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訊重慶有電已有100年歷史,但截至今年3月底,重慶還有15.37萬戶、32萬多人沒有用上電,還暫時未能享受到電帶來的種種好處。
今年年內,重慶市投資19.1億元的“戶戶通電”工程,將實現讓所有重慶人都用上電的百年之夢,開啟光輝燦爛的嶄新生活。
5月23日清晨,從巫山縣城前往18公里外的龍井鄉綠水村,汽車不過用了20多分鐘。然而,從山腳爬到半山腰尚未通電的九社農民曹先華家門前,我們卻手足并用地用了近兩小時。
“這里要到今年10月才可能通電。”用手抹了一把臉上密布的汗珠,巫山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李勇指著旁邊一座山頂,對龍井鄉鄉長雷霄飛說:“電線會從那邊過來,沿途還需要你們給予大力支持喲。”
“哪里哪里,不要錢就能通電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龍井人都盼了好多年了,真是感謝你們呀。”雷霄飛拉著李勇的手使勁搖晃起來。
雷霄飛也許并不知道,2006年對重慶電力的特殊含義。
100年前,巴縣人劉沛膏在太平門仁和灣普安堂巷安裝了重慶第一臺100千瓦直流發電機,正式向附近商店提供照明用電,讓重慶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通電帶來的愉悅。
但100年后的今天,包括龍井鄉部分村民在內的32萬多重慶人仍然生活在沒電的日子里。沒電,成了實現縮小城鄉差距、城鄉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針的瓶頸。
改變現狀,刻不容緩。今年年內,重慶市“戶戶通電”工程將完成從啟動到完工的全過程。
終于點上電燈,羅樹蔭和孫子興奮不已。
沒電的日子
泥土墻破裂處透進一大片刺眼的陽光,曹先華坐在屋角的陰影中正暗自盤算——這個月煤油已燒了接近兩公斤了,有點超支,娃兒一回家就得快點叫他們做作業,不然到晚上又要點燈耗油了。
曹先華住在祖輩傳下來的一處泥土屋內,多年貧困生活的艱辛讓這位47歲的中年男人看上去有50多歲。重慶通電的輝煌歷史和關系大局的意義,對沒見過多少世面的曹先華來說并不重要。但就在這天,他知道自己一家很快就能用上電了,這個切實關乎自家的消息讓他有幾分激動。
我們的到來讓曹先華感到有一點慌亂,他一邊把我們領進堂屋,一邊搓了搓手,說:“家窮,沒啥東西可招待的。”
曹先華對“黑暗”頗多抱怨:長期用煤油燈,孩子的鼻子都被熏黑了;沒有電,沒法用抽水機,挑水得走兩個多小時到山下;渾身汗臭也懶得洗澡,即便到山下洗了再上山也等于沒洗;磨包谷面也要到山下,因為買了電磨也沒用……
說到年底即將到來的光明,曹先華興奮起來。他扳著指頭算起了賬:現在煤油每500克4塊多錢,一個月光油錢就要20多元。如果用電照明,孩子們就可以在電燈下做作業,一個月在5千瓦時左右,按每度電0.463元計算,只需2塊多錢,比用煤油燈節省得多。
除了種地,曹家幾乎沒有其他收入。全家的田土總共不到1畝,平時只能種點包谷和紅薯,賴以養家糊口。因為貧窮,老婆8年前就跑下山改了嫁,家里還有83歲臥床不起的老母親和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日子過得很緊,已經欠下了1萬多元的債務。
但曹先華并沒有喪失對生活的信心。“通電后就好了,節約下來的這點油錢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改善一下伙食;另一方面,爭取借點錢買個抽水機。”
告別曹先華,沿著崎嶇的山路繼續前行,數小時后,我們來到了60歲的黃載興夫婦家。“幾個孩子都外出打工,已經五六年沒音信了。”剛剛砍柴歸來的黃載興說,“現在在外面掙點錢也不容易。”
黃載興現在還種著2畝多地,由于還沒用上電,每年玉米、小麥收割后,都只有背下山磨成面粉。“真想早點通電,買個磨面機,就不用下山了。”
龍井鄉農民的生活還很貧困,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多元,處于巫山縣中下水平。雷霄飛說,尤其是一些住在山里還未通電的村落,發展生產更加困難,更談不上致富。
