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1800億 廣東石化國際級擴張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1日 15:4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特約記者 天 文 廣州、惠州報道

  10多年前,惠州苦候南海石化的時候,因為多次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不少人失去信心,當年熱極一時的房地產也一下子陷入寒冬,數年也沒暖過來。沒想到的是,殼牌才建成投產,1200萬噸煉油項目又瓜熟蒂落,廣東又一個石化棋子重重地穩落大亞灣。這樣,大亞灣石化基地與此前已具規模的茂湛石化基地、廣州石化基地,形成了三駕馬車格局,拉
著廣東石化產業進入了新一輪產業升級和總量擴張。

  廣東石化產業是后來居上的。2000年開始,5年間,廣州2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湛江東興500萬噸煉油擴建工程、茂名8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廣石化1000萬噸煉油擴建工程紛紛上馬,加上今年大亞灣的南海石化正式投產、南海煉油項目開工建設,廣東沿海石化產業帶格局基本成型。

  不僅如此,“十一五”期間廣東省還計劃投資1800億元,進一步坐實產業結構向重工業的轉型。這包括重點新建、擴建5個煉油項目、5個乙烯項目,并在沿海地區集中布局建設5個石化基地。5個煉油項目分別是: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煉油擴建、中石化廣州分公司煉油改造、中石化湛江東興煉油改造、中海油新建惠州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規劃于“十一五”期間新建的2000萬噸/年煉油裝置。5個石化基地分別是:惠州大亞灣石化區、茂湛沿海重化產業帶(茂名石化區、湛江石化等)、廣州石化基地(包括廣石化擴建、南沙石化及儲運基地)、崖門口沿岸重化產業帶(珠海西區臨港石化基地、江門新會東區銀洲湖一帶)、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汕頭南區化工區、潮州饒平、揭陽惠來沿海等)。

  廣東“十一五”規劃顯示,到2010年,全省石化工業總產值將達到7300億元,年均增長20%,煉油能力達6500萬噸/年,構建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化工業體系,不但要成為全國領頭羊,而且在亞洲也要占重要地位。

  在這其中,大亞灣石化區,這枚重要的棋子,其目標被定位為打造成世界級石化基地。

  大亞灣“大石化”戰略拓展產業鏈

  在廣東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大亞灣的中選,并非是意外。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秘書長潘德潤在一次研討會上分析了大亞灣的四大優勢:一是巨大的石油和化工產品市場容量奠定了廣東作為石油和化工產品市場中心的地位;二是年產八十萬噸乙烯的中海殼牌石化項目使該石化區形成了油化結合、上下游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化石化園區;三是大亞灣海域寬、航道短、淤積少、風浪小,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避風港;四是大亞灣開發區屬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區十年來初步形成了港口、主干道路、鐵路、供水、供電、通訊等比較齊全的基礎設施網絡,同時人口密度低,淡水資源豐富,完全可以適應大工業發展的需要。

  去年底惠州煉油項目奠基時,中海油總經理助理鄭文波介紹說,惠州煉油項目與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緊密相關,已經被納入國家

能源中長期規劃。

  鄭稱,早在審批南海石化項目時,國家要求按“油化結合,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先上化工,適時啟動煉油項目建設,實現油化一體化生產、資源優化互供、公用工程合理配置,從而節省投資、增加效益、提高競爭力。即南海煉油的產品首先會隔墻供應給中海殼牌,其所需的乙烯裂解料全部由南海煉油廠提供。與此同時,中海殼牌又與惠菱化成隔墻銷售。

  此說有征。2005年5月,中海殼牌和惠菱化成有限公司簽署抽余油-1及抽余油-2購銷協議,這既是中海殼牌項目的第一份隔墻銷售協議,也是第一個落戶大亞灣的石化中下游項目。根據協議,中海殼牌公司將向惠菱化成提供抽余油-1(也稱丁二烯抽余C4)。惠菱化成公司從中提取異丁烯(C4成分)作為原料生產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并將剩余液體抽余油-2返銷給中海殼牌。這說明了石化項目建設的一般規律:煉化一體、盡可能大的延續中下游產業鏈。

  惠州市長黃業斌說,根據行業理論,上游石化項目對下游石化產業的帶動效應為1:50。即年銷售額為17億美元的南海石化項目對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可達850億美元,相當于6800億元人民幣。如果惠州能“吃”到其中的10%,就是680億元,20%是1300多億元,等于惠州目前一年的工業產值。

  目前,石化產業的“榕樹效應”在大亞灣已經顯現:已經動工的中下游項目投資總額16億元,其中三菱麗陽MMA項目已完成整個工程量的45.5%;最近準備動工的新項目有5個,投資額逾55億元;其他在談項目共11個,意向投資額超過80億元。

  而不遠處的深圳壩光,將建一個占地10平方公里的精細化工城,中外運則剛剛與中海殼牌簽訂儲運合同,世界集裝箱大王李嘉誠更是與惠州港第二次握手,上個月趕在中海殼牌舉行正式投產儀式的前一天,與惠州簽約合建惠州港,推進集裝箱項目。

