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裝備亟待突破技術瓶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09:58 中國電力新聞網 | |||||||||
本網綜合報道 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及未來15年中大力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機組,對于改善我國電力資源結構,提高機組運行效率,減少環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務委員、重大裝備辦公室主任隋永濱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的。
據隋永濱介紹,發電設備屬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而重大技術裝備的特點,一是技術難度高,集基礎科學、應用技術和現代制造技術于一體;二是研制周期長、投資巨大;三是成套性強,需要各行業的相互配合和集成。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對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積極帶動作用。 未來幾年新增與淘汰機組預留較大市場空間 近年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據了解,到2005年年底,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突破5億千瓦,達到50841萬千瓦,同比增長14.9%。此外,2005年底,全國發電量完成247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8%,“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2.6%;全社會用電完成2468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5%,“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2.9%。 隨著全社會用電需求的增加,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據了解,“十一五”末到2020年,全國裝機容量將達到7.5億千瓦和10億千瓦左右,電網的容量、電壓等級將進一步提高。業內人士指出,這將極大促進電力裝備制造業發展。 另據了解,目前在我國電力裝機容量中除熱電聯產機組外,12.5萬千瓦以下落后機組大概有6000萬~7000萬千瓦需要淘汰。此外,從去年開始,今后幾年廣東等地還有600多萬千瓦的燃油機組需要逐步替換,這為我國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預留了巨大空間。 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包括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水電機組及抽水蓄能水電站機組、大型空冷電站機組及大功率風力發電等新型能源裝備。近年來,雖然我們國家發電設備技術水平有很大進步,自主研發能力有了提高,但是這種研發能力與國外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集成技術、新材料研制等領域,還有待提高。 據隋永濱介紹,近20年來,我國發電裝備行業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研發隊伍,但力量分散,缺乏真正高水平、有較強實力的科研機構。從自主創新體系來講,我國缺少國家級的、真正能夠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的科研機構,科研力量比較分散,不具備核心研發能力。 此外,國內企業也很難做到獨具特色。如在材料、空氣動力等方面缺乏特色產品。專家建議,相關企業應在瓶頸問題上尋求突破。 自主創新使企業掌握主動 自主創新是企業掌握主動的一種利器。專家認為三種自主創新方式,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對于電力裝備制造企業非常重要。專家指出,對于重大技術裝備而言,不一定什么東西都要自己做,掌握了核心技術,大量的配套設備可以在全球進行采購,關鍵是要掌握核心技術。 專家指出,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現在,我們已經引進1萬多項國外的先進制造技術。這對提升我國機械制造業水平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引進的技術,對我國機械制造業跨越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現在,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引進國外技術,也是我們爭取高起點、縮短研發周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消化吸收再創新對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的發展仍很重要。 專家認為,絕對不能忽略原始創新。原始創新在機械制造業中更多的是指能夠獨立研發。可以借鑒別人技術,但一定要堅持獨立研發。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就無法取得行業發展的主動權。 堅持獨立研發贏得發電裝備發展主動權 [相關報道]
堅持獨立研發贏得發電設備發展主動權 一、產業現狀: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能力在增強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我國一直處于電力需求高峰期。為了緩解一些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狀況,我國電力建設腳步加快,而與此同時,發電設備制造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時期。據統計,2004年全國完成發電設備7130萬千瓦,2005年完成發電設備9000萬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發電設備在實現數量增加的同時,在技術攻關上也不斷取得突破。隋永濱介紹,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大型循環流化床等新型發電技術代表世界電力工業的最高水平,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僅用了2~3年的時間,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掌握了核心技術,實現了國產化,說明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能力在逐步增強。 二、技術差距:引進再創新五大成套裝備國產化的共同路徑 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在引進吸收中實現國產化 隋永濱介紹,目前我國正在運行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共有1100多萬千瓦。