來自巫山供電公司的數據表明,巫山縣自2000年以來,雖通過大規模的農網改造,但戶通電率仍然只達到94%,至今尚有無電戶10774戶43169人,主要集中在篤坪、大廟、秀峰、官陽等片區,是我市擁有無電人口最多的縣。
“根據市里的統一部署,今年,巫山將投資1.4億元徹底解決縣里無電戶的用電問題。”李勇說。
好處不僅是照明
“點了幾十年的桐油燈,今天終于盼到了電燈,孫娃子做作業更方便了……”5月23日,當羅樹蔭看到電燈第一次在自家亮起來時,眼噙熱淚,一個勁地念叨通電的種種好處。
70多歲的巫山縣巫峽鎮東崗村村民羅樹蔭,獨自帶著12歲的孫子代爽在山上生活。家里通上了電,興奮的不只是老太太,12歲的代爽高興地拿起粉筆,在墻上寫下了“燈泡”兩個字,并在一旁畫了個歡天喜地的娃娃。
“通上電,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奶奶買臺電視。”代爽的眼里充滿對電視機的向往之情。他利索地爬到了門前的枇杷樹上,采來一簍枇杷,遞給前來宣傳用電安全的電力工人。
事實上,通電帶給山村農民的好處并不僅僅是照明。在羅樹蔭的鄉鄰代生友身上,我們找到了最好的例證。
10多年前,眼見著瘠薄的土地已經無法養活自己的家人,代生友放棄了祖祖輩輩耕耘的土地,來到了巫山縣城,擺了一個水果攤。雖說收入微薄,卻足以養活家人。
1996年,東崗村村支書黃在明看到許多條件好的村莊都通了電,并逐漸擺脫了貧困的情況后,決定集資引電。在他的提議下,全村大部分群眾按照人均400元的標準,集資安裝了變壓器,架設起東崗村的第一根電線。
村里集資通電的消息傳來,代生友一咬牙,掏出積攢下來的1200元,將電引進了家門,并回到農村,開始了自己的嶄新生活。
代生友在10多畝地里種上了橘子、桃子、櫻桃、柚子等經濟作物,他又借債買來了抽水泵、切割機……“現在一年收入有1萬多元,其中桃子一年收入1000多元,櫻桃2000多元……”他說,“山上沒水,如果靠挑水澆地,最多只能種1畝地,根本無法養活全家。”正是有了電,才使代生友能夠種上這一大片地,徹底擺脫了貧困;正是有了電,家里才能買來磨面機,解決了糧食的加工問題;也正是有了電,才能買來電視機,滿足了孩子長久以來的心愿……
“羅樹蔭家沒通電,是因為當時她家有8口人,如果參加集資,得繳3200元。這對于居住在山里的農民來說根本不可能。”代生友證實,盡管自家掏了1200元才通上電,而羅樹蔭因享受“戶戶通電”政策一分未掏便通了電,但前后相差了整整10年,“這10年已經拉開了兩個家庭的貧富差距,羅樹蔭家已經很難趕上我家的生活水平了。”
“這足以解釋主城與渝東南、庫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巫山縣供電公司退休職工向裕文認為,主城早在百年以前便引入了電力,而巫山縣是在1959年才有了第一臺發電機,“可以說,兩地經濟發展的起跑時間整整相差了幾十年。”
一根運費2000元的電桿
邊遠山區的無電戶通電成本到底有多高?在東崗村“戶戶通電”施工現場,我們了解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情況。
在東崗村山腳,原來狹窄的山間小道已被改成一條寬2米左右的斜坡,盡管坡度極陡,卻比原來好走了許多。“這是為了把電桿抬上去專門修的。”巫峽鎮供電所所長杜偉說。
山坡上,一根根銀色的電桿筆直矗立,電線無聲地穿過田野和草叢。“其實山上立著的這些電桿本身價格并不貴,但運輸成本卻相當高。”杜偉說,這些電桿每根不過200余元,但運費卻極其昂貴,安裝距離最遠的一根光運費就花了2000多元,而每根平均運輸成本都在千元以上。
東崗村所在的巫峽鎮是巫山縣最早完成“戶戶通電”工程的鄉鎮,有9戶無電農戶。從今年5月初開始,這里正式啟動了“戶戶通電”工程。5月22日,工程完工。
將一根電桿運到東崗村,必須經過“三部曲”:首先要將電桿裝車運到碼頭,然后上船運到東崗村山腳,再由工人抬到施工現場。抬一根電桿,至少需要16個人。最遠的一根電桿,工人們花了兩天時間才抬了上去。
“其實,從山底到東崗村直線距離只有1700米。”杜偉解釋說,如果在其它地方,坐車只需幾分鐘,但在這里,步行卻要走兩個多小時。因此,在無法使用現代化施工工具的情況下,只能靠原始的作業方式,肩扛人抬地架設電線和電桿。這樣的場景從每天早上6點多就開始,一直要持續到晚上八九點。
