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運戰略轉型的隱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1:0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柴瑩輝 徐曇 經過高層的人事“地震”,物流業的央企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下稱中外運)未來的戰略方向成為了一個謎。它是繼續前任老總張斌的快遞夢,還是調整思路,主攻另外一塊業務領域?
中外運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中,新任領導班子的差異化經營思路初現端倪。 4月底,中外運投資2.3億元的天津集裝箱堆場正式啟用,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中外運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建衛表示,中外運今年將投資25億元,其中一半資金將用于堆場和碼頭的建設和收購中。 而中外運某不愿具名的內部人士也告訴記者,干散貨的海運運輸將成為中外運日后“強攻”的一塊陣地。 海運的輪廓,在中外運未來的戰略中越來越清晰的浮現。 海運當先 4月底,中外運新上任的董事長苗耕書,現身中外運首期投入一億多人民幣的天津集裝箱堆場的啟動儀式上。使得這個項目變得有些意味深長。 面對媒體,張建衛坦率表示,投資這個堆場是中外運調整經營思路的一個起始點。“我們將構筑起珠三角、長江流域和環渤海三個重要的市場區域,并按照以沿海重要港口為龍頭,向內地輻射的策略調整經營思路。” 在某種意義上,這個集裝箱堆場的投建,對于中外運有特殊的“拐點”意義。 2005年底,張建衛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曾表示,中外運的業務主要涉及貨運代理、快遞服務、船務代理、海運、汽車運輸、倉儲碼頭等九大項,其中最為出色的要數海陸空貨運代理和快遞業務。 然而早在2001年,埃森哲就為中外運敲響了警鐘。在一個戰略項目研究中,埃森哲指出:沒有承運工具來保證艙位供應和價格的競爭力,中外運貨代將在其他貨代、特別是其他船公司貨代的競爭下,逐漸喪失市場份額。 預言逐漸成真。目前,雖然中外運在國內的海運市場排名第三,但它的規模實力與中遠、中海相比,相差懸殊,繼而導致了貨代業務的“縮水”。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外運錯過了做大集裝箱運輸業務的機會。 海運市場可以簡單分為兩類,一是集裝箱運輸,它有固定的航次,運價相對比較穩定;二是干散貨運輸,主要承運鐵礦石、糧食等物資,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 著力發展集裝箱市場的中遠和中海,日益成長為中國的“巨無霸”。眼看著自己集裝箱船的數目難以與其抗衡,中外運一方面開始“港航一體化”,加大對堆場和碼頭的投入,一方面開始另辟蹊徑。 這個“蹊徑”就是干散貨市場。“集裝箱市場的座次已經排定,但干散貨還有機會。”上述中外運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干散貨市場被業內看做“夕陽行業”,運價跌宕起伏、很不穩定,但由于中國能源物資的大量進口,為這個市場打了持久“強心劑”,中外運情愿乘虛而入,放手一搏。 快遞暫緩 中外運對海運的青睞,讓曾經的快遞夢漸行漸遠。 中外運前任總經理張斌在任時,曾經對快遞情有獨鐘。彼時,中外運的貨代業務在北京、廣州、上海三地出類拔萃,但是隨著外資巨頭的擠壓,國內的貨代企業整體呈現出發展緩慢的態勢。 一向號稱“無外債”的中外運,盤算著用手里充足的資金找到一個“利潤發動機”,這時,快遞業務進入了它的眼簾。 據悉,中外運的國際快遞業務占到了中國市場25%的份額,但是與此相對,“中外運的國內快遞還是個嬰兒”。為了搶奪這塊市場,張斌一方面通過旗下的外運發展買下了川航集團49%的股份,一方面與民營企業申通快遞接洽,試圖買下其51%的股份。 但張斌的忽然“下課”讓收購停滯不前。2005年底,國資委宣布,苗耕書和趙滬湘被任命為中外運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四川航空的相關人士表示,至此之后,雙方的談判就沒有進展,他們幾近“心灰意冷”。 而中外運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中外運內部對收購的公開說法是“重新確定戰略”,這一切都要等麥肯錫制定的戰略報告出臺。據悉,現在戰略報告的制定已經接近尾聲,中外運即將進入內部探討階段,雖然中外運今年有意切入國內快遞市場,但是否會推進收購事宜,上述人士坦言“兇多吉少”。 另有深意 事實上,中外運的新戰略,一方面是逆勢而上,看中了干散貨市場發展的持久動力;另一方面承擔了運輸能源性物資的功能,打了一張為政府分憂的“王牌”。 