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瑩輝 來源:中國經營報
近期,三大航運巨頭對碼頭的投資驟然升溫。中外運宣布收購了佛山的九江碼頭,并計劃在5年內投資5.5億元對碼頭進行改造。到目前為止,中外運已經收購了珠三角的6個碼頭。
中遠和中海今年更是加大了投資力度。中海內部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中遠和中海內部都成立了專門的項目小組,用以規避可能出現運費驟降的風險,碼頭以其穩定的現金流和收益,成為了船公司的上上簽。
幾大巨頭在碼頭事宜上達成的充分默契,多少有些受迫于今年的海運形勢。
雖然馬士基、中遠、長榮等航運巨頭都對海運市場的前景表示樂觀,但船公司多少有些底氣不足。如果看衰海運行情,勢必帶來整個市場的恐慌心理,從而大大增強上游托運人的議價能力,擠壓船公司的利潤,這顯然是船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
但今年海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遠集團旗下的中遠控股公布第一季營運數據中顯示,雖然公司1~3月份集裝箱運量同比增長10%,但運費收入卻同比下降5%。
造成市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船公司訂購單的新船紛紛下水,運力忽然擴張。根據行業預測,2006年及2007年全球集裝箱運載能力的增幅分別高達17%及15%。
而另一方面,行業內的競爭因此而更加激烈。
在近來交付的新船中,一個顯著特征是“大型化”。無論是中海還是中遠,都訂購了近十艘8500標箱乃至9600標箱的超級集裝箱船。最近,中遠控股更是向香港銀團融資了40億元人民幣的船舶貸款,用以支付未來4艘5100標箱和4艘10050標箱集裝箱船的造船費用。
船公司青睞大型船,是出于規模經濟的考慮,因為理論上看,集裝箱船一次裝載的運力越大,單箱成本就越低。但是這些“巨無霸”下水后的市場定位非常接近,基本都會投入到遠東、美西、歐洲等遠洋航線上,由此會帶來某幾條航線的競爭加劇。
這對于深陷“價格戰”泥潭的船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中外運集裝箱運輸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船公司很少直接面向終端客戶,大部分要和貨代打交道,“這些貨代為了賺取利潤,往往會因為10元錢的差價而將貨物倒來倒去”,從而不得不讓船公司之間壓低價格,互相競爭。
船公司寄希望于碼頭,除了借助其穩定的現金流抵御隨時可能走低的運費外,更能打開一種雙贏的局面:對于各地政府來說,看重船公司的貨源和資質,它們更傾向于向船公司打開碼頭的大門;對于船公司來說,投資碼頭后不但可以取得收費優惠,更可以在裝卸等服務上取得優先權。
但另一方面,投資碼頭并非高枕無憂,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增加船公司的壓力。因為對于深陷價格戰的船公司來說,它們另一個頭疼的問題是船舶集中交付帶來的資金壓力。
上海久和船舶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虞建珍告訴記者,船公司買新造船時,一般要在確定訂單的時候交20%訂金;在生產過程中,船公司還需要按照進度來追加投資,達到船款的60%左右;最后在船舶交付時一次性付清尾款。
建造一艘9600標箱的集裝箱船,大概需要2億美元,隨著這些巨無霸的逐漸交付,船公司也由此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因此,如何在支付船舶和投資碼頭二者之間尋求資金平衡,是船公司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