不可能真正做強做大,而只能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家紡企業宜痛定思痛

  目前我國家紡行業產品結構不夠合理,在服裝、裝飾、產業三大類紡織品中所占比重較低,約20%多點。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三類紡織品的消費約各占1/3,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占40%左右,中國三大紡織品結構為68:22:10。這也表明我國家紡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本質上看,家紡企業仍屬于傳統行業。面對設計、品牌、文化等瓶頸,我們要以新的經營理念改造傳統產業。在專業化分工與整體配套的大家紡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重視產品設計與產品質量,用個性化、時尚化與多樣化來樹立產品風格、品牌風格。注重多種模式共存的產品定位與銷售方式,選擇不同的設計風格。

  當前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發展勢頭迅猛,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時機,拓展家紡設計思路,設計出既有時尚性又具中國特色的家用紡織品,同時打造強勢的國內家紡品牌,最終推動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更快向前發展。

  《贏周刊·贏生活》:與您共同見證3C數碼、家居行業成長

  《贏周刊·贏生活》隸屬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每周五出版,以家電、數碼、IT、家居報道為主的《贏周刊·贏生活》通過對這些領域系統化、品牌化的案例報道,已經初步形成了聚合、延伸的傳播效應,在業界受到廣泛關注。

  記者聯系電話:020-87302638 39715856

  傳真:020-39713309 E-mail:yingshenghuo@gmail.com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