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信息電中國政府周一發布了多項調控房地產市場的舉措。但有專家們認為,還應加強對外資的調控,應該通過調整資本管制政策等手段,加強對外資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限制。
海外資金很少受到限制
他們指出,外資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仍在逐步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對房價居高不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其中則不乏一些豪賭人民幣升值的投機性“熱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稱,要高度關注外資,特別是投機性外資在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作用,真正有能力攪動(房地產)這個市場的,已經不完全是(本土的)銀行,還有一部分是不在貸款監控范圍內的(外資)基金企業。他認為,目前的房地產資金來源渠道里,本土銀行渠道的比重已大大下降,甚至已降到國際平均水平以下。
外資看好內地樓市
而財政部財科所的稅收專家孫鋼稱,當前房價上漲的原因,投機性購房占了很大比重,包括一些外資的介入。
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方方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的論壇上表示,國際資本進入內地的房地產領域,是在過去18個月內發生的事情。進入的理由包括:內地未來大規模的城鎮化趨勢和內地的房地產行業游戲規則日益明確等,同時也包括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他指出,內地房地產領域很早就完全對外資開放,這就使得外資進入的力度比較大,以至在重慶和寧夏等西部地區也能看到外資的房地產公司在那兒投資,“對整個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我們認為至少還有20年可走,肯定現在屬于上升期,宏觀上我們是這樣看的,這也是外資進入中國房地產的主要原因。”巴曙松稱,這些外資所帶來的影響目前還在逐步擴大,“我們翻看一下香港、上海等地的報紙就會知道,除了向地產開發注資,這些海外的客人還大量收購上海、溫州的樓盤。這些海外的購買或許比重不是很大,但他們所買的大都是高端房,這就有可能帶動市場,并深度影響樓市發展。”
難以打擊短期投機
另有專家們指出,此次的調控舉措,行政稅收手段齊上陣,打擊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無疑是政策調控的著力點。不過,新政對房價虛高和打擊投機行為短期作用有限,但中長期可能會有一些影響。而業內人士指出,此次管理層出臺的措施并沒有采取一刀切的辦法,而是一種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式。
(來源:5月30日《香港商報》)
外資進房地產不應視為外商直接投資
新華社信息北京5月30日電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房地產貸款增速普遍回落。2005年末,全國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為2.77萬億元,同比增長16.1%,增幅比上年下降12.6%個百分點。全國有24個省份的房地產貸款增速出現回落,只有四川、內蒙古、青海、河北、河南、重慶等地增速提升。
由于商品住房成交量回落,上海個人住房貸款2005年7-12月連續6個月負增長,累計減少117億元,全年個人住房貸款同比少增529億元。在房價漲幅較大的深圳、北京等城市,房貸增速也出現減緩跡象。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大型房地產企業積極開辟多元融資渠道,《2005年深圳市金融運行報告》中提出,目前深圳市幾家具備較強實力的全國性房地產開發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多元融資方式。2005年,萬科與新加坡某公司簽訂協議,共同投資設立中外合資投資性公司,通過設立項目公司或投資項目公司股權的方式在中國境內進行房地產項目投資,該模式在國內首開先河。美國西蒙房地產集團(SimonPropertyGroup)、摩根士丹利房地產基金(MSREF)及深國投商用置業有限公司也通過簽訂商業地產開發合作協議,設立合資企業。
專家指出,外資通過合資等形式大舉進入我國房地產業,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值得關注,建議國家不應該把外資投資房地產業作為外商直接投資看待,不應給予優惠,并對資金匯出予以限制。
打擊投機“炒房”力度仍要加強
新華社深圳5月30日專電(記者彭勇蔡國兆)今年以來,境外資金開始從辦公樓收購擴張至高檔住宅市場,規模呈明顯擴大之勢。因此,打擊投機“炒房”應該是政府的一項重大責任。2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九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簡稱《意見》)中也提出要調整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進一步抑制投機和投資性購房需求。但有專家認為,《意見》對于自住和投機的界限缺乏明確的劃分,概念不清,不容易操作。
上海房地產界獨立評論人士顧海波說,當務之急是要明確投資和投機的概念,《意見》提出對購買住房不足5年轉手交易的,銷售時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額征收營業稅,但卻沒有對交易增值部分征稅,這既不符合國際慣例,對打擊國內外“熱錢”投機的力度也太小,可能起不到“遏制投機、抑制投資”的作用。“否則的話,很可能是按下了葫蘆起了瓢,‘熱錢’從豪宅抽身轉而去炒小戶型住宅去了。”顧海波說。對于打擊投機“炒房”行為,顧海波建議,建立房地產國內外聯網,以實現信息共享,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管。同時,考慮對外資房率先實行20%以上的交易增值稅、物業稅,增加住房持有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