總體上講,雖然我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在總裝機容量中所占比重還很低,但核電屬于清潔能源,對于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改變對煤電過度依賴具有戰略意義。 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將達4000萬千瓦,這意味著每年要有2~3套百萬千瓦機組投入運行。不過,我國發展核電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降低工程造價,而降低工程造價最主要的途徑是實現核電裝備國產化。為此,國家提出了要積極發展核電,堅持以我為主、中外合作、以市場換技術、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實現國產化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國正組織制造企業和用戶引進國際第三代核電技術,與此同時,還將把推進我國第二代半核電技術確定為“實現4000萬千瓦目標”的重點。 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在引進吸收中逐步完善 隋永濱指出,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了美國30萬千瓦、60萬千瓦亞臨界火電機組技術,經過20多年的消化吸收、不斷改進,設備能耗指標、可靠性等方面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我國還通過技貿結合等方法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如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技術就是通過河南沁北電廠兩套60萬千瓦機組以市場換技術的方法引進的,只用2~3年的時間就基本掌握了關鍵設計制造技術。現在已經接到140多套生產任務,僅去年就完成了40多套。 在發展百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方面,我國仍主要是采用通過技貿結合的方法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如浙江玉環和山東鄒縣百萬千瓦機組。在“十一五”期間以及未來若干年內,我國煤電機組工作重點將放在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關鍵技術的進一步消化吸收上,并要進一步完善。 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關于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隋永濱介紹,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熱效率高,技術難度大,目前只有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少數國家能夠制造。我國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通過西氣東輸工程項目第一批23套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捆綁招標,已和美國GE、日本三菱公司進行合作,其中國外公司轉讓大部分制造技術。 據了解,現在23套機組大部分已經交貨,有的已經投入運行,我國計劃到2020年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裝機將達到6000萬~7000萬千瓦。目前第二批捆綁招標已簽合同,第三批捆綁招標也在進行之中。 大型抽水蓄能機組:被外商高度壟斷民,國內企業占5.1%的市場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高級顧問孫鳳鳴介紹,大型抽水蓄能機組屬于清潔的節能型設備,具有雙倍調峰功能,機組啟停及升降負荷靈活、方便、可靠,具有快速跟蹤負荷的能力,可以降低運行成本。此外,該機組還可以承擔調頻、調相等任務,改善系統火電機組的運行條件,提高電網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孫鳳鳴指出,抽水蓄能機組一般約占電站總裝機容量的8%~15%為宜,而目前我國現有的總裝機容量已超過5億千瓦,但抽水蓄能裝機容量只有600多萬千瓦,只占1.2%,遠不能滿足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要求。預計我國2010年電站總裝機容量將達到6.5億千瓦,抽水蓄能機組總裝機容量將達2000萬千瓦,由此可見我國電力市場對抽水蓄能機組的需求很大。 由于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的水頭高、轉速高、效率高,要求在正反向運行和頻繁啟停下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較高的可靠性,因此技術難度較大。我國抽水蓄能機組技術開發起步較晚,目前已投入運行和將投入運行的共有14座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600多萬千瓦,其中由外商承建的有9個電站,540萬千瓦;由國內企業承建的5個電站60萬千瓦都是中小機組,而且是采用國外的水力設計或由國外提供轉輪(重要部件)。 據了解,2010年前,我國在建或批準在建的15座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1760萬千瓦,已經確定由國內工廠按國外圖紙制造的為90萬千瓦,占總裝機機組的5.1%,說明目前國內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的供貨已經被外商所壟斷。 孫鳳鳴指出,為提高我國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的技術水平,近年來我國已經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并確立了國產化的工程項目。由于沒有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科技成果和承擔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的資質,目前我國已確定國產化蓄能電站的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的設計以及關鍵部件制造仍由國外廠商負責。因此,目前該行業最迫切的工作是將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的研制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項目,通過技術引進后的再創新,突破核心技術,使我國制造企業能夠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大型抽水蓄能機組。 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通過技貿結合逐步實現國產化 隋永濱介紹,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的優點是可直接燃燒劣質煤,同時還能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國家過去曾經引進13.5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經過消化吸收目前已實現批量生產。此外,2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也通過自主開發實現了國產化。