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油氣收購換招 中國油企嘗試聯合競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0日 03:04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張衍閣 劉兆瓊 北京報道 在海外收購動作不多的中國石化已和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達成協議,聯合競購位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Udmurtneft)。而此時,中信集團也同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聯合,競購主要資產為哈薩克斯坦境內一塊重質油田的加拿大國家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下稱NE)。
在想方設法擴充能源資產、保障能源安全的過程中,中國開始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中國企業顯然在上述交易中改變了風格。在中海油折戟優尼科、中石油吃進PK石油公司之后,中石化和中信最近的競購采用了國際上更為通行的做法——聯合競購。 “很多出售的項目都是開發難度比較大的項目,沒有一定的實力根本做不到,聯合競購可以結合各自的優勢,減少政治風險的同時,也可以在勘探開發能力和其他方面有互補。”中石化集團外事局一位人士對記者說。 聯合競購 中石化競購Udmurtneft的合作方Rosneft是俄羅斯本土的國有石油公司,去年曾經同中石化就勘探庫頁島有過合作。Udmurtneft是俄羅斯境內最大的合資公司——TNK-BP(即秋明-BP)在烏德穆爾齊亞共和國的核心石油生產企業,年產量約600萬噸,估價約在30億美元左右。 中信的合作對象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是印度最大的油氣生產商,競購對象NE由印度尼西亞投資者所有,主要油田的已探明儲量超過4億桶,估價約在20億美元左右。 目前尚無法確知這兩樁競購案的具體進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聯合競購將提高競購方的競爭力。 對于中石化,聯合Rosneft消除政治風險和提高勘探能力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對于有資金無技術的中信,與印度公司的互補作用也自不待言。 “石油業的收購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商業問題,出售的一方不會只看競購方的報價,還要綜合考察對方有沒有足夠的技術、經驗等軟實力,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 中國石油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韓學功說,“當然,對方也一般都要求保留一定的權利,否則不予合作。” 這似乎是吸取了此前中國石油公司在海外并購的經驗與教訓。 中石油并購PK公司是一個堪稱實至名歸的成功。中石油在哈薩克斯坦有著8年的運作歷史,在哈國內有著良好的口碑;中哈輸油管道即將交付使用,將來生產的石油無需繞道第三國即可輸出,并且還可以同獨山子石化構成千萬噸級的上下游一體化格局;并且中哈關系也正處于蜜月期,兩國政府均支持是次并購。 而中石油和哈油氣約定:在中石油并購PK公司后,哈油氣將從中石油購得PK公司33%的股份(約合14億美元);中石油還必須與哈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按平均原則共同經營PK公司下屬的奇姆肯特煉油廠。這些有助于哈國控制其自身油氣資源的措施,被視為中石油成功收購PK公司的關鍵。 中石油收購PK公司的成功一掃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失利后的陰霾。 此前,中海油盡管出價高過競爭對手,也難免最終失利。中海油辦公廳新聞發言人劉峻山說:“指責中海油的國有背景也可能只是借口,其實還有其他更多的復雜因素,中海油也曾經嘗試過別的方式,但是不管什么方式,如果綜合考慮政治因素會讓公司對并購的認識更深刻一些! 事實上,與其他企業相比,中海油擁有一支熟諳國際化操作的并購團隊,董事長傅成玉和首席財務官楊華等均有海外工作背景。但是一位資深石油業內人士認為他們“熟悉市場經濟和國際慣例,但是對政治了解不多”。 進與退 今年初,曾有消息稱中石油也欲競購Udmurtneft,但是2月21日,中石油集團宣布退出。坊間有說法認為原因在于中石油不愿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競爭,后者掌握著秋明石油集團出口中國天然氣的決定權。 同樣在中海油花費23億美元購入尼日利亞海上油氣田之后,市場隨即傳出中海油欲聯合印度公司競購NE公司。但是此消息很快沒有了下文,直至中信加入競購隊伍消息的傳出。 “可能各公司贏利的目標不同,與中石油和中海油相比,上游業務薄弱的中石化無疑更需要這筆資產,”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龔金雙說,“中石化和中信要想在上游領域有所作為,只能從海外收購開始! 劉峻山說:“每個公司有不同的戰略,決定收購與否還是看是否符合公司價值,中海油競購優尼科是因為對方的天然氣儲量豐富,而這正是中海油急切尋求的。” 中石化外事局那位人士告訴記者,公司的進與退也不排除油價上漲的因素,低油價的時候,可能難以看到效益而退出競購;而隨著油價的持續走高,原來的出價又會產生效益!艾F在是高油價時期,海外收購的風險會加大,但是同時,各石油公司紛紛加大了上游投入,這也有利于將來的石油供應平衡!边@位人士稱。 國有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也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但是一旦有需要就會一致對外,作為國資委下屬央企,政府也會出面協調。 “從歷史上的國際石油合作項目來看,單獨一個國家的公司收購的項目并不是很多,任何國家和公司都不會甘心被別人一口吃掉,”韓學功說,“最好的做法就是開展雙贏的合作,和別的國家或者石油公司結成戰略聯盟,并且不能針對第三國,樹敵太多只會讓能源供應更加困難。” 以中國和印度為例,兩國的本國石油供應都出現困難,都是現今經濟發展最為迅速、能源需求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在國際能源市場就會是競爭對手。但是,有時兩國開展合作就會避免雙方互相抬價導致兩敗俱傷。 路徑多元 石油領域中的海外直接投資,一般包括股權收購和訂立契約兩種方式,后者包括勘探許可證、產量分成合同和聯合協議等不同方式。中國早期通過招標引入的國外合作和到海外去的競標合作,多是采取契約的方式。 與契約合作不同,股權收購需要有一個好的公司戰略,以及公司本身強大的實力。自1998年三大石油公司重組上市之后,三大公司都進行上下游一體化,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并且按照市場化、國際化的操作方式運作,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和管理經驗,在有實力開展對外收購的同時,也具備了與跨國能源公司合作的資格。 但中石化外事局新聞發言人張錚告訴記者,要尋找一些好的項目并非易事。上游的項目從開始接觸到看到權益油,有時候甚至需要三四年的時間。海外尋油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公司合作伙伴雙方自己接觸的項目、國際知名的投資銀行做中介的項目和國與國之間的能源合作項目,其中后者也是最保險的項目。 他認為,在一些比較敏感的石油區域,比如里海、中東和北非等地區,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處理各種復雜的因素,“相當不容易”。 去年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之時,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中國應該進一步民營化,讓有實力的企業更加以商業企業的身份去競爭,去參與全球化的運作!辈⑶覍Υ擞腥毡境晒Φ南壤裳。 韓學功則認為,民營還是國有并不重要,只要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任何國家都不會輕易放棄。而且,在政府的支持上,固然可以民營、國有一視同仁,但是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卻不可能等到民營企業壯大之后才解決,只能靠三大國有公司保證。 即便是國有三大公司,要真正成為全球化的石油公司,利用世界資源,構建國際營銷網絡,與埃克森美孚和BP、殼牌等跨國巨頭分庭抗禮,還需要走上很長的路。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