  此外,大亞灣還有一個作為廣東LNG(液化天然氣)總體項目配套項目的惠州LNG電廠正建設中,總投資約85億元,規劃裝機容量210萬千瓦,首臺機組計劃最近就可投入運行。廣石化屬下的大亞灣華德石化項目,總投資約36億元,將建設120萬立方米儲油罐及相關配套的輸送、消防等設施,已完成一期工程2座10萬立方米原油罐及相應配套設施的建設。

  一直在全國排前列的惠州電子信息產業,也正好與石化產業相配套。2004年,惠州塑料制品產值占全市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68.6%,產量10.12萬噸。全市112家石化規模以上企業中,為電子信息產業提供線路板基板、外殼和包裝材料等塑料制品配件的企業,高達60家。但是,這些石化企業外源性經濟特征明顯,尤以港資和臺資為最。如果這些企業與大亞灣石化產業有效對接,成為中海殼牌的中下游項目,外源變內源,惠州石化產業鏈就真正是做足做長了。當然,最主要的是早就規劃好的數十個下游產品招商工作,這項工作還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但不管如何,惠州必將形成“洼地”效應,石化產業將以集群發展模式成為全省龍頭。

  中石油中石化廣東搶灘

  眼看著中海油在煉化項目上的發力,作為中國最大石油企業的中石油也不甘心。中石油對外稱,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1800多億元,全面推進煉油化工重點工程建設,形成具有世界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5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兩大芳烴生產基地、四大化肥生產基地和6個大型乙烯基地,并配套建成產銷相適應的銷售網絡系統。到2010年,中石油煉油能力將達到1.7億噸,新增產能4500萬噸以上,年均遞增5%;主要化工產品產量達到2000萬噸以上,新增產能1200萬噸。

  一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初中國石化總公司重組成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時,曾確定前者偏重上游,后者偏重中下游。故長期以來,中石油的煉油能力始終落后于中石化,煉油產能的不足一直是中石油集團管理層的一塊“心病”。從去年起,一場以煉油加工能力為核心的石化產業整合行動已在中石油內部迅速展開:大連石化、大慶石化、蘭州石化和獨山子石化將被擴能改造為千萬噸級煉油廠,實現煉油化工一體化,而其他二十幾家煉油企業則將逐漸向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而中石化則加強了在東南沿海的布局,去年7月,由

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國石化、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沙特阿美海外石油公司四方共同投資的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工程在泉州市正式開工興建。

  從廣東石化及福建石化的發展,加上原有的老牌石化基地:齊魯石化、燕山石化、上海石化、金陵石化、揚子石化,中國石化產業往需求最迫切的市場區域布局基本形成。

  據報道,繼去年底西南

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用后,由中石化投資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目前也進入了最后沖刺階段,即將于今年6月全線投入運轉。總耗資75億元的中國石化兩條石油管道以茂名為接點,將連接成一條長約3000公里的“藍色大動脈”。這條動脈貫通后,將大大改寫煉油廠在交通繁忙時期有油拉不出的被動局面。向西,茂名石化、湛江東興煉油的成品油已一路暢通無阻地輸送到廣東西部、廣西、貴陽、云南;向東,兩地成品油也將源源不斷地抵達珠三角腹地。

  中國石化鋪網泛珠三角,為發展廣東沿海新興石化產業帶創造了有利條件,帶來了新的機遇。以茂名石化為例,今年一季度,實現了高負荷運轉,加工原油352.5萬噸,超過了設計能力,同比增長8.4%,就得益于成品油管輸量達近六成,改變了以往主要依靠鐵路運輸,有油拉不出去的被動局面,釋放了生產能力。

  對中石化來說,這兩條管道加上其強大的零售網絡,將成為其稱霸成品油配送領域的重要砝碼。廣東是我國最大成品油消費市場,去年汽油、柴油、煤油三大類成品油的消費量達1800萬噸,占全國油品消費量的15%以上,而且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遞增。業內人士分析說,中石化輸油管道的建設除了大大增強中國石化在廣東、西南地區成品油市場的控制能力,其重要意義還在于提高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以先進的管道運輸降低成本,應對國外資本進入油品行業后帶來的危機。

  目前,殼牌、BP、埃克森美孚等國際大公司紛紛落戶廣東,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海油也將廣東作為其業務發展的戰略布局重點。在這一龍爭虎斗的競爭態勢下,中國石化搶抓機遇,啟動西南、珠三角兩大輸油管道建設,推出茂名乙烯改擴建項目,贏得了未來競爭的主動權。

  而投入巨大的中海油除了在大亞灣奠定廣東煉化基地之首后,還將一插到底,計劃進入銷售終端,建加油站。鄭文波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曾表態:中國海油以前都是做上游產品,現在首次進入下游,而且生產的正是市場需求很大的汽柴油,從營銷角度來看,無銷售就無產業,中海油一定會進入煉油產品的銷售終端,其中最先建的加油站可能出現在小珠三角。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