目前,業界盛傳海運界即將迎來“寒冬”,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干散貨新船交付量急劇上升,存在著運力供大于求的隱患。 但中外運加大海運業的投資,主攻碼頭和干散貨市場,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港航聯盟”是船公司的大勢所趨,中海集團總裁李克麟就曾表示,“十一五”期間中海將投資50億元,用于投資國內外重要的集裝箱碼頭項目。 船公司青睞投資碼頭,是因為碼頭有其穩定的現金流和收益,可以抵御運費一路探低的“低谷”;更重要的是,投資的碼頭可以優先服務自己的船只,并在港口費用等方面取得優惠,從而降低航運成本。 這層解釋在中外運這里,有了更深層的含義。因為中外運“空降”總經理趙滬湘,原為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而招商局在投資港口碼頭方面一向表現得有聲有色。這對于擅長集裝箱堆場建設的中外運來說,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打造一個“堆場+碼頭”的產業鏈模式,對發展旗下的集裝箱業務是有益補充。 同時,中國的能源性物資在干散貨市場中,占據很大一部分比重,但是它們的運輸曾經面臨瓶頸。以鐵礦石為例,從過去兩年的經驗來看,由于全球的船舶數量和港口建設趕不上鐵礦石需求的“步伐”,導致了我國鐵礦石運費飆升、壓港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2006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依然懸而未決,但倫敦的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表示,如果談判結果有利于鋼廠,中國可能會增加超過4000萬噸的鐵礦石進口量。 中外運選擇此時切入干散貨市場,其最大的意義就在于,主動承擔了運輸國家能源物資的職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外運現任董事長苗耕書,曾經于1997~2004年擔任五礦集團公司的總裁職務。據五礦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周麗玉介紹,五礦集團每年運輸的煤、焦炭、鐵礦石、氧化鋁等資源性物資,達到了8000萬噸。其中單是鐵礦石一項,每年就要進口500萬~700萬噸。 “苗有執掌五礦時積累的人脈,中外運有運力和合適的價格,如果雙方展開合作,我一點兒都不意外。” 上述中外運人士表示。 評論 苗耕書的重擔和國企的雙重作用 苗耕書何以就任中外運集團的董事長一直是個謎。這位原五礦集團總裁早在2004年就已退休,而且對物流業沒有更多經驗。在呼聲較高的眾多繼任者中,沒人能猜到新任董事長是重新被國資委起用的苗耕書,媒體也措手不及。 去年,中外運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斌“下課”,個中原因難以揣度。雖然有傳聞稱張因為“缺少政治頭腦,性格過于強硬”而去職,但張斌發展快遞業、航空業的戰略思路業內還是比較認同。在中外運的外資合作伙伴TNT(荷蘭天地快運)、UPS(美國聯合包裹)等相繼離去后,中外運未雨綢繆彌補自己的航空業短板,以及開拓蒸蒸日上的快遞領域符合企業的市場發展需求。 當時盛傳的繼任者是招商局集團的總裁傅育寧等。業內普遍認為招商局的資金實力和物流業務可以提攜中外運并且二者一起做大做強。這種猜測多少也體現了業內對中外運向更加市場化方向發展的意愿。 最終的結果是苗耕書就任中外運的董事長,招商局的副總裁趙滬湘就任中外運總經理。 這樣的人事安排體現了國資委的煞費苦心以及國企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微妙作用。作為國家的 “大兒子”,中國的國企向來都有兩種職能,既是市場活動的主體也要為國家經濟安全承擔責任。 中外運的新領導班子的經營思路和前任是有出入的。苗耕書的戰略更趨向于航運業和干散貨市場。當然,沒有理由說明新的發展戰略是非市場化思路,但作為國資委直接領導的中央企業,中外運的新戰略使企業承擔國家責任的意味加強了。 目前國際的干散貨交易很大一部分都是國家戰略性資源,如鐵礦石、煤、氧化鋁等。近幾年,世界鐵礦石貿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國進口鐵礦石的迅猛增長,使得世界范圍內的船舶、港口建設跟不上鐵礦石海運量的增長需求,致使港口擁堵、海運市場運力緊張、鐵礦石海運價格急劇上漲。在目前國際鐵礦石價格漲聲一片的情勢下,運費成本的升高更使中國鐵礦石進口成本雪上加霜。 一位接近苗耕書的人士向記者透露,苗耕書上任后頭痛的事就是如何找船運載這些戰略性資源,包括春節期間都在日思夜想。 苗耕書五礦集團的背景似乎是其被國資委授予重任的原因之一。作為中國最大的五金礦產品貿易企業,五礦集團在鐵礦石等戰略性資源的進口和運輸上頗有淵源。苗的經營思路不可避免地服務于這樣的人事任命。 |