30萬千瓦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通過技貿結合的方式,以四川白馬電廠項目為依托,逐步實現了國產化,并且已經批量生產。 隋永濱指出,能源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而電能又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目前,我國能源結構對煤電的依賴性很大。煤電的缺點是污染嚴重,有灰塵的排放,解決低排放和零排放要付出巨大代價。所以在未來15年,我國要積極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電、水電以及風電等新能源,而在煤電機組中提倡發展高效清潔能源技術,如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技術等。 三、制約因素集成技術與新材料制造差距大分散的科研力量難以形成核心能力 近年來,我國發電設備有了很大進步,主要表現在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但是在研發能力上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集成技術、新材料的研制等等。 隋永濱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研發隊伍,但力量分散,缺乏真正高水平的、有較強實力的科研機構。雖說每一個企業都有研究所和設計隊伍,甚至國家工程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等等,但是這些科研機構更多的是忙于生產任務,有的國家級中心甚至形同虛設。我國自主創新體系缺少國家級的、真正能夠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的科研機構。過去我們還有一些國家級的研究所,但是院所改革之后,國家級科研院所下放地方。所以,現在從總體上講科研力量比較分散,行不成核心研發能力。 此外,在獨具特色上國內企業也很難做到。如在材料、空氣動力學等學科方面難有建樹。對此,隋永濱建議國家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統一協調優勢力量成立國家級研發中心。 四、技術路徑堅持獨立研發的原始創新慎重對待世界制造中心轉移問題 “就我國裝備發展狀況而言,依靠外國公司轉讓核心技術越來越難。”隋永濱說,“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研制上缺少的就是一些核心技術,外國公司不會輕易轉讓給我們。” 談到我國要積極接納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的話題時,隋永濱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于這種提法要慎重,更要加以分析。他指出,不是什么制造業都能接納,可以說近年來多數向中國轉移的都是耗能、耗材高的產業,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往往只在中國建立獨資式并由其絕對控股的企業,使企業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隋永濱指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三種自主創新的方式,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他認為這三種方式都非常重要。他指出,對于重大技術裝備而言,不一定什么東西都要自己做。掌握了核心技術,大量的配套設備可以在全球進行采購,關鍵是要能掌握核心技術,所以說對重大技術裝備來講集成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消化吸收再創新,隋永濱認為,我們有很好的經驗。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現在,我們已經引進1萬多項國外的先進制造技術,這對提升我國機械制造業水平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這一段時間內引進的技術,對我國機械制造業跨越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現在我們能夠爭取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引進國外的技術,也是我們爭取高起點、縮短研發周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個重要手段。 “但是我們可能往往忽視了原始創新。”隋永濱說,“這里說的原始創新不一定要搞全世界都沒有的新發明、新發現,原始創新在機械制造業中更多的是指能夠獨立研發,而不是完全的拿來主義。我們可以借鑒別人的技術,但一定要堅持我們獨立研發。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就無法取得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動權,在與國際同行業進行談判時我們只會處于不利的位置。” [相關鏈接]
電力裝備優勢企業一覽 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 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是在國家“一五”期間由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的6項發展沿革而來。近年來,該集團先后引進、消化、吸收600MW亞臨界、超臨界、超超臨界煤電三大主機;300MW循環流化床鍋爐;700MW水電;抽水蓄能;9FA重型燃機及聯合循環機組等國際尖端制造技術,歷經重大裝備的升級改造,技術和裝備能力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此外,該集團形成開發設計和生產制造大型煤電、水電、核電、氣電、電站總承包工程和艦船動力裝置6大核心產品,年生產能力15000MW。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簡稱東方電氣)創建于1984年,是中國發電設備制造和電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業之一。據了解,東方電氣是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2001年被正式確認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我國發電設備制造行業中一流的綜合技術開發能力。 目前,東方電氣可批量生產單機1000MW、600MW、300MW大型火電機組;400MW、550MW、700MW水輪發電機組;1000MW等級核電機組主設備;大型燃氣輪機設備及大型電站鍋爐煙氣脫硫脫硝、軍工產品、大型化工容器等產品。 上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合性裝備類制造企業,其核心產業---上海電氣電站集團更是一個資產總額和銷售達"雙百億",著力于發電設備制造和電站工程建設的專業集團。集團主營業務:發電成套設備和單機制造;電站工程總承包;發電設備和電站工程建設相關的服務項目。主導產品:1000MW、600MW、300MW等級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設備。主要產品:各種規格的火力發電機組、水力發電設備、風力發電設備、交直流電動機等。創新產品:1000MW級核電機組、燃氣輪機組、聯合循環裝置、燃料電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