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嚴娟娟報道
在我國煤炭的資源整合大潮中,勢單力薄的中小煤企6月起開始積極展開“自救”行動,對全國重點產煤區域地縣市進行摸底調查,如今已初有成效。《中國產經新聞》記者6月29日從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拿到的一份有關山西省煤礦調查報告顯示,該省中小煤礦健康發展與煤炭資源整合情況有顯著改觀。6月以來,一直奔波轉戰于全國煤礦區域,忙于調研的中小
煤礦分會副會長馬德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就全國煤炭資源整合情況來看,已出現了整合不平衡等三大問題。
整合進行中
根據國務院安委辦確定的煤礦整頓關閉工作的時間表,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牽頭的全國重點產煤區域地縣市摸底調查活動在今年6月展開,恰好處于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核心部分,即分別以整頓關閉和煤炭資源整合為工作重點,并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確定的資源整合目標、范圍、原則和程序進行。目標是通過資源整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改變小煤礦過多、過亂、過散的狀況,進一步減少礦點數量。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拿到的這份有關山西省煤炭調研匯報材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該省60個主要產煤縣(市、區)上報的《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工作方案》,有懷仁等51個縣已經省領導組批準實施;有9個縣的《工作方案》正在評審修改中。目前已經批準《方案》的縣級政府正在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儲量核查、編制整合礦井初步設計和收繳資源價款或轉國有資本金的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各市上報的壓減礦井數為1406個。已批準的51個縣,由資源整合前的3107座礦3520個井整合為2280座礦2399個井,壓減礦井1121個,壓減率為31.8%,主要產煤縣消滅了9萬噸以下的礦井。
三大問題
中小煤礦分會副會長馬德軍從6月開始就奔走在全國各重要煤礦區的路上。剛剛回到北京的馬德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煤炭資源整合大戰進行到今天已出現了三大問題。
一是全國各地資源整合形勢不平衡。他說,一些資源大省像山西、河南、山東的整合情況較好,但南方一些省,如湖南、湖北、四川等就不夠理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煤炭資源不豐富,最大煤礦才年產20萬噸,而根據國家煤炭資源整合規定,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只有兩種命運,要么被大型煤炭企業整合,要么將在未來兩年內就地消失。顯然,這個規定在福建遭遇了尷尬,因而整合進程比較緩慢。馬德軍認為,一刀切的整合方式將會對當地特別是貧困縣的就業和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給環境和綠化也會帶來壓力。
二是煤炭生產企業反映最為強烈的就是證件管理問題,設置證件多,辦理證件就多,加之證件適用周期短,常常是一個證剛辦下來另一個證又需要開始辦理,許多礦長為辦理證照常年在外,無暇顧及安全生產現場管理,影響企業正常工作。再加上緊缺煤種市場并不飽和,導致一些小煤礦頂風偷偷生產,給監管帶來了麻煩。
素有“九龍治煤”之稱的煤炭行業因管理職責不清、職能交叉、效率低下而深為詬病。馬德軍認為,現在缺乏一個能替煤炭行業細致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部門。而這也是為何煤炭行業內問題復雜的原因之一。
他舉例說,職能交叉的另一個表現是煤炭生產企業同一問題的會議多、文件多,疲于應付,無所適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以山西為例,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山西省安全生產監督局、山西省煤炭工業局都在行使各自有法律依據的職能。有些鄉鎮煤礦每年收到的文件多達1000多份,其中上述3個機構的文件占了多數。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另外還在這份調查報告上關注到,一些地方適合建設大型煤礦的整裝煤田被分割小塊出讓,造成大礦小開、化整為零等不合理現象。如有的地方小煤礦,采礦許可證的井田范圍僅有0.13平方公里,只要打井采礦就要超越出界。有些地方甚至將大型煤炭企業后備區資源拍賣,出讓采礦權,嚴重影響大型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如山西焦煤集團公司重點規劃開發區內的離柳礦區三交三號煤田中的可采儲量10億噸,已被分塊劃出。稀缺煤種沒有依法得到有效保護,離柳、鄉寧、霍西等優質煉焦煤礦區,如今已是千瘡百孔,幾乎全部被小煤礦瓜分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