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定價權:由內而外的爭奪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8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葉檀 鐵礦石定價權是國內企業久治不愈的傷疤,每年進入談判期,這一傷疤便要被重新揭開。只要中國一天無法獲得與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購買商身份相稱的定價權,這一傷疤就不會愈合。
在經歷了去年高達71.5%的鐵礦石期貨價格暴漲后,中國鋼鐵企業今年仍將面臨巨大壓力———德國鋼鐵制造商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已經與巴西礦業企業淡水河谷(CVRD)達成協議,同意鐵礦石價格上漲19%,而包括克虜伯在內的歐洲與日本的幾家大型鋼鐵廠,仍然掌握著鐵礦石價格的談判主動權。 中國幾乎在所有的資源性產品中都飽嘗痛苦。2005年我國進口鐵礦石2.75億噸,占鐵礦石國際海運貿易量43%,是世界鐵礦石第一進口大國,與此形成反差,中國在鐵礦石定價過程中卻處于劣勢。這并不是指談判態度,而是指談判桌下的背景。分散的地方利益使鋼鐵企業布局混亂、談判立場不一、產能居高不下、技術含量偏低,定價權主要在國內被耗散。在鐵礦石定價權上的虛弱地位,折射出國內經濟結構不合理、能源的過度消耗與企業官僚化所導致的疾患。國外資源性企業與基金麇獵中國,正是盯住了中國的這一軟肋。 為此,中國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包括對鋼鐵企業進行整合、對進口進行監管、由鋼鐵業協會與寶鋼等大型企業出面抑制產能等。政府有關部門也曾試圖以行政手段對鐵礦石價格加以強制性約束。去年,商務部與發改委曾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中國政府將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我國家和企業的正當利益不受損害”。商務部出臺臨時措施,為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的鐵礦石設定價格上限,限制進口許可證的發放。 但這一做法極易授人以柄,被對手認為缺乏市場經濟的必要理念,有違WTO的有關協定。這不僅無益于中國獲取與第一買家相應的權利,還會產生負面影響。今年三月,在寶鋼恢復與鐵礦石廠家談判之前,新華社報道稱政府不會“介入”談判;四月,溫家寶總理在澳大利亞表示,中國政府會讓市場來決定全球鐵礦石的價格。這表明,中國政府放棄了以行政方法來干預市場定價機制,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 要解決目前在資源定價市場上的不利局面,在國內建立有效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以及類似于歐洲與日本的對企業產能、價格進行有效制約的行業協會必不可少。我國的行會協會與大企業間的自律機制正在逐漸形成,但是在政府主導之下,容易受到國內市場與地方利益分割的鉗制。如果不形成國內統一的大市場,所謂的資源有效利用就是一句空話;如果政府繼續沉迷于以行政手段建立現代化大企業與國際化交易市場,那將事與愿違———一個官僚化的交易體系即使再龐大,也無法成為市場的資源配置中樞,因而,也就無法獲得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鑒于在國際資源市場上的經驗,我們希望,在國內,政府也同樣走向讓市場說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