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走出發展讓環保滯后的悖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2日 09:4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付煜 英國的環保人士葛瑞姆再次來到中國。等待紅燈時,他輕拍方向盤不無遺憾地說道:“在中國,類似開車和尾氣環保這樣的矛盾,一直讓他感到很痛苦。” 此前,葛瑞姆來過中國兩次,在他眼里,中國各處都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發展,不
第一次旅行,葛瑞姆就告誡他的中國朋友不要生吃西紅柿,因為他為農民直接向果實上噴灑農藥感到恐怖;第二次中原旅行,聽到了一個令他更恐怖的名詞:癌癥村。在他眼里,中國的環保危機迫在眉睫;在他的意識里,環保和發展一定應該是同步。 然而事實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工業發達之后的負作用直接導致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在人類污染環境的速度面前,環境自凈已經無能為力。另外,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讓環境破壞也帶上了國際化色彩,近年來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突出表現。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已經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我國就將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到1992年,中國政府批準成立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直面日益緊迫的環境保護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伙伴。 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環保合作交流中,發達國家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與中國進行了合作。不過,基于各國的認識差異也導致了投入力度的不同。數據顯示,2000年~2005年,與我國環保合作贈款項目金額最多的國家是德國,為2.1125億美元,其中相當大一部分用在了中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方面。在上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也曾贈款1000多萬加元,資助中國對三峽工程環保的論證。 殊途同歸,所有這些最終都將歸結在綠色發展的命題之下。 中國政府在奧運契機面前,環保工作的力度勢必會加大。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據此推論,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環保市場,認為環保既是使命,也是商機。 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滯后的環保,讓市場廣闊。污水處理、設備制造、生物工程、清潔能源開發、廢氣凈化、工業廢物利用處理等等方面都蘊藏巨大商機。 中國要迅速改善環境,走國際化環保交流的道路是必然的趨勢。而利用外部經驗技術改善環境更深層的意義,是不是在于改變我們的環保意識呢。 看著馬路對面的酒店,葛瑞姆聳聳肩說:“如果僅僅依賴技術,那么環保永遠是滯后的。我可不愿意開著歐Ⅳ的車,要繞2公里才能到現在的馬路對面。” 葛瑞姆的話有道理。目前,意大利方面正在北京進行一個集公交車調度管理、空氣質量監測和交通信號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智能化系統試點工程項目。也許推而廣之,不久之后,葛瑞姆的車,能開得沒有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