5月22日,那根運費花了2000元的電桿矗立在了羅樹蔭家門前。她和孫子終于結束了長久的“黑暗”生活———一盞25瓦的白熾燈照亮了屋子。
不僅是在三峽庫區,成本問題在位于渝西地區的璧山縣同樣突出。獨居在璧山縣福祿鎮和平村三社的劉啟福老人也是有關方面付出了高昂建設成本后的受益者。為了使璧山縣這最后一戶無電農民在重慶通電百年之際用上電,電力公司花了兩周時間,投入4萬多元,架設了16根電桿后,終于讓他家通上了電,裝上了4盞25瓦的白熾燈。
“4萬元還不是花費最多的。”巫山電力公司董事長洪濤說,經測算,在巫山,解決無電戶農民的通電成本,戶均需要1萬元以上,最高一戶的預算已達到9萬多元。
年內消除無電“盲區”
今年初,一則來自國家電網公司的消息,令重慶的無電戶們欣喜不已———從今年開始,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啟動“戶戶通電”工程。分析人士認為,此舉一方面彰顯親民政府為民辦實事、不惜代價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的決心,另一方面意圖以此激發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拉動農村消費,解決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為實施該工程,市電力公司從今年4月起,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部署,按照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農村電力發展戰略,計劃投資19.1億元,通過電網延伸方式解決我市無電戶的用電難題,爭取在年底前實現農村戶戶通電。而整個工程預計將建設35千伏變電所22座、線路503公里,10千伏配電變壓器1707臺、線路8369公里。
4月18日,國家電網公司與重慶市政府簽署了《共同推進重慶電網“十一五”建設和發展的會談紀要》和《“戶戶通電”工程建設的會談紀要》。
兩份紀要簽署后,市長王鴻舉在簽署儀式上動情地說:“現在重慶市還有15.37萬戶沒有電的農戶。通過今天的簽字,他們將在今年內得到電力供應。設身處地想想,到年底,那些親身感受到電燈帶來光明的農戶該有多么高興。而多年以來的電力問題,也能通過今天的簽字,得到根本的解決。”
5月底傳來的消息顯示,全市已有璧山、沙坪壩、九龍坡和大渡口等區縣完成了“戶戶通電”工程,而璧山則是重慶市第一個完成該工程的縣。
目前,市政府已將農村“戶戶通電”工程納入了重慶市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將其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工程來抓,并開辟了農村“戶戶通電”工程綠色通道,為市電力公司實施該工程提供一切方便。
實施“戶戶通電”工程,市電力公司從中能得到多大收益?
“實施‘戶戶通電’工程,是不能算經濟賬的。”市電力公司總經理張春城解釋說,需要通電的農戶生活都比較困難,電主要用來照明,一個月一般只有幾千瓦時,根本談不上收回成本。一個例子是,巫山縣廟堂鄉2000年通電后,全鄉一個月的用電量只有38千瓦時,電費只有10多元,還不夠去收電費產生的費用。而像這樣的情況還很多,個別農戶甚至1個月才用1千瓦時電。
“按照這些農戶的用電水平,我們連線損都無法補償。”張春城說,“戶戶通電”工程,投資大,回報小,但卻是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是黨和政府便民惠民政策的具體體現。“這次‘戶戶通電’工程費用,主要由電力公司承擔,無電戶只需承擔入戶的費用。我們將克服困難,竭盡全力,確保‘戶戶通電’工程如期完成。無電戶用上了電,不僅僅是帶去光明,點燃希望,更重要的是改變人生,改變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講,再多的付出,也值!”張春城稱。
(重慶日報記者何旭楊永芹李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